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下旬以來,全球金融市場陷入恐慌,令股票價格大幅下挫。目前,美股已經從今年2月中旬的高點下跌超過30%,衡量市場恐慌情緒的VIX指數更是突破了2008年雷曼倒閉後的高點,從而引發了市場對金融危機爆發的擔憂。
儘管當前美國股市的波動狀況已接近了2008年次貸危機時的情形,但還不能說金融危機已經捲土重來。目前,擾動市場的主要是新冠疫情的不確定性,以及油價大跌帶來的衝擊,而非金融體系的失穩。近期在歐美股市大幅下挫的時候,表徵金融市場流動性緊張狀況的TED利差(3月期歐洲美元Libor利率與3月期美國國債收益率之差)仍然在50基點附近的較低水準。而在雷曼倒閉之後的次貸危機爆發期,TED利差最高時曾突破450基點。從流動性來看,金融體系並未進入危機狀態。
金融體系的核心是銀行系統。資產價格波動要引發金融危機,主要路徑是通過損傷銀行資產負債表來讓銀行體系失穩。而這方面的風險目前看起來仍然可控。次貸危機前,美國投資銀行杠杆率很高,且持有規模龐大的由次級按揭貸款衍生而來的有毒資產。在這些有毒資產價格大幅跳水的時候,像雷曼這樣的老派投行就轟然倒地,引發金融體系的崩潰。目前,美國金融機構負債總額占GDP比重已經從2008年時的120%下降到了80%左右,穩健性大為提升。美國商業銀行(美國投行都已併入商業銀行)對股票市場的風險暴露也不大。因此,儘管美股跌幅巨大,銀行體系的穩定性並未受到明顯影響。
此外,中央銀行已經積極出手來穩定市場。今年3月,美聯儲已經迅速降息了1.5個百分點,並啟動了7000億美元的量化寬鬆(QE)。這樣積極的貨幣寬鬆舉措有利於維護金融市場的穩定,防止金融危機的爆發。當然,美聯儲的大幅降息似乎並未讓美國股市止住跌勢。但這恰恰表明了當前市場下跌的原因並不在金融層面。導致市場恐慌的是疫情走向的高度不確定性,而非美聯儲寬鬆政策所能干預到的金融問題。
從今年年初至今,新冠疫情已經在多個國家和地區漸次暴發。從新增確診病例數來看,中、日、韓的疫情已經得到控制,伊朗的疫情也開始好轉。但歐洲國家和美國的疫情仍在擴散期,發病人數還在上升過程中。由於各國面對疫情的態度和應對政策不完全相同,疫情的發展前景仍高度不確定,從而讓經濟前景變得不可捉摸,引發了全球市場的恐慌情緒。
儘管目前對疫情走向很難做出精確預判,但也沒必要因此而亂了章法。要注意到,人類社會面對新冠疫情並非束手無策,西方國家有來自我國和亞洲國家的經驗可循。疫情確實會對短期經濟帶來比較嚴重的衝擊,但這種衝擊終究是短期的。而與疫情相比,石油價格下跌帶給市場的衝擊就更小。石油價格戰確實會對石油生產企業(尤其是美國葉岩油企業)帶來很大經營壓力。但石油降價也等同于對能源消費者的“減稅”,對全球經濟會有提振作用。因此,儘管全球經濟確實有可能因為疫情蔓延而陷入衰退,但沒有必要過度恐慌。
在不確定的世界中,我國目前更顯安全。一方面,在強有力防控措施的作用下,疫情在我國已經明顯受控。而且有了前期應對疫情的經驗,我國應該也能成功應對疫情的海外輸入風險。此外,對沖疫情影響的“六穩”宏觀政策也正在持續落地,支撐著市場信心。因此,在海外市場大幅動盪,美股跌幅超過30%的同時,我國上證綜指僅比今年2月以來的高點低了10%。接下來,我國經濟增速預計會從今年一季度的低點快速回升,爆發金融危機的可能更是微乎其微。所以,中國市場的投資者更沒有恐慌的必要。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