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 > 股票

兩票制負面影響持續 醫藥流通龍頭年報令市場失望

中国证券网
2018-05-01 18:22

已收藏

以國藥、華潤、上藥為代表的醫藥龍頭企業在近期相繼公佈了過去一年的財報,儘管營收和淨利潤都保持上漲態勢,但第一財經瞭解發現,市場對這一表現並不買帳。

“2017年報發佈後,這幾家醫藥企業的營收增長並不能讓市場滿意。特別是兩票制推廣後,市場普遍看好藥品流通的龍頭企業有較好的增長,但實際情況則不盡如人意。”瑞銀證券醫藥分析師趙冰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整合效應仍未顯現

從統計資料來看,千億俱樂部成員國藥控股、華潤和上藥集團位列的銷售總額排名前三,而九州通則憑藉20.12%的營收增長、64.87%的淨利增長穩居第四,並同後續競爭者拉開較大差距。

在業內看來,在過去一段時間內,兩票制的施行意味著在過往流通領域中代理商、經銷商、配送商的角色將被壓縮成一個,流通環節中的層層過票和加價會迅速減少,整個流通環節的銷售、推廣、配送功能或由既有上游也有終端的大型醫藥商業公司承接,或被上游的醫藥製造企業收編,或成為獨立的協力廠商藥品服務公司。在整個流通環節的壓縮過程中,小的經銷商和代理商將大量退出或者被收購,多票、過票、掛靠、避稅行為將大大減少,利潤更為透明。

此前,包括中金公司、東莞證券在內的多家研究機構均表示:本輪醫藥改革所推動的“兩票制”試圖減少醫藥流通的中間環節,降低醫療費用。而流通環節的整合則意味著對現有醫藥流通企業的“重新洗牌”,這將有利於醫藥流通的幾家大型龍頭企業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根據商務部印發的《全國藥品流通行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指出,到2020年,中國醫藥批發百強企業占批發市場總額的比例要提高到90%,而目前這一比例為86%。分析人士指出,根據現有市場規模估算,這將使得百強醫藥批發企業獲得近700億的市場份額增長。

但事實是,根據此次各大龍頭企業公佈的年報,“兩票制”的整合作用尚未顯現。相反,“兩票制”以及一系列醫療體系改革,給藥企帶來的負面效用已經拖累幾家大型企業三季度後營收收入增長出現下滑。以行業龍頭國藥控股為例,財報顯示,其2017下半年分銷業務收入增長5.6%,而上半年這一數字為8.65%。而銀河國際、中金等多家分析機構均稱,這些負面影響最晚會持續到2018年底。

基層佈局成醫藥流通龍頭的轉型把手

傳統的醫藥銷售模式令營收增長“承壓”,醫藥商業巨頭們開始謀求轉型。“兩票制”的推廣,抑制了以“醫藥代表”為銷售管道的既有銷售網路,醫藥企業開始在一些新的銷售領域上“動腦筋”:拓展銷售業務類型、進一步下沉管道,強化藥品零售服務,成為幾大醫藥批發企業嘗試的新策略。

在分銷的內容上,大力發展醫藥器械銷售是一個新嘗試。九州通2017年報顯示,公司醫療器械與計生用品業務2017年銷售額增長43.23%,但毛利略微下降,這是由於公司承接了大量低利潤的器械銷售業務。而規模更大的國藥控股,其醫藥器械銷售業務增長也超過30%。

現有分銷管道的壓縮,也使得醫藥流通企業開始向更基層、更偏遠的地區延伸,力圖“用空間換營收”,保證業績增長。華潤醫藥年報顯示,2017年公司完成了江西、海南、青海、新疆等地區業務佈局,填補了之前在這些邊遠地區的業務空白。“加強省級平臺建設、加快管道下沉、滲透基層市場、進一步強化區域領先優勢”,這是華潤醫藥在年報中描繪的發展願景。上藥集團亦通過企業並購的方式,開始向西部拓展業務,通過並購,上藥集團實現了在四川、重慶、貴州和天津等地分銷業務的突破和覆蓋。

“九州通今年的爆發式增長正是得益于其在廣大基層、邊遠和農村地區的佈局,和其他企業比,它的分銷終端下沉做得更好,因此今年業績也很好。”趙冰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因為利潤較低,醫藥流通企業原先不重視基層和農村地區,專攻三甲醫院的藥品銷售。但是如今受到政策調整的影響,大家為了保住營收,就要開始去啃這塊‘硬骨頭’。”

協力廠商醫藥諮詢公司麥斯康萊行業分析師做過核算,按照國有藥企的配送成本核算,即使是在平坦的區域,由縣級市場配送到正常的村鎮,配送成本可能達到35%,如果更遠的話,成本可能更高,但很多藥品的毛利率基本在20%以下,配送到鄉鎮達到35%,直接虧損15%,這令不少醫藥流通企業無法承受。如果國有醫藥流通企業強行配送基層醫藥市場,可能其在城市賺取的利潤全部貼進去,還要虧損很大一塊。

另一方面,醫藥改革,藥品零加成的背景下藥品零售業務的重要性更加凸顯。趙冰向第一財經分析時指出,目前醫療體系改革的一個重要抓手是改變患者的就醫行為。“一些小毛病不需要擠佔三甲醫院門診資源,完全可以通過自我診斷,然後去藥房購買相關OTC藥物。”商務部發佈的我國商品零售市場銷售額長增長資料顯示,2012年-2015年,我國藥品零售雖然增長迅速,但增速逐年下降。不過2016年這一情況發生了改變:2016年藥品零售增長9.5%,較上一年的8.6%提升0.9個百分點,增速亦高於2014年的9.1%。

抓住零售管道,正是對這一宏觀變化的積極回應。目前,各大醫藥流通企業有一定規模的零售藥店以及線上藥房,並在2017年取得不同程度的擴張。除了進一步發展傳統零售藥店,DTP模式也是各家積極佈局的零售亮點。

DTP(Direct-to-Patient)指的是一種直接連通醫藥企業和患者的藥房零售模式,患者可以拿著醫院開具的處方藥,直接去醫藥廠家經營DTP藥房進行購買。此前上藥集團通過收購康得樂中國,旗下DTP藥店數量得到明顯擴張,目前已經超過70家;而華潤醫藥則進一步將DTP藥房推廣至中國的西部地區,目前已經開設超過88家DTP藥房,覆蓋範圍超過50個城市。不過,目前這一投入尚未能給財報帶來正面效應,華潤醫藥在財報中稱:正是因為受DTP等業務影響,醫藥零售部分毛利潤下降0.8%。這一模式究竟能在大多程度上取得市場效果,仍有待進一步檢驗。
相關新聞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