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上漲時“一哄而上”,價格下跌時“一哄而散”,經濟學上所說的“蛛網效應”造成的“豬週期”,長期以來一直令市場各方頭疼不已。因此,破解“豬週期”波動怪圈,創造公平透明的生豬資訊體系,有助於降低生豬價格的非理性漲跌,推動產業健康發展,還能夠為生豬期貨等衍生品種的順利推出奠定基礎。
3月24日,大連商品交易所(以下簡稱“大商所”)與農業部資訊中心簽訂《大宗農產品市場訊息共同行動計畫》,並公開發佈該共同行動計畫下的第一個重大成果——瘦肉型白條豬肉價格指數,以期為生豬市場提供公開、公平、公正、權威的資訊服務,為生豬期貨的上市提供價格參考和結算依據。
不過,大商所的規劃更為前瞻。據悉,該所欲借助豬肉價格指數,研究探索指數類衍生品種。據相關人士透露,為給每年7億頭、市值1.24萬億元的生豬養殖產業提供風險管理工具,多年來,大商所一直堅持研究開發生豬期貨;但從國際經驗看,牲畜期貨品種體系的發展規律是以冷凍肉、胴體、活體再到現貨價格指數等為標的的合約的過程,據此大商所結合國內養殖行業實際,在做好生豬活體交割合約設計的同時,一直在積極研究以豬肉現貨價格為標的的合約。
信息不暢 “豬週期”不斷
生豬產業在中國乃至世界都具有重要地位。中國生豬出欄量、豬肉產量以及豬肉消費量均位居世界各國之首,並且在肉類消費結構中,豬肉消費比例超過了60%。“豬糧安天下”,生豬對於中國農業和普通老百姓的生活都具有重要影響。
然而,生豬作為最大的農產品品種,其生產和價格波動具有很強的週期性、季節性,很容易出現“多了多了、少了少了”。其中,生豬市場訊息不暢通是重要原因之一,生豬販運商和批發商掌握的市場訊息由於客觀條件的限制和“理性的經濟人”的制約,很難回饋給生豬養殖者準確、真實的市場訊息。
“進入新世紀特別是加入WTO以來,我國農產品市場一波三折,2007年5月份從生豬開始的那一輪世界範圍內的農產品價格暴漲、2008年金融危機過程中農產品價格的暴跌,讓我們記憶猶新。”在3月24日的“瘦肉型白條豬肉價格指數”發佈會上,有與會人士告訴記者。
據相關專家介紹,生豬生產具有自發性特徵,生豬產業的從業者因客觀因素的限制和主觀能力的制約,難以準確把握整個市場的全面動態。因此,生豬產業從業者作出的生產決策會有一定盲目性。具體來說,當豬肉價格上漲時,生豬產業從業者就會傾向於擴大生產規模,進而導致豬肉供過於求,其價格就會下跌,而當豬肉價格下跌後,從業者又會因為客觀局限性而減少生豬生產規模,從而減少了豬肉市場供給,在巨大的市場需求面前,豬肉價格又會因供不應求而上漲,接著就形成了新的一輪“豬週期”。
在“蛛網效應”影響之下,生豬市場價格會出現週期性波動的現象和規律,加之生豬市場盲目性、自發性與滯後性的特徵,同時考慮到生豬產業鏈較長、產業鏈主體複雜的現實情況,生豬產業的經營行為會進一步助推“蛛網效應”負面影響,導致生豬價格更大幅度地波動。
因此,創造公平透明的生豬資訊平臺,加強生豬市場訊息收集的全面性、傳播的快捷性以及資訊回饋的及時性,為生豬生產決策行為提供必要的參考和引導,有助於生豬產業發展,維護各主體的合法權益和地位,也利於推動生豬期貨等衍生品市場的健康發展。
據專家介紹,作為發達的市場經濟體系,美國生豬資訊體系的系統化建設不斷完善,有效提高了生豬資訊市場的透明度。美國生豬市場的發展,為我國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據悉,美國農業部生豬市場訊息收集和發佈體系由諸如《牧羊人修正法案》、《農業市場法案》、《牲畜強制資訊上報法案》等一系列完整的法律制度予以保障,相關服務部門有農業市場服務局(AMS)和穀物檢驗、批發及畜牧場管理局(GIPSA)等。美國多層次的生豬資訊採集和發佈體系,對生豬養殖類企業及農戶起到了很好的價格指導作用,並為期貨現金結算提供重要依據。
相關人士認為,美國生豬價格資訊體系建立了持續、公開和完整的價格發佈平臺,為商業化價格指數發佈提供了準確的資訊來源。借鑒美國經驗,我國也應該儘快推出指數產品,政府相關部門應該完善現有的價格採集和發佈體系。利用農業部的白條豬發佈體系建立和發佈指數,一要選擇有代表性的批發價格,以較好地反映國內主要生豬產銷區的價格水準;二要確保採集價格的準確性和及時性,建議充分利用部分具有電子結算功能的市場報價;三要統計和發佈指數編制需要的權重(交易量)等相關資料;四要隨著產業的發展,對價格採集體系進行不斷補充、完善和修正等。
3月24日,農業部資訊中心與大商所在北京簽署大宗農產品市場訊息共同行動計畫,並首次發佈了瘦肉型白條豬肉出廠價格指數。相關人士指出,這有利於瞭解豬肉價格變動特點、觀察“豬週期”市場規律,為政府制定政策和企業生產決策提供有益的資訊參考,為生豬期貨的上市提供價格參考和結算依據。
豬肉價格指數編制的關鍵是采價環節的設計。據參與指數編制的一位人士介紹,從國內現有的官方價格體系來看,發改委、農業部、商務部已經布點建設了從生產端的出欄價格到消費端的批發價格採集和發佈體系。現有的價格體系采價的廣泛性、代表性較好,為政策制定和行業監測提供了依據,但精確性、標準化不能滿足包括期貨市場在內的商業化應用的需要,主要問題一是報價普遍沒有對應的品質標準,品質差異導致的價格差較大;二是企業報價缺乏稽核,報價的隨意性較大;三是資料披露、發佈頻次等都不能滿足商業需要。由於相關問題的修正和完善是系統性的工程,在短時間內還無法由政府部門自身來調整和改善。
針對這種情況,大商所參考美國農業部的經驗,通過對生豬全產業鏈價格形成機制的調研,提出了瘦肉型白條豬價格指數的設計方案。從2015年5月份開始,由卓創資訊公司(該公司目前是國家發改委價格監測中心委託採集“豬料比”的唯一單位,“豬料比”和“豬糧比”是國家生豬價格調控預案的依據)按照設計方案開始在全國布點采價,截至2016年底已經形成了16個主產省份89個大型屠宰企業的每日采價體系並編制了白條豬價格指數。2016年12月份,該指數通過了農業部資訊中心組織的農業部內專家評審。會後,資訊中心向農業部主管領導上報了指數發佈的整體方案,並在中國農業資訊網站對外發佈。
對於此次發佈的指數,中糧集團一位負責人認為,生豬產業鏈相對較長,一般經由養殖——收購——屠宰加工——批發——零售等幾大環節,最終到消費者,相應會有生豬出欄價、生豬收購價、宰後結算價、白條批發價和豬肉零售價格。其中白條豬屠宰之後的宰後結算價承上啟下,聯結消費和生產,由於其根據宰後豬肉品質進行分級定價,價格被上下游共同認可,宰後定價模式的推廣應用,已經成為生豬和豬肉貿易結算的主要價格。該指數採集白條豬出廠價格既可以指導養殖戶生產,又可以為屠宰企業制定採購銷售計畫提供參考依據,相較於其他價格產業指導性更強。
生豬期貨上市時機逐漸成熟
業內人士透露,大商所已對生豬期貨持續儲備研究十餘年,並於2016年以來對生豬產業再次深入系統調研。針對生豬期貨上市的難點問題,目前包括交易所在內的各方均已形成有效解決方案。業內人士據此認為,根據當前生豬產業階段特點形成創新設計方案,生豬期貨上市的時機已逐漸成熟。
據介紹,目前,大商所形成依託大型生豬養殖企業開展生豬期貨交易的創新設計方案,保障生豬來源和品質,完全貼近現貨市場貿易習慣在養殖場開展分散車板交割,簡化交割流程,提高交割效率。並委託協力廠商質檢機構檢驗核查,平時加強養殖企業管理,採取定期上報、隨機抽檢等多種方式監督,建立買方交割客戶屠宰資訊回饋制度,採取事後評價機制督促賣方提高生豬品質。
與會專家們介紹,近十年來,我國生豬養殖產業規模化、規範化及標準化水準加速提升,生豬產業化程度低、市場集中度低的問題大為改觀。一是規模化有較大幅度提升。2016年年出欄500頭以上的規模豬場總出欄量占比從2006年的27%提高至45%,全國年出欄5萬頭以上的養豬場合計出欄量由2006年297萬頭增加至2016年約4000萬頭,十年增加十餘倍,約占全國總產量的5%,這兩項規模化指標大體相當於美國上世紀70年代中後期的水準。二是規範化和標準化有了較好保障。隨著規模企業的發展,大型養殖企業生豬品種目前幾乎全部為標準化程度較高的瘦肉型豬,品種、飼料、獸藥、技術服務、銷售等五個方面由企業總部統一供應和管理,規模企業已實現了生豬養殖過程和出欄品質的標準化。生豬品質國家標準GB/T 32759《瘦肉型豬活體質量評定》也已於2017年1月1日實施。三是我國當前階段活豬的自由貿易活躍,主要交易發生在生豬的出欄環節,生豬貿易商與養殖場之間採用活豬定價和結算,養殖場與屠宰場的合同交易占比較低。總體來看,目前我國生豬在市場規模、標準化、市場化以及交割便利性等方面滿足開展期貨交易的可行性條件,生豬期貨上市的產業基礎已經基本具備。
當前生豬活體仍是交易標的較優選擇
相關人士透露,為了利用期貨機制解決我國生豬問題,大商所對生豬產業鏈上各種形態交易標的進行了系統研究,並逐步形成了“先易後難、精心培育、穩步推進”工作思路。2006年大商所以生豬活體為交易標的形成設計方案,但由於當時生豬產業化程度低,養殖以散戶為主,期貨交割的難度較大。針對生豬期貨的問題,2016年大商所再次對生豬活體進行深入研究,發現經過十多年規模化快速發展,規模養殖企業總出欄量和標準化程度已經能夠滿足期貨交易要求,採用指定養殖企業分散式交割可以解決原有的生豬期貨設計方案的難點問題,因此,生豬活體是我國當前階段期貨交易標的較優選擇。
有專家指出,作為我國首個活體品種,上市生豬期貨將是國內商品期貨市場的一大創新,大商所在系統梳理生豬品種風險點基礎上,制定了穩健的風險控制和應對策略,一是科學設計保障品種平穩運行和良好功能發揮,二是遵照相關法規建立生豬期貨交割流程可追溯體系,三是參照雞蛋期貨疫情疫病應對機制,建立生豬疫情疫病確認、處置機制,降低對交易交割影響,四是加強宣傳,引導社會輿論對生豬價格與CPI波動關係形成正確認識。借鑒其他品種的多年成熟經驗,大商所有信心保障生豬期貨安全平穩運行,並做好豬肉價格指數研究和發佈工作。
前瞻性備戰豬肉價格指數期貨
大商所曾於2013年進行過豬肉價格指數衍生品的研究。據中國證券報記者瞭解,當時所需的政府采價體系已基本具備,但價格指數在采價標準、準確性和權威性方面還不符合期貨結算的要求,因此還需要進一步完善。而此次與農業部資訊中心合作發佈的瘦肉型白條豬肉價格指數,與會專家們認為,這將為開發豬肉指數期貨品種奠定基礎。
據大商所相關人士介紹,從國際經驗看,牲畜期貨品種體系的演變是以冷凍肉、胴體、活體、現貨價格指數等為標的的過程,目前交易所積極學習國際經驗,結合國內養殖行業實際,在做好生豬活體交割合約設計的同時,一直積極研究以豬肉現貨價格為標的的合約。
這位人士同時表示,成功上市基於現貨價格指數的期貨合約,對該類指數運行品質要求比較高,為達到使用標準,未來大商所還將繼續與農業部資訊中心攜手,做好指數樣本選擇、采價、編制、發佈等工作,確保指數的準確性、及時性、代表性和連續性。同時,還將在指數培育、使用推廣等方面加大合作,共同推動行業企業對指數的廣泛認可和使用,為後續共同研究開發油脂油料、玉米、禽蛋等其他大宗農產品現貨價格指數,以及進一步開發基於指數的期貨合約等金融產品,打好基礎。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