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基金市場正發生微妙變化。上證報記者統計發現,貨幣基金的發行罕見地已連續數月出現斷檔。有媒體報導稱,基金公司的貨基規模披露將被取消。若再聯繫此前的資管新規、貨基流動性新規等,種種跡象折射出,基金公司依靠貨基“沖規模”或將過去,一個重“質”的行業新時代即將來臨。
貨基成立數量連續多月為零
進入四季度以來,貨幣基金的發行出現了怪像。Wind統計顯示,在10月1日至12月19日期間一隻貨幣基金也沒有成立。若12月結束後,貨幣基金成立的數量仍為零,那麼,貨幣基金的發行斷檔時間將拉長至3個月。
這一現象非常少見。今年前三季度,貨幣基金月均成立數量維持在7只左右,少的月份有4只,多的月份能夠達到14只。若將時間軸拉長,2015年初至2016年末,在這兩年的時間裡,貨基成立最多的月份能達到19只,成立最少的月份也有1只。
由此可見,貨幣基金連續數月成立數量為零非同尋常。
“往年每逢年末,為了沖規模,各大基金公司往往會積極發行貨幣基金,所以,年底這幾個月發出來的貨基數量是當年最高的。今年的情況的確比較罕見,也比較特殊。”一位固定收益基金經理表示。
不過,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雖然貨幣基金發行將至“冰點”,但市場存量規模仍在不斷增加。據基金協會發佈的資料,截至10月末,公募基金資產規模再創新高達到11.34萬億元。其中,貨幣基金單月增3700億元左右,成為規模增長的主力,規模突破6.68萬億元,創下歷史新高。
依靠貨基“沖規模”或將過去
種種跡象顯示,基金公司依靠貨基“沖規模”或將過去。在新的監管環境下,一個行業新時代即將來臨。
上述基金經理口中的“特殊”是指監管政策。據悉,《公開募集開放式證券投資基金流動性風險管理規定》規定於10月1日正式實施。新規專門針對貨幣基金制定了多項特別規定,包括徵收風險準備金等。這些嚴厲的監管措施使得貨基規模受限,告別高速增長時代。
上證報記者注意到,基金規模這一衡量指標也正被逐步拋棄。12月8日,中基協召開基金評價業務座談會。會議認為,近年來,公募基金發展較快,但貨幣市場基金占比較大,存在結構不平衡的問題。在此背景下,會議提出,基金評價機構應進一步弱化對公司管理規模的關注,不再公佈包含貨幣市場基金規模的排名資料。與此同時,還有媒體報導稱,基金公司的貨基規模披露將被取消。
過去公募基金雖然為投資者賺了不少錢,但是大多數投資者並未有獲得感,買基金特別是權益類基金的體驗並不好。也正因此,公募的權益類產品規模近十年幾乎沒有增長,這背後與基金公司過度追求規模、短期效益不無關係。
對此,有監管人士認為,相關各方須引導公募基金在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中更加全面主動地發揮機構投資者的作用,牢牢把握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主線。可以預見,在脫虛向實、正本清源的引導下,公募基金未來將真正回歸為投資者創造財富的初心。
貨基成立數量連續多月為零
進入四季度以來,貨幣基金的發行出現了怪像。Wind統計顯示,在10月1日至12月19日期間一隻貨幣基金也沒有成立。若12月結束後,貨幣基金成立的數量仍為零,那麼,貨幣基金的發行斷檔時間將拉長至3個月。
這一現象非常少見。今年前三季度,貨幣基金月均成立數量維持在7只左右,少的月份有4只,多的月份能夠達到14只。若將時間軸拉長,2015年初至2016年末,在這兩年的時間裡,貨基成立最多的月份能達到19只,成立最少的月份也有1只。
由此可見,貨幣基金連續數月成立數量為零非同尋常。
“往年每逢年末,為了沖規模,各大基金公司往往會積極發行貨幣基金,所以,年底這幾個月發出來的貨基數量是當年最高的。今年的情況的確比較罕見,也比較特殊。”一位固定收益基金經理表示。
不過,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雖然貨幣基金發行將至“冰點”,但市場存量規模仍在不斷增加。據基金協會發佈的資料,截至10月末,公募基金資產規模再創新高達到11.34萬億元。其中,貨幣基金單月增3700億元左右,成為規模增長的主力,規模突破6.68萬億元,創下歷史新高。
依靠貨基“沖規模”或將過去
種種跡象顯示,基金公司依靠貨基“沖規模”或將過去。在新的監管環境下,一個行業新時代即將來臨。
上述基金經理口中的“特殊”是指監管政策。據悉,《公開募集開放式證券投資基金流動性風險管理規定》規定於10月1日正式實施。新規專門針對貨幣基金制定了多項特別規定,包括徵收風險準備金等。這些嚴厲的監管措施使得貨基規模受限,告別高速增長時代。
上證報記者注意到,基金規模這一衡量指標也正被逐步拋棄。12月8日,中基協召開基金評價業務座談會。會議認為,近年來,公募基金發展較快,但貨幣市場基金占比較大,存在結構不平衡的問題。在此背景下,會議提出,基金評價機構應進一步弱化對公司管理規模的關注,不再公佈包含貨幣市場基金規模的排名資料。與此同時,還有媒體報導稱,基金公司的貨基規模披露將被取消。
過去公募基金雖然為投資者賺了不少錢,但是大多數投資者並未有獲得感,買基金特別是權益類基金的體驗並不好。也正因此,公募的權益類產品規模近十年幾乎沒有增長,這背後與基金公司過度追求規模、短期效益不無關係。
對此,有監管人士認為,相關各方須引導公募基金在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中更加全面主動地發揮機構投資者的作用,牢牢把握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主線。可以預見,在脫虛向實、正本清源的引導下,公募基金未來將真正回歸為投資者創造財富的初心。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