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釋放出的“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這一重要信號,能否警醒亢奮了一年的中國樓市?2016年,中國樓市究竟狂熱到什麼地步?2017年中國樓市又將是怎樣的走向?
即將過去的2016年必將被濃墨重彩地寫入中國樓市發展史。這一年,全國土地拍賣金額與商品房銷售金額雙雙創出歷史新高,全年逾318宗地王更是史無前例。狂飆突進的背後是中國樓市供需兩端都玩起了類似2015年A股市場的加杠杆遊戲。若隱若現的樓市泡沫最終招致嚴厲調控。以“地王之年、千億之年、杠杆之年、調控之年”來總括波瀾壯闊的2016年中國樓市並不過分。房企加杠杆拿地推漲了周邊房價,日日新的漲價助長了老百姓的恐慌心理,羊群效應下的加杠杆購房,導致房地產金融屬性超越居住屬性。
亢龍有悔。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調明年樓市:房子要回歸居住屬性,建立符合中國國情、適應市場規律的基礎性制度和長效機制,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這話道出了房地產住宅開發的基本道理。” 中城投資總裁路林對上證報記者表示。
地王之年
12月14日,調控新政後深圳首次宅地出讓, 40余家房企到場,21家房企參拍。最終,碧桂園與對手們廝殺80多分鐘後艱難拿下坪山沙湖社區地塊。同日,9家房企拼搶天津北辰區順義道一幅地皮,觸發50%土地溢價率紅線而被“熔斷”。
上述激進拿地現象幾乎貫穿整個2016年——儘管下半年陸續出臺了史上最嚴的樓市調控政策,但房企奪地熱情依然高昂。
2016年是不折不扣的“地王年”。據克而瑞研究中心統計,截至今年11月底,全國共計成交318宗單價、總價地王。這股地王潮發端於一線城市,後迅速蔓延至二線三線城市。其中合肥、南京、上海和杭州的地王數量均在20宗以上。地王平均溢價率超過100%的城市不在少數,甚至連三四線城市東莞今年也創出10宗地王,平均溢價率達455%。
與地產商狂熱拿地相悖離的是地方政府節制惜售。於是土拍市場出現了“量縮價漲”之牛市格局。中原地產研究中心提供的資料顯示,截至11月底,36個重點城市合計住宅土地面積成交2980宗,面積3.03億平方米,同比下降17.8%,但成交金額已達1.3萬億元,同比增長52.3%。
分城市看,目前已有蘇州、南京、上海、杭州、天津等多個城市土地成交金額超過1000億元,從溢價率、樓面價、土地成交額看,均超過了歷史水準。
分房企看,截至12月8日,50大房企拿地金額合計1.32萬億元,比2015年全年增長32.8%,其中7家企業拿地金額超過500億元。
泰禾集團董事長黃其森表示,與往年相比,泰禾今年拿地的步伐沒有停歇,目前已拿到超過2000億的貨值,其中逾七成是通過並購獲得。“我們感覺今年風險確實已經累積到一定程度了,但更重要的是北京上海包括深圳沒推多少塊地,在這樣的核心城市核心地段,即使想拿也未必就能拿得到。”
熱點城市土地供不應求的緊張局面既有政府控量因素,也不乏大環境影響。其一,企業投資方向逐漸趨同——紮堆一二線城市;其二,隨著央企重組整合持續推進,部分央企為保留房地產業務“名分”,不惜高價拿地以迅速充大自身體量;其三,持續寬鬆的流動性為房地產公司拿地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低成本融資。
今年來明顯增多的“麵粉貴過麵包”的地王案例亦讓房地產巨頭陷入窘境。
在萬科總裁郁亮看來,地價房價比在1:3左右比較合理,但有些地方卻超過了60%,“萬科也是進退維谷,買地有巨大風險,不買就會被擠出市場。”
千億之年
樓市里拔地而起的地王頗似A股市場裡的龍頭股,具有“四兩撥千斤”之效。“麵粉貴過麵包”的新地王往往對周邊樓盤產生“坐地起價”之魔力。最終在層出不窮的地王現象烘托刺激下,一手房與二手房共振火爆,甚至出現了排隊離婚買房這一奇葩現象。
2016年,僅一手房銷售,全國就創出了逾10萬億元的歷史天量,並催生了一批銷售超千億的房地產巨頭。
12月13日,國家統計局公佈的前11月全國房地產開發和銷售情況顯示,2016年1-11月商品房成交金額達到了10.2萬億元,同比增長37.5%,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突破10萬億元大關。銷售面積13.58億平方米,刷新了2013年全年的13億平方米歷史記錄。
據上證報記者統計,今年全年合同銷售金額突破1000億元大關的上市房企將超過10家,中國房企的“千億之年”已然來臨。
綠地集團董事長張玉良表示:“今年明顯可以看到,中國房地產行業出現了一些變化,大企業異軍突起,產業集中度更加提高,而中小企業的競爭力在下滑。”
過去兩年來,萬科、恒大、綠地、碧桂園、萬達、保利、中海等7家老牌房企牢牢卡位,中國房地產“千億俱樂部”一直沒有擴容。從今年前11個月銷售情況來看,融創和綠城分別以1303.8億元和1028億元已提前邁入千億行列;華潤置地、金地集團分別以990.1億、932億戰績逼近俱樂部大門。
老牌千億房企則更為剽悍。恒大和萬科今年前11月的銷售額雙雙突破3000億元,緊跟其後的碧桂園也在12月中旬成功躋身3000億層級。
對於部分房企較勁銷售排名現象,萬科總裁郁亮對上證報表示,排名是公司經營的結果,而不應是公司經營的目標。經營公司就像跑一場沒有終點的馬拉松,關鍵不在於短時間內的衝刺。企業之間的競爭到最後比的不是體重,而是肌肉、肺活量、耐力這些健康指標。
杠杆之年
今年樓市的火爆,已不是簡單的剛需和改善需求被激發所能解釋,這是一場越來越多從“供給”和“需求”兩端添加杠杆的金融遊戲。今年以來,家庭住房交易杠杆率、按揭貸款還款負擔率、開發商開發貸和公司債及有息負債率均猛增至歷史高位,真可謂“杠杆上的樓市”。
海通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姜超認為,2016年火爆地產銷售是徹頭徹尾的金融現象,源于居民拼命加杠杆買房。從居民買房的貸款杠杆率來看,2013年的貸款占比僅為1/3,而2016年的貸款占比已經超過50%,意味著居民購房杠杆率超過50%,已超過美國2007年峰值。
“月供比(月還貸金額/月收入)是觀察居民買房杠杆率的最直觀指標。”有地產界人士如此說,此前,全國月供比在30%左右,但今年樓市火爆之後,一線城市的月供比已經飆升至80%以上。
更有甚者,竟然出現首付貸這種超高杠杆現象。
據悉,今年以來,在部分城市房價快速上漲過程中,一些機構以所謂的金融創新產品做幌子為資金缺乏的購房者加杠杆。市場外借助仲介機構和P2P等互聯網平臺首付貸、過橋貸、場外配資、眾籌購房等一系列金融杠杆配資業務一度如火如荼。今年8月首付貸被公開叫停,但此後又披上“消費貸”、“小額貸”的馬甲繼續在房地產市場出沒。
“今年以來房地產過度金融化,金融過度房地產化的現象很明顯,這很值得警惕。”中城投資總裁路林如此說。
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在一份《資產泡沫專題報告》中提及,從房地產開發企業看,部分銀行規定對全國前20名的房企,融資比例不超過土地成本的60%,其他房企則不超過50%。但從實際情況來看,房企開發投入的自有資金已經越來越少,甚至自有資金比例僅為10%,房企高杠杆現象明顯。
背靠大樹、市值不足百億的信達地產是激進拿地的國企“典範”。自去年下半年起的一年裡,信達地產先後取得廣州天河、合肥濱湖、上海新江灣城、深圳坪山以及浙江杭州等地的多個地王項目。其中,僅今年5月底到6月初的一周之內,信達地產就在杭州和上海以181.23億元的總金額拿下兩塊“地王”。而信達地產三季報披露公司今年前三季度的銷售額合計僅115億元,他如何撬動價值數百億的地王專案?
民企的激進典型是融信中國。據中原地產統計,截至12月8日,融信中國今年通過招拍掛共拿地16宗,拿地總價405.5億元。尤其8月該公司在上海以110.1億元拍下上海中興社區地塊刷新上海單價、總價兩項地王記錄,讓這家名不見經傳的閩系房企聲名鵲起。而融信中國今年上半年實現合約銷售收入僅132.2億元。
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表示,一些企業銷售金額不高,高杠杆拿地,在調控下,可能會面臨比較大的壓力。
“拿地總金額與房企年銷售額之比,是觀察房企杠杆率的一個重要指標。一般穩健型房企這個比率不會超過30%。”有房地產界人士如此表示。比如,萬科今年銷售額已經超3000億,該公司全年拿地也不過千億左右。
房企激進加杠杆與流動性氾濫及融資管道非常寬鬆密切相關,其中最為矚目的是今年房企發行公司債井噴——從2015年的4000億飆升到今年前三季度的7400億。與此同時,信託、銀行理財、保險資金等通過各種或明或暗的管道亦大肆流入房地產領域。中金公司預計,2016年約有5.5萬億的外部資金流入地產市場,用於開發商在公開市場拿地、收並購等活動。
“去年以來住宅市場逐步回暖,導致部分開發企業對未來預期過於樂觀,出現非理性拿地行為。此外,社會流動性較為充裕,可配置的優質資產又相對短缺,為部分較為激進的企業加杠杆拿地提供了可能。”鬱亮如此表示。
調控之年
為遏制今年以來房價過快上漲,全國熱點城市陸續出手調控,一場“限購、限貸、限價、限融、限投”的房地產整肅風暴席捲樓市。
風暴密集期出現在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截至國慶假期結束,全國有21座城市紮堆出臺了以“限購限貸”為核心的調控政策。
以毗鄰上海、今年以來房價漲幅連續多月位列全國前茅的昆山為例,該城市除了對外地人限購外,還巧用了“網簽關”這個神妙的水龍頭開關。據記者實地調查,新政後的昆山一手房合同要書面送給政府審查,並進行價格備案,價格超過1.8萬元/平方米的一手房禁止網簽。物價、房管、工商等執法部門對開發商一整套證件進行嚴格檢查,檢查通過了才准許網簽。
“十一”黃金周各城市密集的樓市調控政策發佈後,政府對房地產行業的監管力度也明顯超過往年。據上證報記者梳理,10月11日,深圳下發通知嚴禁“首付貸”、“眾籌炒樓”等違規房地產金融業務。10月12日,上海銀監局要求嚴查房地產拿地資金,實施“穿透式”監管。10月13日,國務院辦公廳發文規範網貸和股權眾籌從事房地產金融。此後,上交所收緊了對房地產企業公司債發行的監管,保監會要求保險機構對不動產及衍生金融產品投資開展自查,銀監會要求16城市金融機構自查,包括房貸調控執行情況,理財資金投向管理,房地產信託合規等。12月初,國家發改委等七部門聯合發文,京冀交界地區嚴控房地產開發建設,強化房地產市場管控。
不僅如此,在11月初短短一周內,杭州、深圳、武漢、西安、南京、合肥再度加碼樓市調控政策。11月28日,上海亦宣佈進一步收緊住房信貸——對首套房的認定實行“認房又認貸”。同日天津也升級了房貸調控政策。12月21日,嘉善也加入“限購軍團”,武漢、鄭州則升級了限購政策。
從全國看,從9月底開始的這一輪樓市調控已有超過25座城市出臺了50多次樓市調控措施。至此,樓市交易進入“速凍”模式。
張玉良認為,本次調控的本質,是要通過壓縮市場成交量和去杠杆,來遏制房價過快上漲的勢頭,使房價維持在一個合理的水準,並不是要使房價大幅下滑。
“一線城市近年來房價上漲過快、房價過高已經成為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如果任由這種局面發展下去是危險的。所以這一次調控很有必要,也非常及時。”萬科總裁郁亮如此對上證報表示。
長效之年
2017年樓市會怎樣?就調控短期效果而言,多位地產界專家都頗為認可。
易居(中國)企業集團首席執行官丁祖昱表示,目前來看,本輪房價漲勢宣告結束。政策面上,未來熱點城市的樓市調控持續從緊,並逐步向貨幣市場蔓延,購房需求將被抑制和延後。明年國家對樓市監管力度加大,供給規模受限,成交規模將銳減。
經濟學家馬光遠近日在某論壇公開演講時甚至呼籲“中國的高淨值人士應該減持房產”。他認為中國房價絕對值已經處於高位,按照房價收入比,深圳、上海等地的房價位列全球最貴行列。
短期調整似乎在所難免。但房地產畢竟事關國計民生,中央對此高度重視,並提出在2017年加快研究建立房地產平穩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近期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更是用鮮明的語言定調2017年房地產市場: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的定位,綜合運用金融、土地、財稅、投資、立法等手段,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國情、適應市場規律的基礎性制度和長效機制,既抑制房地產泡沫,又防止大起大落。要在宏觀上管住貨幣,微觀信貸政策要支持合理自住購房,嚴格限制信貸流向投資投機性購房。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給房地產市場開出的“藥方”也正好回應了今年5月權威人士在《人民日報》上關於“房子是給人住的”,讓房子回歸居住屬性的論斷。實際上,建立房地產長效機制也並非首次提出,早在2013年3月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就已有所提及。
郁亮表示,建立長效機制是保障房地產行業平穩健康發展根本途徑。長效機制關鍵應包括以下四點:一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建立土地多元化供應制度;二是借助軌道交通加快衛星城、城市群的建設;三是發展租賃市場,為新市民提供更多可承受的住房;四是培育新型房地產和不動產服務行業,開發新的投資增長點。
“長效機制意味著房地產市場發展不能只靠一時的應急政策,關鍵要解決內火,完善制度建設。”中國房地產估價師和房地產經紀人學會副會長柴強說,建立房地產平穩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關鍵要處理好住房消費和投資、房地產和經濟增長、存量房和增量房之間的關係。
在東方房地產學院常務副院長華偉看來,房地產政策的制定應該是一個組合,房地產調控的手段也應該是多元的。因此,只有在國家各部委之間建立一個跨部門的協調機制,房地產的長效機制才有望真正建立。
《易經》乾卦對事物發展階段的概括似乎頗能印證2016年中國樓市的走向,從價格猛漲的“飛龍在天”,發展到調控政策密集出臺的“亢龍有悔”,2017年將進入“群龍無首”境界,何為群龍無首?用現代話語說,就是回歸理性、回歸本源。
今年前11個月部分房企銷售金額一覽
上市公司名稱 | 前11月銷售金額(億元) | 同比增幅 |
中國恒大 | 3488.5 | 102.4% |
萬科A | 3413.6 | 50% |
碧桂園 | 2881.4 | 149.13% |
中海發展 | 2067.52(港元) | 24.84% |
保利地產 | 1889.47 | 41.18% |
綠地控股 | 1733(前三季度) | 23% |
融創中國 | 1303.8 | 103% |
綠城中國 | 1028 | 77.85% |
華潤置地 | 990.1 | 27% |
金地集團 | 932.8 | 77.03% |
華夏幸福 | 897.85(前三季度) | 99.89% |
招商蛇口 | 656.72 | 39.41% |
世茂房地產 | 621.12 | 2% |
首開股份 | 615.16 | 119.55% |
新城控股 | 601.33 | 113.69% |
富力地產 | 561.3 | 24% |
旭輝控股集團 | 501 | 97.63% |
雅居樂集團 | 495.8 | 30.1% |
首創置業 | 389.6 | 55.4% |
時代地產 | 262.41 | 58% |
奧園地產 | 222.1 | 70% |
當代置業 | 145.04 | 45% |
景瑞控股 | 140.98 | 99% |
花樣年控股 | 111.27 | 10.06% |
陽光100中國 | 86.56 | 38.23% |
綠地控股和華夏幸福未公佈前11月銷售資料,因此計前三季度資料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