國際

社科院:三大因素制約亞太經濟明年增長

中国证券网
2015-12-23 14:17

已收藏


亞太經濟在未來仍將受到大宗商品價格、內外需增長乏力以及資本外流壓力等因素影響,從而增長整體放緩,預計2016年亞太經濟略有回升。由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與社科文獻出版社23日共同發佈的《世界經濟黃皮書:2016年世界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做出上述分析結論。

據IMF預測資料顯示,亞太經濟在2016年的經濟增速約為5.4%。這比2015年的數字高0.1個百分點,但依然低於全球金融危機後亞太地區各年增長的平均水準5.8%,也遠低於危機之前的6.3%。

該黃皮書分析指出,亞太經濟在未來一年將主要受油價和大宗商品價格衝擊,亞太各國內需和外需均無明顯增長動力,以及資本外流壓力仍然較大三方面因素影響。

首先是油價和大宗商品價格衝擊的影響深遠。黃皮書稱,對於亞太地區大宗商品出口國而言,油價和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可能不是暫時性衝擊,因為除出口和可支配收入出現下降,多數國家的投資也出現下降,這一影響在價格回升之後仍然存在,導致潛在產出水準下降。對於進口國而言,大宗商品價格的回升會帶來本國通貨膨脹的提升,繼而壓縮本國經濟政策空間,沖抵此前價格下跌帶來的經濟增長。

其次是亞太各國內外需均無明顯增長動力。各國內需沒有明顯好轉跡象,且難以再現此前大規模的寬鬆舉措。出於對經濟去杠杆、避免資本過度流動及美聯儲加息等因素的考慮,主要亞太國家推出大規模寬鬆舉措以刺激內需的可能性不大,推動經濟增長短期內快速上升的因素基本不存在。此外,外部旺盛的需求難以重現。區域內中、日等大型經濟體的增速放緩,將直接通過外需管道傳導至其他亞太經濟體。同時,美歐復蘇的不確定性,仍使得亞太地區面臨的外部需求環境疲弱。

最後是資本外流壓力仍然較大。美聯儲9月推遲加息雖然暫緩了新興市場國家的資本外流,但這也意味著2016年亞太地區新興市場仍將面臨較大的資本外流壓力,匯率貶值和金融市場脆弱性還將困擾新興市場國家。此外,新興市場應對資本外流可能產生“量化緊縮”效應,即新興市場國家央行拋售本國外匯儲備(多以發達國家政府債券形式存在)將在一定程度上抵消發達國家(主要來自歐洲央行和日本央行)量化寬鬆政策的效果,使得國際市場的流動性趨緊,從而對亞太經濟復蘇產生影響。
相關新聞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