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 > 股票

傳統封基“謝幕”

中国证券网
2017-08-24 10:31

已收藏


隨著最後一隻封閉式基金——基金銀豐近日退市,傳統封閉式基金正式退出歷史舞臺。

“過去10多年的投資生涯,封基是我獲取收益的最主要品種,如今終於落幕。”回憶過去的歲月,老林(化名)相當感慨,年華已經老去,他也從資本市場的“新兵”成為“老將”。“封基帶給了我太多的成功和感悟,雖然封基的投資時代已經成為過去,但其中蘊藏的價值投資之道歷久彌新。”

業內一位資深的基金分析師表示,傳統封基雖然最終“謝幕”,但在公募基金的起步階段奠定了規模基礎,其歷史作用不會湮滅。高速發展的公募基金,也在不斷反思和進取,力求打造出更多具備“生命力”的產品。

生於草莽時代

多年前,記者採訪過有著“基金教父”之稱的範勇宏,他用了“開天闢地”這個詞來形容中國基金業的誕生。在其看來,亞洲金融危機開啟了中國的公募基金行業。

當時,索羅斯量子基金在東南亞所向披靡,包括中國在內的很多國家或地區第一次意識到金融安全的重要性。在這一背景下,培育起一批以基金為代表的機構投資者,自然成為中國資本市場建設的必然選擇。

從當時的社會環境來看,還處於多數人從貧困走向富裕的草莽時代。希望基金成為證券市場中最健康的力量,是設立基金之初的願望。

1998年,真正意義上的封閉式基金誕生了。1998年3月底,國泰基金和南方基金公開發售基金金泰和基金開元,這是A股市場上最早發行的兩隻封基。

彼時,投資者對於基金的熱情可謂火爆,購買上述兩檔基金基本靠“搶”,認購期間共凍結資金1616億元,兩檔基金的中簽率僅在2%左右。

1998年4月7日,基金金泰和基金開元分別在滬深交易所上市,上市首日分別暴漲39.6%和34.65%。此後,基金金泰連續漲停,一個月內最高累計漲幅達到141%,總成交金額過百億元。

此後,一批傳統封基如雨後春筍般出現,1999年1月,封基數量突破20只;1999年4月,達到30只;同年10月突破40只;2001年則突破了50只。

高折價之謎難解

2000年,“基金黑幕”事件讓基金業首次遭遇信任危機。自2001年開始,A股市場經歷了一段長達5年之久的熊市,封基也從當初的高溢價轉變為大幅折價。

而封基的價格與淨值長期處於背離狀態的現象,被業內稱為“封閉式基金之謎”。傳統封基的投資收益主要由三部分組成:基礎市場上漲收益、基金管理人的主動投資管理收益、折價率收窄帶來的額外收益。

從持有到期來看,傳統封基折價率收窄帶來的額外收益無疑是最具有確定性的。在業內人士看來,長期持有換來的是以打折價購買的“未來”,而且是確定性的“未來”。

由於傳統封基存續時間過長,導致其流動性不足,大多處於折價狀態。加之長達5年的熊市,令投資者悲觀情緒蔓延,封基的折價率一再擴大。2005年7月,封基的價格相對於淨值甚至出現了“腰斬”,折價率普遍達到45%至50%。

如此高的折價率,在專業人士的眼中,意味著巨大的機會。彼時,銀河證券的基金分析師胡立峰表示:“基於中國股市大牛市預期和高折價保護,封基的交易策略就是持有、持有再持有,買入、買入再買入,任何一次調整都是增倉買入的好機會。”如果按照其策略一直持有到2007年高點,封基的投資收益普遍達到6、7倍,部分甚至超過10倍。

從過往封基的持有人結構來看,一批保險“大鱷”、社保基金、QFII、個人大戶等,成為封基的投資主力。老林回憶,其在封基上也獲得了接近7倍的回報。“封基是耐心人賺急躁人的錢,長線投資者賺短線投機者的錢。雖然封基時代已經成為過去,但其中蘊藏的價值投資之道歷久彌新。”

再見封基

由於封基不承擔贖回壓力,注重長期的價值投資,以及不像開放式基金那樣“助漲助跌”,因此封基一直被認為具有穩定市場的作用。

但由於封基長期折價、贖回不便等缺點制約了產品發展,自2002年,最後一隻傳統封基——基金銀豐成立後,便再未有同類產品發行。與之相對應,在各種創新之下,開放式基金經歷了一輪輪的大擴容。

一位元基金產品設計人士表示,封基逐漸轉型為開放式基金也是投資者自然選擇的結果。

2007年開始,封基掀起了“封轉開”大潮,當年,共有20只封基轉為開放式基金。這一輪“封轉開”大潮適逢大牛市,牛市環境中滿倉持有迎接轉型,投資者可以最大程度地享受淨值上漲和折價收斂的雙重收益。

2014年,又有13只封基集中到期,此後,封基越發“邊緣化”。近日,最後一隻封基——基金銀豐終止上市後,傳統封基正式“謝幕”。

一位基金分析師表示,引進真正的創新型封基將啟動封基市場,封基的創新不應該僅限於交易方式的創新。相對于開放式基金,封基的最大優勢是規模穩定,能夠較少受到基金申贖的衝擊,基金經理在進行投資佈局時,考慮得會更加長期。

據悉,目前已經有不少基金公司在基金產品設計時,將定期開放與封閉運作相結合,設計出封閉期相對較短的基金,如1年或3年,使得基金在兼顧流動性的同時讓規模更加穩定,將大額申贖對基金經理的投資干擾大幅降低。近年來,高速發展的公募基金,也在不斷反思和進取,力求打造出更多具備“生命力”的產品。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