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 > 大宗商品

監管層摸底排查地方交易所 現貨交易業或臨變局

中国证券网
2016-12-21 09:42

已收藏


監管層對地方交易所的新一輪摸底排查正在進行。

“全國各地商品現貨交易機構相當部分違規變相隱蔽開期貨交易,我就沒有得到期貨公司的舉報,你們得監管啊,他們在侵蝕你們的地盤啊,賺錢有方還要守土有責。”12月18日召開的大商所會員大會上,證監會主席劉士余表示。

就在12月3日,證監會副主席方星海亦公開表態,將嚴厲打擊非法和變相期貨活動。

11月25日,證監會發言人鄧舸表示,清理整頓各類交易場所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已作出部署,各地正在對地方各類交易場所進行摸底排查。

此外,各地證監局還密集查處多家“歪仲介”,如內蒙古證監局查處的匯鑫大宗商品貿易有限公司等。

短短半個月內,監管層為何如此密集表態?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調查發現,今年商品市場回暖,各家現貨交易所活躍度隨之增強,同時還湧現出了二元期權、微盤等“變種”,這不僅對期貨市場造成衝擊,同時亦帶來了不小的負面影響。

“有朋友打電話,說原油期貨都上市了,你怎麼不告訴我?說是在網上就可以直接開戶、入金”,國都期貨經紀業務總部副總經理屈曉甯12月20日表示,查詢過後發現,他所說的不過是一家現貨交易平臺。

深圳一位接近期貨業協會的人士則告訴記者,自11月開始,期貨業協會已推出了“期貨打假”系列活動,“如果發現網路是宣傳激進,有違法內容的平臺,便會上報給中期協,由其向投資者做出警示”。

“打非”情況摸底

“監管層連續表態,可能是因為現貨市場過於野蠻擴張,擾亂了整個市場秩序有關”,屈曉寧表示,很多現貨交易所開始複製期貨品種,除了基礎品種外,還涉及綠豆等期貨市場90年代上市的品種。

相比於期貨,現貨投資設計更為粗糙,而且過度宣傳,同時監管力度較小,所以很多投資者被挖走,從而對期貨市場造成侵蝕。

“之前就有投資者在網上問,能否指導下具體交易,結果發現他交易的標的是大蒜,期貨市場上又沒有這個品種,結果客戶虧了錢就都算在了期貨的頭上,這給行業造成了負面影響。”屈曉甯告訴記者。

為此,中國期貨業協會加強投資者教育工作的同時,亦開始搜集相關非法平臺案例,以此向投資者做出警示。

而由於現貨交易所的監管主體多為地方金融辦,目前證監會、中期協只能以警示為主。

“我們主要負責相關材料的收集,比如網路投資平臺內嵌了相關交易系統,如應用廣泛的MT4系統,就會將相關材料上報給中期協”,前述接近期貨業協會人士介紹稱,對於現貨交易,目前並沒有直接有效的辦法,只能在事情發生後走司法途徑。

華北一位期貨業協會人士12月20日也指出,“此前我們曾接到多起舉報,但協會主要職責還是為轄區會員服務,所以在接到舉報後,還是轉給當地證監局處理。”

野蠻生長之因

“這幾年,現貨交易所被清理整頓了好幾次,結果是打掉這個,那個又冒出來了”,廣東某期貨公司高層12月20日稱。

某期貨公司知情人士也向記者透露,並非沒有投資者舉報,只是舉報效果有限。

據上述知情人士介紹,曾有其所在公司客戶投訴稱,頻繁接到原油、貴金屬等現貨投資類電話,懷疑期貨公司將其資訊出售。為此公司曾進行自查,但卻未發現上述情況,隨後將相關情況上報,結果卻杳無音信。

實際上,早在2011年時,國務院便曾發佈被稱為“38號文”的《清理整頓各類交易場所切實防範金融風險的決定》。隨後,現貨行業經歷了2011年、2014年的兩輪集中清理整頓,可效果卻並不理想。國信證券今年8月發佈的研報顯示,目前全國現貨交易所(中心)800-1000家,交易品種逾200個。

為何兩次清理整頓後,現貨市場仍瘋狂生長?這或源於其巨大的利益空間。據國信證券測算,2015年我國現貨市場總成交額達29萬億元,而同期商品期貨市場累計成交額則為136.47萬億元。

看似現貨市場規模遠低於期貨,但不容忽視的是,現貨交易成本要遠高於期貨,其產生的手續費規模亦十分驚人。

據瞭解,現貨交易手續費標準,在交易額的萬分之五到萬分之十二不等,均值為萬分之八,同時還包括隔夜費、點差等費用。相比之下,期貨品種手續費則要低很多,如滬銅、滬鋅手續費均為不高於交易額的萬分之二。

更為關鍵的一點是,各家現貨交易所多有地方政府、大型國企的背景,背後各方利益盤根錯節,同時每年還貢獻了巨額的利潤和稅收,清理整頓難度隨之增加。

以被劉士餘“點名”的新華(大慶)商品交易所為例,工商登記資料顯示,其股東便包括了大慶高新國有資產運營有限公司,以及大慶開發區管委會。

“沒有明確政策出臺前,現貨交易所還是會繼續存在,也會繼續賺錢,即使被查封,還可以換個包裝、換個項目繼續運行”,目前正參與郵票交易的黑龍江投資者王衛12月20日評價道。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