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市多增持、牛市多減持”,節後數十家上市公司紮堆兒公告了相關股東的減持計畫,其中不乏“清倉式減持”,令一部分市場人士擔憂其將對A股帶來不利影響。
不過,分析人士指出,減持計畫密集公告其實是減持新規帶來的“壓力提升假像”。事實上,9月以來則出現了較為有趣的現象:產業資本減持市值環比劇增,為8月份的4倍多,創下年內最高水準。同時,增持市值亦環比翻倍,為年內第二高。這或許體現了產業資本在當前格局下的分歧看法。
減持計畫密集公告
節後A股迎來反彈行情,同時也激發了一部分產業資本減持的衝動。統計顯示,截至10月11日,滬深兩市共有48家上市公司公告了相關股東的減持計畫,部分公司甚至出現股東“清倉式”減持。
例如,10月10日晚間,蘇試試驗公告稱,公司于近日收到股東張俊華出具的《關於減持公司股份計畫的告知函》,張俊華出於個人資金需求,計畫於2017年11月1日至2018年4月30日期間通過集中競價或大宗交易的方式減持公司股份3,900,000股,占公司總股本的3.11%。張俊華持有公司3,900,000股,占公司總股本的3.11%。
西南證券首席分析師張剛指出,減持公告密集出現或與5月27日公佈的“減持新規”有一定關聯。
中金公司分析師王漢鋒、李求索也表示,減持新規要求更多類型的股東需要公告減持行為(主要增量是此前通過定增或首發進入,但持股比例低於5%的股東),需要披露減持公告股東的基數較新規前提升。在8月15日至9月初新公佈的49項減持公告中,有31%是因新規調整而增加的披露行為,而期間減持實際規模並未出現明顯上升,這也能從側面給予一些印證。
中信證券深圳分公司首席投資顧問符海問指出,幾十家公司同時公告減持計畫其實不必過分解讀,從目前3000多家公司來看,公佈減持計畫的數量占比很小,不具備普遍性。
事實上,減持新規公佈後,清倉式減持規模已經大幅降低。招商證券分析師侯春曉、張夏9月初曾統計相關資料顯示,減持新規前後,清倉式減持(減持量占流通股比例大於1%)規模占比由之前的72.83%減少至55.89%;過橋式減持占比從80%減少至50%;減持套現規模明顯收縮。
增減持環比劇增
9月份,隨著市場穩步反彈,產業資本增減持出現了環比同時劇增的情況。
“9月份滬深兩市沖高回落、漲跌分化,產業資本減持市值環比劇增,為8月份的4倍多,創下年內最高水準。不過,同時,增持市值亦環比翻倍,為年內第二高。”張剛表示。
據西南證券統計資料顯示,8月份根據上市公司公告計算的限售股解禁後減持市值為38.85億元,涉及上市公司157家,共計26555.40萬股。9月份公告的限售股解禁後的減持情況,顯示規模環比劇增。9月份限售股解禁後合計減持市值為172.03億元(二級市場減持51.00億元,大宗交易減持121.03億元),比8月份增加133.18億元,為其4倍多,為年內最高水準。
資料顯示,原限售股股東通過二級市場直接減持和大宗交易進行減持的283家上市公司中,被減持市值最大的前五家上市公司分別為海康威視、分眾傳媒、立訊精密、索菲亞、國泰君安,減持市值均在3億元以上。公告被減持股數占總股本比例最高的前五家上市公司分別為百利科技、天瑞儀器、利爾化學、好利來、光洋股份,比例均在2%以上。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8月份上市公司股份獲得增持市值共計66.21億元,涉及上市公司 165家,共計48923.06萬股。9月份上市公司股東增持市值共計153.72 億元(二級市場增持 116.61億元,大宗交易增持37.12 億元),比8月份增加87.51億元,為其2倍多,為年內第二高。
被增持的210家上市公司中,被增持市值最大的前五家上市公司康得新、索菲亞、尤夫股份、愛建集團、利亞德,增持市值均在4億元以上。公告被增持股數占總股本比例最高的前五家上市公司分別為獅頭股份、尤夫股份、瑞豐光電、建研集團、悅達投資,比例均在4%以上。
“產業資本增減持,對股價來說並不一定有直接影響,增持未必會漲,減持未必會跌,股價會考慮綜合因素,對個股而言沒有必然的正相關聯繫。”張剛說。
何處藏金何處埋雷
“對於大股東大幅減持甚至清倉式減持的股票,股價短期內可能受到負面影響,但關鍵還是看上市公司本身的品質,如果是好的公司,自然受影響不大,如果大股東減持是因為公司已出現向壞的拐點,股價自然會受到影響,這要區別對待。總體上看,單憑這幾天A股十幾家甚至幾十家公司出現股東減持的情形,不大可能對A股市場有顯著影響。”符海問表示。
中泰證券分析師唐軍曾對股票獲得高管增減持之後的走勢進行了統計,結果顯示,按事件發生後超額收益的盈虧個數比和累計漲跌幅來看,高管增持後盈虧比提升,長期超額收益中樞上移,累計漲跌幅為正;而高管減持後盈虧比下降,超額收益中樞明顯下沉,累計漲跌幅為負。
據其統計顯示,增持行為更多在熊市中發生,而減持行為更多在牛市背景下進行;剔除 2015年政策影響,增/減持多發生在1月、12月以及年中;增持發生較多的行業有電氣機械與專業設備、化學、醫藥等;減持多的行業則是電腦、軟體和專用設備製造業等。
哪類增持和減持值得關注呢?唐軍表示,從力度上看,增持力度越大,長期表現越好。從次數上看,公司歷史鮮有減持,突然發生高管減持尤其需要警惕;公司歷史頻繁減持,高管再去減持的利空程度比較有限;公司歷史頻繁增持,高管再去增持的利好程度比較有限。從時點上看,年尾和年初的增減持往往透露隱藏資訊,公告披露之前的“敏感期”對股價有明顯影響。
不過,分析人士指出,減持計畫密集公告其實是減持新規帶來的“壓力提升假像”。事實上,9月以來則出現了較為有趣的現象:產業資本減持市值環比劇增,為8月份的4倍多,創下年內最高水準。同時,增持市值亦環比翻倍,為年內第二高。這或許體現了產業資本在當前格局下的分歧看法。
減持計畫密集公告
節後A股迎來反彈行情,同時也激發了一部分產業資本減持的衝動。統計顯示,截至10月11日,滬深兩市共有48家上市公司公告了相關股東的減持計畫,部分公司甚至出現股東“清倉式”減持。
例如,10月10日晚間,蘇試試驗公告稱,公司于近日收到股東張俊華出具的《關於減持公司股份計畫的告知函》,張俊華出於個人資金需求,計畫於2017年11月1日至2018年4月30日期間通過集中競價或大宗交易的方式減持公司股份3,900,000股,占公司總股本的3.11%。張俊華持有公司3,900,000股,占公司總股本的3.11%。
西南證券首席分析師張剛指出,減持公告密集出現或與5月27日公佈的“減持新規”有一定關聯。
中金公司分析師王漢鋒、李求索也表示,減持新規要求更多類型的股東需要公告減持行為(主要增量是此前通過定增或首發進入,但持股比例低於5%的股東),需要披露減持公告股東的基數較新規前提升。在8月15日至9月初新公佈的49項減持公告中,有31%是因新規調整而增加的披露行為,而期間減持實際規模並未出現明顯上升,這也能從側面給予一些印證。
中信證券深圳分公司首席投資顧問符海問指出,幾十家公司同時公告減持計畫其實不必過分解讀,從目前3000多家公司來看,公佈減持計畫的數量占比很小,不具備普遍性。
事實上,減持新規公佈後,清倉式減持規模已經大幅降低。招商證券分析師侯春曉、張夏9月初曾統計相關資料顯示,減持新規前後,清倉式減持(減持量占流通股比例大於1%)規模占比由之前的72.83%減少至55.89%;過橋式減持占比從80%減少至50%;減持套現規模明顯收縮。
增減持環比劇增
9月份,隨著市場穩步反彈,產業資本增減持出現了環比同時劇增的情況。
“9月份滬深兩市沖高回落、漲跌分化,產業資本減持市值環比劇增,為8月份的4倍多,創下年內最高水準。不過,同時,增持市值亦環比翻倍,為年內第二高。”張剛表示。
據西南證券統計資料顯示,8月份根據上市公司公告計算的限售股解禁後減持市值為38.85億元,涉及上市公司157家,共計26555.40萬股。9月份公告的限售股解禁後的減持情況,顯示規模環比劇增。9月份限售股解禁後合計減持市值為172.03億元(二級市場減持51.00億元,大宗交易減持121.03億元),比8月份增加133.18億元,為其4倍多,為年內最高水準。
資料顯示,原限售股股東通過二級市場直接減持和大宗交易進行減持的283家上市公司中,被減持市值最大的前五家上市公司分別為海康威視、分眾傳媒、立訊精密、索菲亞、國泰君安,減持市值均在3億元以上。公告被減持股數占總股本比例最高的前五家上市公司分別為百利科技、天瑞儀器、利爾化學、好利來、光洋股份,比例均在2%以上。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8月份上市公司股份獲得增持市值共計66.21億元,涉及上市公司 165家,共計48923.06萬股。9月份上市公司股東增持市值共計153.72 億元(二級市場增持 116.61億元,大宗交易增持37.12 億元),比8月份增加87.51億元,為其2倍多,為年內第二高。
被增持的210家上市公司中,被增持市值最大的前五家上市公司康得新、索菲亞、尤夫股份、愛建集團、利亞德,增持市值均在4億元以上。公告被增持股數占總股本比例最高的前五家上市公司分別為獅頭股份、尤夫股份、瑞豐光電、建研集團、悅達投資,比例均在4%以上。
“產業資本增減持,對股價來說並不一定有直接影響,增持未必會漲,減持未必會跌,股價會考慮綜合因素,對個股而言沒有必然的正相關聯繫。”張剛說。
何處藏金何處埋雷
“對於大股東大幅減持甚至清倉式減持的股票,股價短期內可能受到負面影響,但關鍵還是看上市公司本身的品質,如果是好的公司,自然受影響不大,如果大股東減持是因為公司已出現向壞的拐點,股價自然會受到影響,這要區別對待。總體上看,單憑這幾天A股十幾家甚至幾十家公司出現股東減持的情形,不大可能對A股市場有顯著影響。”符海問表示。
中泰證券分析師唐軍曾對股票獲得高管增減持之後的走勢進行了統計,結果顯示,按事件發生後超額收益的盈虧個數比和累計漲跌幅來看,高管增持後盈虧比提升,長期超額收益中樞上移,累計漲跌幅為正;而高管減持後盈虧比下降,超額收益中樞明顯下沉,累計漲跌幅為負。
據其統計顯示,增持行為更多在熊市中發生,而減持行為更多在牛市背景下進行;剔除 2015年政策影響,增/減持多發生在1月、12月以及年中;增持發生較多的行業有電氣機械與專業設備、化學、醫藥等;減持多的行業則是電腦、軟體和專用設備製造業等。
哪類增持和減持值得關注呢?唐軍表示,從力度上看,增持力度越大,長期表現越好。從次數上看,公司歷史鮮有減持,突然發生高管減持尤其需要警惕;公司歷史頻繁減持,高管再去減持的利空程度比較有限;公司歷史頻繁增持,高管再去增持的利好程度比較有限。從時點上看,年尾和年初的增減持往往透露隱藏資訊,公告披露之前的“敏感期”對股價有明顯影響。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