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17日成功發射了搭載一顆海洋觀測衛星的“獵鷹9”火箭,但此行更受關注的火箭第一級海上回收嘗試再次以失敗告終。
據新華社1月18日報導,當地時間17日上午10時42分(北京時間18日淩晨2時42分)左右,“獵鷹9”火箭搭載“Iason-3”海洋觀測衛星從加利福尼亞州範登堡空軍基地升空,隨即消失在基地上空的濃霧中。
此次任務的主要目的是將用於監測全球海平面高度變化的衛星送入太空。火箭發射2小時後,美國航天局確認這顆造價1.8億美元的衛星已成功進入軌道。
而此次發射任務最令人關注的是“獵鷹9”火箭第一級能否首次在沒有錨定的海面浮動平臺上“精准著陸”。儘管該公司於去年12月成功實現了在陸地平臺對“獵鷹9”火箭第一級的回收,但此前數次海上回收嘗試均以失敗告終。
發射20多分鐘後,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在社交網站推特上說:“第一級火箭對準了海上無人浮動平臺,但難以著陸,一個著陸支架折斷。”現場圖像顯示,火箭傾倒砸在無人海上浮動平臺上。
隨後,該公司確認火箭第一級海上回收失敗,稱火箭著陸速度尚可,但著陸過程中一個著陸架失靈,“通過資料分析,第一級火箭著陸在無人海上浮動平臺,著陸點距離平臺中心不到1.3米”。
大批早早從美國西部各地趕來觀看的民眾紛紛對記者表示離成功就差一點,太遺憾了。但該公司首席執行官埃隆·穆斯克卻開玩笑說,“好歹這次收回塊大點兒的東西”,並表示對未來回收試驗成功感到樂觀。
與在陸地平臺回收相比,在海上回收“獵鷹9”火箭第一級更為艱難,因為海面浮動平臺面積小得多,且不斷移動搖擺。
然而,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前工程師凱文·邁斯納對新華社記者說:“海上回收是必要的嘗試,因為火箭發射後無需掉頭飛回陸地,因此所需燃料更少,成本更低。”
無論地面著陸還是海上著陸,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回收火箭第一級的最終目標都是研製可重複使用的火箭。傳統火箭都是一次性使用,因而比較昂貴。火箭一旦能夠回收,只要加以修復,重新加注燃料便有可能再次發射,從而大大降低未來火箭發射成本。
去年12月21日,“獵鷹9”火箭將11顆美國衛星送至地球低軌道,火箭第一級隨後降落回發射場。這一成功被不少媒體稱為太空探索領域里程碑式的事件。
據新華社1月18日報導,當地時間17日上午10時42分(北京時間18日淩晨2時42分)左右,“獵鷹9”火箭搭載“Iason-3”海洋觀測衛星從加利福尼亞州範登堡空軍基地升空,隨即消失在基地上空的濃霧中。
此次任務的主要目的是將用於監測全球海平面高度變化的衛星送入太空。火箭發射2小時後,美國航天局確認這顆造價1.8億美元的衛星已成功進入軌道。
而此次發射任務最令人關注的是“獵鷹9”火箭第一級能否首次在沒有錨定的海面浮動平臺上“精准著陸”。儘管該公司於去年12月成功實現了在陸地平臺對“獵鷹9”火箭第一級的回收,但此前數次海上回收嘗試均以失敗告終。
發射20多分鐘後,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在社交網站推特上說:“第一級火箭對準了海上無人浮動平臺,但難以著陸,一個著陸支架折斷。”現場圖像顯示,火箭傾倒砸在無人海上浮動平臺上。
隨後,該公司確認火箭第一級海上回收失敗,稱火箭著陸速度尚可,但著陸過程中一個著陸架失靈,“通過資料分析,第一級火箭著陸在無人海上浮動平臺,著陸點距離平臺中心不到1.3米”。
大批早早從美國西部各地趕來觀看的民眾紛紛對記者表示離成功就差一點,太遺憾了。但該公司首席執行官埃隆·穆斯克卻開玩笑說,“好歹這次收回塊大點兒的東西”,並表示對未來回收試驗成功感到樂觀。
與在陸地平臺回收相比,在海上回收“獵鷹9”火箭第一級更為艱難,因為海面浮動平臺面積小得多,且不斷移動搖擺。
然而,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前工程師凱文·邁斯納對新華社記者說:“海上回收是必要的嘗試,因為火箭發射後無需掉頭飛回陸地,因此所需燃料更少,成本更低。”
無論地面著陸還是海上著陸,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回收火箭第一級的最終目標都是研製可重複使用的火箭。傳統火箭都是一次性使用,因而比較昂貴。火箭一旦能夠回收,只要加以修復,重新加注燃料便有可能再次發射,從而大大降低未來火箭發射成本。
去年12月21日,“獵鷹9”火箭將11顆美國衛星送至地球低軌道,火箭第一級隨後降落回發射場。這一成功被不少媒體稱為太空探索領域里程碑式的事件。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