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市場已經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市場之一,但考慮到已發行金融資產的規模及其經濟影響,中國市場仍有巨大發展空間。”
本文來自橋水最新研報,原文標題《投資者開始轉向中國資產》
相比中國經濟規模、地位及其金融資產,大多數全球投資者的中國資產持有量不足。過去一年,這一格局開始發生變化,特別是最近外國投資者加快購買中國債券和股票。這些走勢反映了中國正在採取措施,提高中國市場的對外吸引力,主要全球指數也逐步納入中國資產。
目前,我們需要指出的是,中國資產市場已顯示出各種改善跡象。從中國債券來看,最近幾個月,決策層採取了一系列重要的市場改革措施(明確外國人的稅收待遇、實現批量交易、實施券款對付結算),以準備宣佈2019年中國債券納入彭博巴克萊全球綜合債券指數。從中國股票來看,英國富時指數公司(FTSE)上周宣佈,2019年6月將A股份階段納入其全球股票指數,標誌著另一個里程牌。近期外資加快流入這兩個資產類別,顯示出當前的進展,但如果資產配置與中國市場的經濟規模相匹配,那麼當前外國投資者的中國資產持有量只是應有水準的一小部分。
中國具有開放資本市場的明確動力。如果他們這樣做,我們預期,外國投資者的興趣將會繼續加大。中國期望利用外資流入,深化資本市場改革,進一步推動經濟發展,逐步放鬆資本管制,打造雙向匯率市場。下表凸顯了在推進中國市場改革開放和提升外資參與度方面,中國採取的主要舉措。雖然這一進程有過間斷(特別是2015年股市崩盤之後),但基本趨勢一直是推進這項重大改革,開放國內資本市場,使其與國際標準接軌。
如果外國投資者的中國資產持有量與中國市場規模和經濟地位成比例,那麼其目前持有量僅是應有水準的一小部分。
如上所述,中國債券逐步納入全球指數,表明中國已經採取措施,改善國內市場基礎建設和准入機制。這對全球資本配置至關重要,因為數萬億美元明確跟蹤這些指數,還有數萬億美元將其作為資本配置的重要參考。
為了推動A股納入全球指數,中國決策者進行改革。改革舉措雖小,但代表了在解決外國投資者關注問題上的重大進展。英國富時指數公司宣佈,將A股納入富時羅素新興市場指數,納入因數為25%,從現在至2020年3月分階段進行。明晟公司(MSCI)建議,明年將中國A股大盤股的納入因數增至20%,並且擴大符合條件的證券範圍,包括中國中盤股和深圳創業板。中國股票正被納入富時指數公司和明晟公司的所有主要基準指數,下表分別顯示中國股票在上述公司新興市場旗艦指數中的權重的變化。
中國市場已經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市場之一,但考慮到已發行金融資產的規模及其經濟影響,中國市場仍有巨大發展空間。所謂市場規模,是指在不引發市場價格大幅波動的情況下,市場所能承擔的交易流量。我們根據多種不同指標來估算市場規模(例如,已發行的資產數額,典型的日交易量,以及其他市場活力指標)。通過這一方法評估中國市場後可見,中國股市和債市的絕對規模均很龐大,但中國股市比債市更突出。根據我們的市場規模指標,中國股市在全球位居第四。中國股市和債市都有提高流動性的巨大空間,這也會使其實際規模與中國經濟地位更加吻合。
中國債券的交易成本低於韓國、印度、巴西和墨西哥的水準,但仍然高於發達國家的水準。
當前形勢表明,最近幾年,中國在交易活動和市場流動性方面取得顯著進展。整體而言,中國政府債券及准政府債券的平均每日交易額為200億美元。這一指標在過去10年增長了六倍。相比之下,美國國債的每日交易額接近于2100億美元,英國國債的每日交易額大約是400億美元,日本國債的每日交易額約為600億美元。中國政府債券和政策性銀行債券均具有流動性,但政策性銀行債券交易更為活躍,因為它們更多是近期二次發行的債券。
中國利率的金融衍生工具越來越有助於現金市場的流動性,但仍然處於早期發展階段,將有巨大發展空間。2014年實行強制集中清算後,人民幣利率互換交易量快速增加。目前,10年期在岸人民幣利率互換交易量逾20億美元。5年期和10年期在岸債券期貨(於2013年上市)的增長勢頭尤其顯著,目前交易量約為100億美元。這些合同仍不對外開放,僅限於國內流動性。由於只允許國內銀行參與,債券期貨的交易量仍然十分有限。
國內經濟形勢是中國獨立貨幣政策的主要決定因素。最近的情況就是很好的一例:大多數央行收緊政策,而中國則採取寬鬆政策。
對於全球投資者而言,中國資產提供了獨特的分散化收益。中國經濟增長主要取決於國內需求,其經濟基本面與其他國家的相關性相對較低。中國人民銀行基本上可以根據國內經濟需求來制定貨幣政策。我們預期,隨著外國投資者進入中國市場,中國與全球債券的相關性將會加大。但中國經濟規模龐大,側重於國內市場,因此國內經濟是中國資產中長期走勢的主要決定因素。
目前,這些分散化效益明顯可見。中國在短期和長期債務週期中所處的位置與大多數發達國家存在差異。最近,這些差異導致不同的政策回應。2017年,隨著私人信貸增長不斷取代貨幣,美聯儲逐步縮減流動性。與此同時,中國決策層積極收緊貨幣、財政和監管政策,降低金融杠杆,應對一些行業不可持續的過度增長。這些緊縮舉措導致中國信貸增長明顯減速,經濟增長小幅放緩。目前,為了抵消這些負面影響,中國決策層一直採取寬鬆政策,而美國則繼續實施緊縮政策。
本文來自橋水最新研報,原文標題《投資者開始轉向中國資產》
相比中國經濟規模、地位及其金融資產,大多數全球投資者的中國資產持有量不足。過去一年,這一格局開始發生變化,特別是最近外國投資者加快購買中國債券和股票。這些走勢反映了中國正在採取措施,提高中國市場的對外吸引力,主要全球指數也逐步納入中國資產。
目前,我們需要指出的是,中國資產市場已顯示出各種改善跡象。從中國債券來看,最近幾個月,決策層採取了一系列重要的市場改革措施(明確外國人的稅收待遇、實現批量交易、實施券款對付結算),以準備宣佈2019年中國債券納入彭博巴克萊全球綜合債券指數。從中國股票來看,英國富時指數公司(FTSE)上周宣佈,2019年6月將A股份階段納入其全球股票指數,標誌著另一個里程牌。近期外資加快流入這兩個資產類別,顯示出當前的進展,但如果資產配置與中國市場的經濟規模相匹配,那麼當前外國投資者的中國資產持有量只是應有水準的一小部分。
中國具有開放資本市場的明確動力。如果他們這樣做,我們預期,外國投資者的興趣將會繼續加大。中國期望利用外資流入,深化資本市場改革,進一步推動經濟發展,逐步放鬆資本管制,打造雙向匯率市場。下表凸顯了在推進中國市場改革開放和提升外資參與度方面,中國採取的主要舉措。雖然這一進程有過間斷(特別是2015年股市崩盤之後),但基本趨勢一直是推進這項重大改革,開放國內資本市場,使其與國際標準接軌。
如果外國投資者的中國資產持有量與中國市場規模和經濟地位成比例,那麼其目前持有量僅是應有水準的一小部分。
如上所述,中國債券逐步納入全球指數,表明中國已經採取措施,改善國內市場基礎建設和准入機制。這對全球資本配置至關重要,因為數萬億美元明確跟蹤這些指數,還有數萬億美元將其作為資本配置的重要參考。
為了推動A股納入全球指數,中國決策者進行改革。改革舉措雖小,但代表了在解決外國投資者關注問題上的重大進展。英國富時指數公司宣佈,將A股納入富時羅素新興市場指數,納入因數為25%,從現在至2020年3月分階段進行。明晟公司(MSCI)建議,明年將中國A股大盤股的納入因數增至20%,並且擴大符合條件的證券範圍,包括中國中盤股和深圳創業板。中國股票正被納入富時指數公司和明晟公司的所有主要基準指數,下表分別顯示中國股票在上述公司新興市場旗艦指數中的權重的變化。
中國市場已經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市場之一,但考慮到已發行金融資產的規模及其經濟影響,中國市場仍有巨大發展空間。所謂市場規模,是指在不引發市場價格大幅波動的情況下,市場所能承擔的交易流量。我們根據多種不同指標來估算市場規模(例如,已發行的資產數額,典型的日交易量,以及其他市場活力指標)。通過這一方法評估中國市場後可見,中國股市和債市的絕對規模均很龐大,但中國股市比債市更突出。根據我們的市場規模指標,中國股市在全球位居第四。中國股市和債市都有提高流動性的巨大空間,這也會使其實際規模與中國經濟地位更加吻合。
中國債券的交易成本低於韓國、印度、巴西和墨西哥的水準,但仍然高於發達國家的水準。
當前形勢表明,最近幾年,中國在交易活動和市場流動性方面取得顯著進展。整體而言,中國政府債券及准政府債券的平均每日交易額為200億美元。這一指標在過去10年增長了六倍。相比之下,美國國債的每日交易額接近于2100億美元,英國國債的每日交易額大約是400億美元,日本國債的每日交易額約為600億美元。中國政府債券和政策性銀行債券均具有流動性,但政策性銀行債券交易更為活躍,因為它們更多是近期二次發行的債券。
中國利率的金融衍生工具越來越有助於現金市場的流動性,但仍然處於早期發展階段,將有巨大發展空間。2014年實行強制集中清算後,人民幣利率互換交易量快速增加。目前,10年期在岸人民幣利率互換交易量逾20億美元。5年期和10年期在岸債券期貨(於2013年上市)的增長勢頭尤其顯著,目前交易量約為100億美元。這些合同仍不對外開放,僅限於國內流動性。由於只允許國內銀行參與,債券期貨的交易量仍然十分有限。
國內經濟形勢是中國獨立貨幣政策的主要決定因素。最近的情況就是很好的一例:大多數央行收緊政策,而中國則採取寬鬆政策。
對於全球投資者而言,中國資產提供了獨特的分散化收益。中國經濟增長主要取決於國內需求,其經濟基本面與其他國家的相關性相對較低。中國人民銀行基本上可以根據國內經濟需求來制定貨幣政策。我們預期,隨著外國投資者進入中國市場,中國與全球債券的相關性將會加大。但中國經濟規模龐大,側重於國內市場,因此國內經濟是中國資產中長期走勢的主要決定因素。
目前,這些分散化效益明顯可見。中國在短期和長期債務週期中所處的位置與大多數發達國家存在差異。最近,這些差異導致不同的政策回應。2017年,隨著私人信貸增長不斷取代貨幣,美聯儲逐步縮減流動性。與此同時,中國決策層積極收緊貨幣、財政和監管政策,降低金融杠杆,應對一些行業不可持續的過度增長。這些緊縮舉措導致中國信貸增長明顯減速,經濟增長小幅放緩。目前,為了抵消這些負面影響,中國決策層一直採取寬鬆政策,而美國則繼續實施緊縮政策。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