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 科技

隨筆:關於腦機交互的遐想與迷思

北京
2019-07-19 15:41

已收藏

新華社北京7月19日電隨筆:關於腦機交互的遐想與迷思

新華社記者胡丹丹

美國矽谷企業家埃隆·馬斯克日前發佈腦機介面新技術,立即激起全球好奇心:電影《駭客帝國》中腦機交互的場景真要變為現實了嗎?科技新突破帶來興奮與遐想之餘,也引發人類關於未來的迷思。

由馬斯克創建的腦機交互技術公司"神經連接"(Neuralink)公佈的這項新技術,主要有兩項重要創新:一是更好的傳輸介質,即一種比頭髮絲還細的柔軟聚合物"線",其上佈滿微小電極和感測器;二是更安全的植入技術,即一台神經外科機器人每分鐘自動將6根線(含192個電極)植入大腦並避開血管等組織,減輕大腦炎症反應。 在"解碼"大腦信號方面,"神經連接"公司也進行了新嘗試。他們宣稱已開發出一個能更好讀取、清理和放大大腦信號的定制晶片。目前,該系統只能通過有線連接傳輸資料,但最終目標是創建一個無線系統。馬斯克說,現在已經實現讓猴子通過大腦來控制電腦,希望2020年底能在人類志願者身上進行試驗。

腦機交互新突破,首先可能給醫療行業帶來福音。實際上,侵入式腦機交互技術早已應用在醫療領域,如用深腦刺激來緩解帕金森症狀、用早期實驗性晶片來恢復視覺、植入人工耳蝸恢復聽力等。"神經連接"創始人之一弗利普·薩貝斯說:"對神經科學家來說,往腦內植入設備來讀取和寫入資訊不是難以想像的事情。" 未來,腦機交互技術能使被截肢者通過使用假肢恢復活動能力,讓視覺聽力障礙患者恢復視力和聽覺,還可用於輔助治療漸凍症、癱瘓等肢體無法活動的患者。美國科技界多認為,對鐳射矯視手術、心臟起搏器和除顫儀等侵入性醫療器械和技術,起初人們都覺得非常恐懼,但幾十年後已為大眾接受,腦內植入設備可能會經歷類似的普及過程。

顯然,醫療用途並不是馬斯克研發腦機介面技術的終極目標。這位"科技狂人"未來要通過高頻寬數位介面將機器與人類大腦相接,以大腦思考的速度傳輸資訊進而升級人類智慧。在他看來,人工智慧是"關乎人類文明存亡的最根本風險",只有通過腦機介面技術説明人類智力跟上人工智慧的腳步,才能引導人工智慧往好的方向發展。

實際上,美國加州分子製造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這方面已有所斬獲。該所5月在《神經科學前沿》撰文稱,他們進行的一個腦機交互研究項目除了能夠幫助人們"直接、即刻獲取人類積累的幾乎所有方面的知識",還有其他一些潛在應用,包括改善教育、智力、娛樂、旅行和"其他互動體驗"的能力。

當然,腦機交互技術發展還面臨一系列障礙,如破解複雜腦電波的障礙、多學科聯動的技術障礙,以及人體試驗的倫理壓力等。未來,無須學習只需腦機連接就能讀取大量資訊和知識的科幻場景叫人遐想,但也讓人陷入深深迷思:人腦是否會退化?個人資料洩露的風險有多高?"讀心術"和"思想傳輸"能否成真?機器是否會控制人類大腦? 對於腦機交互的未來應用,有關法律、倫理和監管的討論也在展開。清華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系教授高小榕等專家就認為,在對腦機交互技術的管控上,發展初期可參照國際通行做法按醫療器械方法管理,同時禁止將腦機交互資料聯網傳輸,禁止遠距離程式控制,最大化防止駭客入侵,預防潛在風險。總之,科技創新讓人類走向未來,但科技突破都有其兩面性,關鍵在於心存敬畏,趨利避害使其服務于人類永續發展的共同福祉。
相關新聞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