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 科技

中國探索無人化農業生產之路

北京
2019-03-28 16:00

已收藏

新華社北京3月28日電(記者李宓)"我有時候坐在裡面,沒事了玩玩手機、玩玩遊戲,接個電話。" 說這話的不是一位偷懶的公司員工,而是新疆新湖農場的農機駕駛員蔣利清,無人駕駛農機的推廣已然讓他的工作方式發生改變。

開闊的田地裡沒有城市路面的黃白標示線作為參照。農機駕駛員用插標杆作為標誌保證拖拉機直線前進,800米長的田地插標杆就需要30到40分鐘。現在,蔣利清只需在田地兩頭各插一根,騎摩托車不到5分鐘完成,拖拉機掛上擋就"自己"跑起來,地犁得又直又好。

從新湖農場所在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到黑龍江建三江,到江蘇興化無人示範農場,傳統的農業生產力和生產模式正在被逐步取代,資訊化、網聯化、智慧化助推無人化的精准農業發展。

中國衛星導航定位企業合眾思壯公司首席科學家沈軍介紹說,精准農業綜合應用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地理資訊系統、遙感技術和自動化控制等技術,從選種、播種到施肥、施藥、收割進行精細準確的管理。

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高分遙感衛星項目的順利開展以及5G網路的推廣更是為中國發展精准農業提供了契機。

舉例來說,新疆春播時節持續大約10天,一名技術熟練的農機駕駛員通常能完成2000畝左右的工作量。自動駕駛播種又快又直,不受時間和天氣的限制。在農機安裝自動駕駛系統後,這名農機手的工作量能達到3000畝。

在收割季節,機械精准度越高對農作物的損傷就越小。依託北斗導航系統的自動駕駛農機精度在2.5釐米,可以實現管理調度效率提高30%以上,農作物產量提高約3%,燃油消耗節約10%左右,土地利用率提高約3%。

而近日正式投入使用的高分六號遙感衛星,能快速實現對大面積農作物和農田環境的監測。配合無人機、地面感測器,農作物長勢、病蟲害、土壤肥力、光照強度等各種農情資訊盡在掌握,而5G網路的應用實現資料的即時傳輸。

沈軍表示,下一步有望讓無人機在目標地塊飛行收集資料,根據不同地塊的特點設定個性化方案,實現真正的二十四小時無人操作。

在未來,隨著農業資料的海量收集,農民或許不用親自下地種田,只要在手機上完成簡單操作,機器就能自動完成全部農業生產工作。這種無人農業,是未來農業發展的終極目標。

去年6月,經過3年準備,由車載資訊服務產業應用聯盟(簡稱"車聯")和興化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農業全過程無人作業試驗正式啟動,來自農機、農業、汽車、電子等領域的104家單位組成15個無人農機團隊在江蘇興化完成了夏季水稻的全部無人農業作業環節。這是中國目前參與機構最多、設備最多、過程最完整(耕、種、管、收)的農業無人作業試驗之一。

車聯秘書長龐春霖介紹說,由於中國地形地貌、氣候條件、土壤類型、作物種類、農藝要求的多樣性,農業領域無人駕駛技術需要適配不同的平臺和作業機具,同時也需要標準化農田等其他要素的緊密配合。

2019年,江蘇興化無人農場計畫實現二十四小時作業,黑龍江和重慶也將建立兩家無人示範農場,根據平原、丘陵和山地不同的地形,研究、探索農田、農機、系統和平臺等緊密結合的無人農場運營模型。

在龐春霖看來,目前農業全過程無人作業試驗已經得到了政府、高校、科研機構、農機廠商和用戶的大力支持,基於機械化、資訊化、智慧化,未來將最終實現無人化作業的農業生產模式。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