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商品期貨近期進入調整狀態,跌勢從農產品、化工品向有色商品和黑色系商品蔓延。
3月8日,國內商品期貨再次集體跳水。截至收盤,各主力合約中,玻璃跌停,橡膠下跌4.49%,PP、PVC跌幅為3.9%,滬鎳跌幅超3%,滬銅、螺紋、熱卷、焦煤跌幅都超1%。文華商品指數周跌幅超過2.5%。
這是階段性回檔還是牛熊拐點?此次下跌驅動力又是什麼,是需求還是供給出了問題?
在新湖期貨等單位昨日舉辦的第三屆中國產業經濟(國際)論壇上,與會專家試圖就目前商品期貨的走勢給出答案。
在敦和投資宏觀策略總監徐小慶看來,最近商品的調整,相當一部分原因來自供給,在宏觀基本面都向好時,微觀層面的變化更能找出商品調整的邏輯,也就是從供給和庫存中找原因。
他認為,目前市場供給和需求的相對關係偏向供給增長一側,供給端的恢復比市場預想的要快。從需求端看,流動性收緊已成為事實,雖然目前對商品的實質性需求影響並不大,但如果政策進入持續收緊的環境,這波去年開啟的商品牛市就將結束。
“不過,從目前的經濟環境來看,今年的貨幣政策還不具備持續收緊的基礎。從流動性講,不認為商品從牛市轉為熊市。預計商品今年將是震盪市,震盪的區間將比較寬。”徐小慶說。
象嶼股份首席策略洪江源則表示,上半年,全球商品接近均衡,全球全產業鏈重建庫存進入尾聲,需求尚可但難持續擴張,3月至5月為商品週期性旺季。此前推動商品上行的供給側改革、交通運輸新政等因素正在發生變化,貨幣、地緣政治的影響力將加大。預期商品整體將分化發展,黑色系將更可能回歸商品屬性,原油、農產品更容易體現出獨特價值。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