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1”匯改迎來5周年。
2015年8月11日,央行宣佈,調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價機制,做市商參考上日銀行間外匯市場收盤匯率,向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提供中間價報價。這一調整,使得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機制進一步市場化,更加真實地反映當期外匯市場的供求關係。“8·11”匯改序幕就此拉開。
5年來,人民幣匯率市場取得長足發展,人民幣匯率彈性明顯提升、市場承受力加強、參與者預期更為理性、金融市場愈加完善……時至今日,人民幣匯率已基本實現雙向波動,一步步邁向完全實現清潔浮動的終極匯改目標。
吸收內外部衝擊的“減震器”
“人民幣匯率改革最大的成效是,使人民幣匯率成為應對外部強烈衝擊的‘緩衝器’。”植信投資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院院長、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長連平說,人民幣匯率彈性增強有助於抵禦海外經濟波動帶來的衝擊,從而保障宏觀經濟的平穩運行。
回顧匯改5年來的走勢,人民幣匯率雙向浮動彈性明顯增強,不再單邊升值。
“8·11”匯改當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一次性下調1136個基點。2016年底、2018年底和2019第二季度,人民幣匯率三次遇“7”不破。2019年8月,第四次到達“7”關口,市場適應了雙向波動節奏,“7”應聲而破。
在中銀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管濤看來,“破7”不是簡單的匯率貶值,更重要的是,打開了匯率可上可下的空間,提高了匯率市場化程度。
今年以來,人民幣匯率寬幅震盪,特別是在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世界經濟衰退等諸多因素摻雜的複雜市場環境下,人民幣匯率的波動幅度、頻率明顯增加,但市場反應始終平穩。
市場參與者預期更為理性
“8·11”匯改5年的歷程,給市場帶來了什麼?
市場化,始終是這一歷程上的重要路標。“8·11”匯改後,中間價定價機制按照市場變化多次微調。新的匯率形成機制下,市場力量以及市場預期的作用,得以更為突出地反映。
“人民幣匯率改革,機制比水準更重要。”管濤認為,理論上講,匯率市場化程度提高有助於放鬆資本(外匯)管制和提高貨幣政策獨立性。
“沒有絕對的市場化,只有充分的市場化。”法國巴黎銀行金融市場部中國匯率及本地市場策略主管季天鶴表示,從改革成效來看,中間價形成的市場化程度提高,市場匯率的實際運行空間擴大,匯率越發由市場因素主導,基本達成預定目標。
在此機制下,市場主體對於匯率波動的適應性也在逐步增強。季天鶴表示,近年來,企業和家庭的外匯頭寸基本穩定,市場影響力大幅下降,市場客盤交易者對於匯率波動的關注度顯著減少。
同時,市場主體的匯率風險意識和匯率管理能力順勢提升。“匯率的雙向波動和彈性增大,企業對匯率波動的適應能力顯著增強。”連平認為,越來越多的外向型企業能夠運用金融機構提供的工具來規避匯率風險,從而有助於提高應對匯率風險的能力。
“這恰恰折射出市場承受能力明顯增強,匯率市場日趨成熟。”季天鶴表示,“8·11”匯改顯著增強了人民幣匯率機制和市場運行的韌性,清潔浮動的基礎逐漸穩固。
人民幣國際化也在匯率市場化過程中穩中有進。管濤表示,雖然“8·11”匯改以來,人民幣匯率整體下跌,甚至在2020年5月份,中間價和交易價都創下過去12年新低。但是,這並沒有從根本上影響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特別是人民幣國際化的金融功能,即作為投融資貨幣和儲備貨幣的貯藏功能,在匯改後得到進一步提升。
深化匯率市場化改革應對外部挑戰
日前發佈的央行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明確提出,要深化匯率市場化改革,完善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保持人民幣匯率彈性,發揮匯率調節宏觀經濟和國際收支自動穩定器作用。穩定市場預期,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準上的基本穩定。
站在5周年的時點,匯率市場化改革也正邁進關鍵階段。市場對匯率政策有哪些期待?在通往清潔浮動的征途上,匯率市場的改革跨越,有著更深層的意義。
“當前,中國經濟已經承受住疫情考驗,基本面較其他國家表現相對更健康,中美利差又處於較寬水準,中國金融市場持續開放也有利於吸引資金流入,而且美元處於弱週期,人民幣匯率市場化改革迎來一個好時機。”湯森路透中文財經資訊分析師張金棟說。
他建議,持續推進人民幣中間價定價機制改革。比如,儘量堅持中間價定價機制,確保定價機制的權威性;逐漸提高供求部分的權重,降低貨幣籃子的影響,逐漸靠近通過交易形成定盤價。
連平表示,未來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仍需積極、穩妥、有序推進。一方面,為順應國內經濟對外開放的進一步發展,應該允許企業部門在資本流動和貨幣兌換方面有更大自主權。同時,應適當允許匯率波動幅度進一步加大,推動企業更多地運用金融機構的衍生產品來規避匯率風險。
連平還建議完善離岸和在岸市場的協同管理。“在人民幣進一步國際化的進程中,如何有效地管理境外人民幣市場匯率波動的影響,對於人民幣匯率的基本穩定和經濟的平穩運行都是至關重要的。”他強調。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