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債市再迎利好。9月2日,中國人民銀行、中國證監會、國家外匯管理局聯合發文稱,為進一步加強中國債券市場對外開放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便利境外機構投資者配置人民幣債券資產,三部門共同起草了《中國人民銀行 中國證監會 國家外匯管理局關於境外機構投資者投資中國債券市場有關事宜的公告(徵求意見稿)》(下稱公告)。
公告旨在明確中國債券市場對外開放的整體性制度安排,進一步便利境外機構投資者配置人民幣債券資產。
公告明確了境外機構範圍既包括境外央行、貨幣當局、國際金融組織、主權財富基金等主權類機構,也包括在我國境外依法註冊成立的商業銀行、保險公司、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貨公司、信託公司、資產管理機構等商業類機構。境外機構入市方式與現行規定保持一致,即主權類機構需向人民銀行提交申請,商業類機構需向人民銀行上海總部提交申請。境外機構不再以產品名義提交申請,無需逐只產品入市。
人民銀行表示,公告的起草思路,一是堅持法治化原則。將境外機構准入申請從產品調整為管理人、託管人,按照法人機構是市場活動主體和監管物件的基本思路,夯實各方責任義務,便利相關操作。
二是統一准入管理。按照“同一套標準、同一套規則的一個中國債券市場”的原則,統一准入標準,優化入市流程,鼓勵境外機構作為中長期投資者投資我國債券市場。已進入銀行間債券市場的境外機構投資者可以直接或通過互聯互通方式投資交易所債券市場。
三是統一資金管理。統一境外機構投資中國債券市場資金收付、匯兌、外匯風險管理等,進一步優化和便利投資資金匯出入,完善資金匯兌和外匯風險管理操作。
四是完善與國際接軌的操作安排。簡化現行結算代理模式入市流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不再要求提交結算代理協定。允許境外機構按照“全球託管行+本地託管行”的模式入市投資,推動債券名義持有和多級託管制度落地實施。
五是深化跨部門監管合作。堅持穿透式資料和資訊收集。人民銀行、證監會、外匯局按照職責分工形成監管合力,並通過交易報告制度實現資訊與資料互通共用,提升市場透明度,共同維護良好市場環境。
恒生銀行(中國)有限公司副行長兼環球市場業務主管吳英敏對上海證券報記者表示,公告明確了統一准入管理,優化入市流程,在原有的債市對外開放舉措基礎上進一步鼓勵境外機構作為中長期投資者投資我國債券市場,既便利境外資金參與中國債券市場,也為境內債券市場募資者提供更多的資金來源,促進金融市場更好地開放發展。
中國債市“這邊風景獨好”,長期受外資青睞。
中債登昨日發佈的8月份債券託管量(按投資者)資料顯示,當月境外機構債券託管面額為24619.55億元,較7月份增長1178.31億元,同比上漲42.82%,相較上年末上漲31.17%,是境外機構投資者連續第21個月增持中國債券。
債券通有限公司近日披露的資料顯示,8月份債券通交易量為4093億元,交易筆數為5086筆,日均交易量195億元。其中,8月份國債交投活躍,共成交1864億元,占月度成交量的46%,較7月份提升12個百分點。
富邦華一銀行金融市場部總經理汪志遠說,外資持續增持中國債券的底氣源自於中國疫情防控得力、中美利差走闊、中國金融開放政策不斷加碼以及全球風險情緒好轉等四個方面。
“今年以來,人民幣債券成為全球投資者青睞的資產,預計隨著中國經濟企穩、人民幣持續升值,這股勢頭將繼續。”滙豐中國副行長兼環球資本市場聯席總監張勁秋說。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