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長假以來,滬深兩市震盪上行,主機板與創業板指數紛紛回補9月12日大跌的缺口,市場趨勢重新走強。我們認為,2600-3000點或是A股市場未來數年的底部,行情正在進入第四輪上漲週期的主升階段。
在研究市場未來發展趨勢時,我們不能僅僅局限於宏觀經濟運行狀況與貨幣政策的變化,而更需要對國家戰略方向與重大政策進行準確解讀和深入把握。
首先,面對複雜的外部環境,穩住外資需要股市穩定的預期收益率。美聯儲自2015年啟動新一輪加息週期以來,外資流出壓力逐步增大,截至今年9月末,中國外匯儲備規模為3.16萬億美元,環比8月減少近188億美元,這是外匯儲備連續第3個月下降,且規模降至2011年6月以來最低值。當前,美聯儲加息預期升溫,美元指數升至98的7個月新高,資金流出壓力加劇。在地產投資、銀行理財、債券市場收益率下行的背景下,唯有股市能擔當穩住外資的重任。
其次,在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國企改革的順利推進需要股市走強。10月10日,中央領導發表了關於做強做優做大國企的重要講話,國資改革提速的超預期更是釋放出了高層堅定不移推進改革的決心。我國供給側改革正進入攻堅階段,已從“去產能、去庫存”向“降杠杆、降成本”滲透。日前,國務院發佈了《關於積極穩妥降低企業杠杆率的意見》和《關於市場化銀行債權轉股權的指導意見》,這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舉措。這兩個“意見”對資本市場寄予厚望,並給予保險資金、企業年金、養老金進行股權投資,引導儲蓄轉化為股本投資的政策扶持。A股市場承接了國企改革的歷史使命,也就是說,改革與轉型需要穩健向上的股市作為依託。
最後,A股市場已完成震盪蓄勢期,正在向上形成主升三浪。上證綜指從1月底2638點以來,8月中高點3140高點,到目前為止已經有8個多月在20%內震盪。回顧A股過去26年的走勢,振幅在20%以內最長持續時間出現在2012年1-8月。近8個月,期間上證綜指波動區間在2132點-2478點,從窄幅波動的持續時間來看,目前基本達到了歷史極限值,未來向上拓展空間的概率更大。如果以較長期的時間週期來計,那麼2014年11月是A股市場第四輪上漲週期的開始,2014年7月到2015年6月是此輪行情的第一浪,2015年6月-2016年5月是二浪調整,10月開啟的將是主升三浪,持續時間或在2年以上。
我們認為,價值投資的新時代正在來臨,業績或成為未來多年催生股價上漲最重要的動力。後市不妨關注3條主線:以銀行、保險、券商、家電為代表的低估值品種;以高鐵、核電、工程機械、環保為代表的基建板塊;以醫藥、食品飲料為代表的大消費板塊。
在研究市場未來發展趨勢時,我們不能僅僅局限於宏觀經濟運行狀況與貨幣政策的變化,而更需要對國家戰略方向與重大政策進行準確解讀和深入把握。
首先,面對複雜的外部環境,穩住外資需要股市穩定的預期收益率。美聯儲自2015年啟動新一輪加息週期以來,外資流出壓力逐步增大,截至今年9月末,中國外匯儲備規模為3.16萬億美元,環比8月減少近188億美元,這是外匯儲備連續第3個月下降,且規模降至2011年6月以來最低值。當前,美聯儲加息預期升溫,美元指數升至98的7個月新高,資金流出壓力加劇。在地產投資、銀行理財、債券市場收益率下行的背景下,唯有股市能擔當穩住外資的重任。
其次,在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國企改革的順利推進需要股市走強。10月10日,中央領導發表了關於做強做優做大國企的重要講話,國資改革提速的超預期更是釋放出了高層堅定不移推進改革的決心。我國供給側改革正進入攻堅階段,已從“去產能、去庫存”向“降杠杆、降成本”滲透。日前,國務院發佈了《關於積極穩妥降低企業杠杆率的意見》和《關於市場化銀行債權轉股權的指導意見》,這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舉措。這兩個“意見”對資本市場寄予厚望,並給予保險資金、企業年金、養老金進行股權投資,引導儲蓄轉化為股本投資的政策扶持。A股市場承接了國企改革的歷史使命,也就是說,改革與轉型需要穩健向上的股市作為依託。
最後,A股市場已完成震盪蓄勢期,正在向上形成主升三浪。上證綜指從1月底2638點以來,8月中高點3140高點,到目前為止已經有8個多月在20%內震盪。回顧A股過去26年的走勢,振幅在20%以內最長持續時間出現在2012年1-8月。近8個月,期間上證綜指波動區間在2132點-2478點,從窄幅波動的持續時間來看,目前基本達到了歷史極限值,未來向上拓展空間的概率更大。如果以較長期的時間週期來計,那麼2014年11月是A股市場第四輪上漲週期的開始,2014年7月到2015年6月是此輪行情的第一浪,2015年6月-2016年5月是二浪調整,10月開啟的將是主升三浪,持續時間或在2年以上。
我們認為,價值投資的新時代正在來臨,業績或成為未來多年催生股價上漲最重要的動力。後市不妨關注3條主線:以銀行、保險、券商、家電為代表的低估值品種;以高鐵、核電、工程機械、環保為代表的基建板塊;以醫藥、食品飲料為代表的大消費板塊。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