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緯66度34分,北極的起點,極晝和極夜在這裡交替。這裡曾經只是一個地理學抽象概念,古人攤開地圖,在最上方指劃著北極的位置。後來,探險者們航海、破冰,一路向北,使這塊世界盡頭之域在地圖的經緯線相交處有了自己的位置。
這為人類文明打開一道新的大門。由於地球暖化造成冰海融化,北極東北及西北航道過去幾年已經開啟。各國在這一地區的活動也日益活躍。俄羅斯將在2025年前投資60億盧布建成北極綜合檢測系統,格陵蘭島礦產和石油局正在頒發越來越多的礦產勘探執照,而中國海運公司成功完成往返北極航道的征程。
這是連結歐洲及亞洲的便捷航道,也是一場破冰船、人類與規則的冒險。北極地區如今已經吸引到多個經濟體重點推進開發,相關國際協調機制也在逐步完善。“遠征者”們正在北緯66度34分以北探尋著世界的未來。
一路向北,暗戰極地
昔日人煙罕至的挪威斯瓦爾巴群島,如今因為世界多國駐紮的北極科考站而出名。在丹麥王國自治體格陵蘭島,冰山靜靜漂浮,獵人追蹤馴鹿。除此以外,大型鐵礦石礦開採計畫同樣活躍。
北極地區對於人類而言已經不再陌生。
歐盟委員會在今年4月27日推出首個北極綜合政策正式檔,尋求與北極地區相關國家進行合作。歐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費代麗卡·莫蓋裡尼稱,歐盟應與所有北極地區夥伴進行合作,包括加拿大、俄羅斯和美國等。
歐盟的戰略主要集中在三大優先領域,它們包括氣候變化和北極環境保護、促進可持續發展以及支援北極問題相關國際合作。
德國極地研究機構Alfred Wegener的主管Karin Lochte教授認為,人類仍有大量有關北極的基礎科學要研究,還需要分析那些從北極測得的資料。例如,海冰的消失如何影響歐洲的氣候?從長遠看,這對於經濟增長同樣重要。
一些跨國機構的形成在驗證著這種重要性。1996年,北極理事會在加拿大成立,美國、俄羅斯及加拿大等8國成為正式成員。日後,隨著北極地區冰層消融、為更多資源開發和開放貿易航線掃清道路,北極理事會受到的關注也與日俱增。2013年中國、日本、韓國、印度、新加坡和義大利獲得正式觀察員國身份,共同參與相關會議並提出專案建議。
對話機制同樣重要。第六次“北極物流”會議上個月在俄羅斯舉行。俄羅斯、芬蘭、中國、挪威和韓國外交官及大型企業負責人熱議北極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前景,討論在北極地區建設物流運輸基礎設施等話題。而在4月底,中日韓三國舉行了首輪關於北極合作的會談。
北極開發的話題為何會如此熱門?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對上證報記者分析稱,其背後存在這樣幾個助推因素:第一,北極圈的生態對於全球氣候變化影響重大,所有大國都不想被冷落一邊;第二,北極地區氣候變化意味著,這片區域很大一塊地方將自人類文明出現以來首次具備較大規模人口常住和經濟開發條件,這涉及領土主權和經濟利益爭奪;第三,北極地區氣候變化還意味著通過北極圈開展較大規模軍事行動,在未來將具備可行性。這對於全球軍事均衡將產生重大影響,因為美俄兩個軍事大國都有位於北極圈內的大片領土;第四,該區域航道和資源開發開始具備經濟可行性。
破冰而出的未曆之征
15至17世紀的大航海時代,全球航運格局有了雛形。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上的遠洋航線,成為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運輸生命線,它們串聯起世界上絕大多數的港口,讓全球貨物由此自由流通。
然而伴隨氣候變暖和海冰融化,穿越極北之地的新航道被帶到人們面前,冰封地表之下的世界也開始破冰而出。
從北歐大西洋沿岸港口出發,一路向東航行,途徑挪威和俄羅斯與北冰洋毗鄰的海域,最後進入太平洋,人們把這條海上航路稱為北極東北航道。
從丹麥格陵蘭島的西海岸出發,經過加拿大北部北極群島,到阿拉斯加北岸,再經由白令海峽進入太平洋,這條線路是北極西北航道。
全新的世界航海版圖正在形成。而北極地區的冰蓋一旦以超乎預期的速度融化,能源、礦產,跳躍的魚群和大片的林木等資源將湧出地表,很可能會引發更多的交通流量、漁業和礦產資源開採。
大國對此已經顯現出興趣。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院長、國際能源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黃曉勇介紹,早在上世紀60年代,美國、加拿大和俄羅斯就開始了北極地區的能源勘探。在北極圈內擁有領土的8個國家中,加拿大、丹麥、挪威、俄羅斯和美國領土已經有大量油氣資源被人們發現。
北極地區是一個油氣資源富集的地區。有關報告顯示,北極地區未開採天然氣資源佔據全球的30%,未開採石油資源則佔據全球的13%。美國地質調查局的資料也顯示,北極地區儲藏有約1670萬億立方英尺的天然氣和900億桶石油。
去年9月,俄羅斯天然氣工業公司的天然氣、凝析氣和石油開採部主任弗謝沃洛德·切列帕諾夫在北極地區開發會議上表示: “未來10年的大規模地質勘探工作完成後,油氣儲量將有顯著增長。鄂霍次克海礦床的探明儲量預計會比當前儲量高50%以上。至於北極大陸架,地質勘探完成後預計儲量會增加超過1倍。”
被譽為21世紀最重要後續能源的天然氣水合物(俗稱“可燃冰”),是北極留給人類的另一大珍寶。
上世紀60年代科學家首次在西伯利亞永久凍土帶發現可燃冰礦藏,此後,這種燃燒後幾乎不產生任何殘渣,污染比煤、石油和天然氣都要小得多的能源,引發了多個國家關注。美國、英國、德國及日本等國相繼斥鉅資展開本土和國際海底可燃冰調查研究。我國也是少數掌握可燃冰開採技術的國家之一。
黃曉勇認為,從長遠看,高寒地區油氣開發技術水準不斷提高,兩極冰川的融化也會使運輸成本下降。從需求側看,全球長期依賴化石能源的局面短期內不會根本改變,油價在未來較長時間內有望適度回升,將來北極地區的油氣開發具有一定潛在前景。
不過,對於北極生態而言,能源的開發可能帶來隱患。在籌謀開發的同時,北極圈國家希望北極生態能得到同步保護。去年7月,北極理事會發表聲明,表示將管制北冰洋中部公海不當的商業捕撈行為。
梅新育對上證報記者表示,外界普遍看好北極地區資源開發潛力,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2008年的調查聲稱北極圈石油、天然氣等能源儲備占全球未探明且技術上可開發資源總量的22%左右。但這方面的所有資料迄今都只是估算,北極資源具體儲量實難準確估算。此外,極地資源開發成本很高,未必具有商業可行性,在初級產品熊市時期尤其如此。北極潛在經濟利益更多地將體現在航運價值方面。
據韓國媒體測算,從該國釜山港到荷蘭鹿特丹港口,若經由蘇伊士運河走,整個航線長達2.2萬公里,但若經由東北航道走,航線可縮短至1.5萬公里。從釜山到美國東部海岸的航線如果經由北極西北航道走,則可比經由巴拿馬運河走縮短30%的航行時間。
北極圈刻下中國指南
歷時55天、近2萬海裡,去年10月,中遠集團永盛輪成功往返北極東北航道。在2013年首航的基礎上,永盛輪再航北極東北航道,並升級為往返雙向通行。
這是中國商船首次經過北極東北航道從歐洲到中國,成為中國航海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來自國家層面的保障在幫助這些“遠征者”實現北極夢。今年4月,由交通運輸部海事局組織,東海航海保障中心牽頭,聯合上海海事大學合作編撰的《北極航行指南(西北航道)》正式出版發行,為計畫航行北極西北航道的中國籍船舶提供包括海圖、航線及沿岸國法律法規等內容的全方位航海保障資訊服務。
此外,上證報記者獲悉,中國極地研究中心新建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項目已獲國家發改委批復,關鍵設備採購合同已簽訂。建成後,該船將與“雪龍”號優勢互補,推動極地科考發展。
與此同時,從國內深潛科研領域也傳來佳訊。繼2013年,我國“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完成7000米海試後,其第一副總設計師崔維成重新出發,計畫研製世界上第一個全海深的“深淵科學技術流動實驗室”。
這一 “深淵科學技術流動實驗室”由上海海洋大學深淵科學技術研究中心與彩虹魚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彩虹魚”)採用“國家支持+民間投入”、“科學家+企業家”的創新模式共同搭建。整個項目由一條5000噸級的科考母船“張謇”號、一台萬米級全海深載人潛水器、一台萬米級全海深無人潛水器和三台全海深著陸器組成。
“張謇”號是我國第一艘完全由民營企業投資建造的科考船。彩虹魚相關負責人對上證報表示,公司目前正在籌畫“2017南極-北極極地深海科考之旅”,將由“張謇號”搭載複合型萬米級無人深潛器及三個萬米級著陸器進行極地深海科考,並將進行不同深度的海水取樣及海底微生物取樣工作,預計會大大促進人類對極地海下世界的認知。
梅新育對上證報表示,中國有權利開闢北極航道。因為中國是世界第一貿易大國,歐洲長期是我國第一大交易夥伴,但對歐貿易絕大多數都要通過麻六甲海峽和蘇伊士運河兩處風險航道。開闢替代航道,對降低風險非常重要。
他建議,作為北極理事會的正式觀察員國之一,我國可以在這一多邊框架下與各國不斷深化、擴大合作關係。此外,還可以與俄羅斯、美國、加拿大和挪威等北極圈國家展開雙邊合作。梅新育還建議,我國應當考慮建立一個東亞-北極圈國家合作機制。
黃曉勇則表示,在8個國家排他性“瓜分”北極資源的情況下,中國參與北極地區能源開發的最佳途徑是中國能源企業採取合資合作形式與相關國家的企業共同開發。他介紹稱,此前,中石化和中海油與冰島企業、中石油與俄羅斯企業分別簽訂了合資合作協定,嘗試北極地區的資源開發上下游一體化經營,這為中國企業參與北極地區開發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中國企業更好地參與北極能源資源開發,既需要自身技術實力的提升,也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在國際法認知上獲得相應的支持。
“我來了,我看見,我征服。”這句愷撒的箴言讓人們想起大航海時代的豪情,如今地球的幅員遼闊與斑駁地貌正在引發激情重燃。
北極資源地開發,爭端與合作還將繼續。而這一藍色星球的穹頂,正響起冰川之下未知地域的呼喚,世界因其而變。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