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 > 股票

香港證監會聯手港交所打擊“殼股” 新設兩委員會提高上市門檻

中国证券网
2016-06-20 10:09

已收藏

針對香港股市近年愈演愈烈的炒殼風,監管層終於出手了。

“關於新股上市首日股價異常波動,我們如何處理殼股問題,僅憑上市規則是無法徹底解決的,我們必須通過一系列的調查、收購及合併委員會,以及各個監管機構的協調合作才能完成。”港交所監管事務總監兼上市主管戴林瀚(David Graham)在6月17日的記者會上坦言。

根據當日港交所及香港證監會公佈的上市監管架構聯合諮詢檔顯示,將建議成立兩個新聯交所委員會,分別為上市政策委員會及上市監管委員會。此次的意見徵集為期三個月,將於9月19日結束。

其中,上市政策委員會將負責提出、督導及決定上市政策,而上市監管委員會則就涉及合適性問題或更廣泛的政策影響的首次公開招股及上市後事宜作出決定。

香港證監會企業融資部執行董事何賢通表示:“對於市場操控、企業管治等問題,我們希望建立一站式平臺,加入不同範疇的代表,包括市場代表、投資者代表、證監會代表和交易所代表,一旦遇到市場面對大風險和挑戰,可以快速制訂政策應對市況多變,提高決策品質和效率。”

“香港市場十分複雜,因此我們需要設立一個架構將三個主要監管機構集中協調,包括證監會、交易所以及收購及合併委員會”,戴林瀚指出,並認為現有的監管制度未有崩潰並一直行之有效,因此無須大刀闊斧的改革,應市場情況而作出提升。

“殼股”上市監管收緊

由於內地不斷打擊借殼上市,港股“殼”資源炒作成風讓創業板備受爭議。

自2014年以來,創業板的股價暴漲現象越發明顯,當年在香港創業板上市的19家公司中,79%的公司在上市兩周內暴漲超過1倍。今年4月在創業板上市的建築股聯旺集團上市後三天連漲了43倍。

戴林瀚透露,建議成立的上市政策委員會將會針對借殼上市的政策進行相應討論。同時,市場關注已久的香港創業板機制及定位等問題,他表示,將於今年第三季度單獨向市場進行非正式諮詢,年底前正式公開諮詢。

事實上,港交所於6月初發佈指引,針對那些疑似只為“造殼”而赴港上市的公司,明確列出“殼股”七大特徵,包括低市值、僅勉強符合上市資格規定、集資額與上市開支不合比例、僅有貿易業務且客戶高度集中、絕大部分資產為流動資產的“輕資產”模式、與母公司的業務劃分過於表面及在上市申請之前階段幾乎沒有或無外來資金。

香港創業板設立的背景是模仿美國納斯達克,因此相比主機板市場,門檻更低,公司沒有盈利要求,可以不公開招股,由於流通量持續低迷,香港創業板一直處於邊緣化的尷尬局面。

公開資料顯示,2015年34家創業板上市公司中,有9家已發出盈利預警。同時,一些創業板公司流通量不足,股權高度集中。創業板統計資料顯示,今年4月創業板的每日成交金額僅為5.83億港元,同比暴跌68.6%。

同時,香港創業板殼資源近年來的價格亦節節攀升,由早期的數千萬港元飆升至目前的3億~4億港元。由於內地監管收緊IPO,導致很多內地企業紛紛轉向香港,港股市場的殼資源出現供不應求。

許多內地富豪十分熱衷赴港買殼。去年5月,阿裡巴巴主席馬雲借道雲峰基金,斥資26.86億港元入股瑞東集團有限公司。這已是馬雲在香港繼阿裡影業和阿裡健康之後,收購的第三家港股上市公司。去年7月,黎瑞剛與騰訊控股,以及香港“殼王”陳國強同時買入體育用品製造商美克國際股份,合計耗資39.6億港元。

此外,由於“炒殼”風盛行,吸引許多小公司在香港創業板上市“造殼”。根據港交所的資料顯示,去年,共34家公司在創業板上市,其中下半年上市的共有22家。今年,創業板的熱鬧勢頭依舊,前5個月已經有12家公司在創業板上市,除4家配合發售現有股份外,均採用配售方式上市。

港交所CEO

退出上市委員會


此次諮詢檔的一大看點是,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將不再擔任上市委員會的成員。

“一直以來,對於港交所行政總裁參與上市委員會存在很多討論,有意見認為這其中牽涉利益衝突,他代表港交所的商業利益,但同時擔任監管的角色,因此在此次的諮詢中建議港交所行政總裁不再擔任上市委員會成員,但將成為上市監管委員會的成員,從而更好地合理表達港交所的商業訴求。”戴林瀚表示。

同時,他強調,新成立的上市政策委員會及上市監管委員會只會處理小部分上市申請,主要涉及上市質素及日後衍生的政策問題,上市委員會仍會決定大部分上市申請。港交所將會保留上市職能,並繼續作為上市事宜的前線監管機構。

根據諮詢檔,針對大部分上市個案,上市委員會將繼續擔任IPO申請的決策者。然而針對一些涉及合適性更廣泛的政策影響的案例,將由港交所上市科轉介至上市監管委員會,而上市委員會只能向其提供不具約束力的意見。

何賢通則表示,證監會將繼續享有法律賦予的雙重存檔制度,但日常上市申請將會交由上市科及上市委員會決定。

由於新增委員會架構將有更多證監會代表參與,意味著證監會在上市審批中有更大權力,何賢通回應表示:“目前急需的是以對市場影響最小的方式,使得證監及港交所有更好的合作及理順流程,提高決策的品質。”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