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 科技

虛擬復原技術讓千年觀音石刻再現芳華

郑州
2019-12-02 11:31

已收藏

新華社鄭州12月2日電(記者桂娟 李文哲 馮碧簫)著長裙披飄帶、腰身微微傾斜,一尊觀世音像龕窈窕而立,細細觀摩,卻只見瑤鼻小口不見眉眼。歷經歲月洗禮和人為損壞,觀音像的上半側面容早已損毀不見。近期,借助虛擬復原技術,這尊位於龍門石窟萬佛洞前室南壁的觀世音像龕"修復如初",以"線上AR展示+線下3D列印"的形式,穿越千年時空重現芳華。

這項新成果是龍門石窟研究院資訊資料中心主任高俊蘋在安陽石窟藝術研究學術研討會上介紹的。

2019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石窟專業委員會年會暨安陽石窟藝術研究學術研討會日前在河南安陽舉行。來自全國多個石窟管理機構、高校及科研院所的50多位代表一同交流、探討有關石窟學術研究、科技保護、管理與利用的新成果。

石窟寺是佛教東傳的重要物質遺存,石窟寺石刻是中國文化遺產中的一個重要類型。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石窟寺及石刻有307處。

石窟專委會主任孫英民說,近年來,一系列先進技術的開發運用對於加強石窟保護、深入挖掘其歷史文化價值意義深遠。

"這尊觀音石刻的修復方法融合歷史文獻參考、數位化技術、雕塑技術、顏色檢測分析技術為一體,讓原本早已面目損毀、衣飾模糊的觀世音像龕重現芳華。"高俊蘋向記者展示了虛擬復原後的照片,這尊立像臉龐圓潤、神態溫雅,略微扭動的身軀與輕輕傾斜的頭顱,勾勒出優美的身體曲線。

認識到數位技術對於文物修復的重要性,今年4月,龍門石窟研究院與技術公司聯手"拯救"石刻文物,這尊觀世音像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據高俊蘋介紹,虛擬修復工作首先以三維掃描測繪資料判斷石刻面部的缺失情況;在充分考慮同時期、同類型造像規律的基礎上,結合老照片資料進行泥塑造型復原;再借助檢測儀器,判斷像身和洞窟的顏色殘留,還原出色彩;最終以3D列印技術完成實體復原。參觀者也可以用手機"掃一掃",觀看虛擬復原後的AR效果。

早在2005年,龍門石窟研究院就已啟動"龍門石窟三維數位化工程"。截至目前,大部分窟龕的資料獲取工作已陸續完成,建立了石窟三維資料庫,並對部分洞窟進行了三維建模效果的應用展示,使石窟文物本體的保護研究有"據"可循。
相關新聞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