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 原料

技術收購成石化企業出海"新風向" 助推我國石化產業由大變強

上海
2015-09-18 09:40

已收藏

隨著國內外形勢的變化,我國油氣化工企業"走出去"被賦予了新的使命,技術密集型專案成為受追捧的"新風向"。

17日在上海舉行的"油氣化工行業`走出去`研討會"上,傳遞出的業界呼聲並不局限於出海抄底"便宜"的油氣區塊,更多討論的是如何通過國際合作,借助國際先進技術,加速我國石油化工產業的轉型升級。 受經濟增速放緩、產業結構調整等因素影響,近年來我國石油和化工產品需求增速明顯放緩。再加上前幾年產能擴張迅猛,現在國內石油化工領域整體陷入低端產能過剩、高端領域依賴進口的尷尬局面。

"我國石化行業進入了低谷期。"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趙俊貴表示,今年上半年我國石油和化工行業利潤總額同比降25%;進出口規模總額同比降21.7%。在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方面,同比僅增長2.6%,其中煉油行業出現自2010年以來的首次負增長,同比降6.6%,化工行業投資同比增長5.6%,但也是歷史同期最低水準。 中國化纖總公司上海中纖紡織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首席宏觀戰略分析師謝石敏說:"由於產能過剩嚴重,今年我國紡織化纖行業進入一個比較困難的時期,一些化纖企業出現倒閉。" 雖然大量石化產品產能過剩,但我國不少高端產品領域卻因技術問題無法滿足國內需求,嚴重依賴進口。 趙俊貴舉例稱,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合成樹脂領域的核心技術仍有較大差距,普遍存在著品種單一、生產規模小、關鍵技術尚未突破等問題,無法完全滿足國內下游汽車市場的需求。

在專家看來,加快"走出去"步伐,推進國際產能合作,補齊技術短板是我國石化行業化解產能過剩、提升企業競爭能力的必然選擇,也是我國石油和化工產業由大變強的必由之路。 從國內形勢來看,我國石油化工產業進入了以"結構調整、產業升級、綠色發展"為主要特徵的新的發展階段,面臨市場需求增速下降、人力資源成本上升、資源環境約束加大等突出問題,亟需尋找市場新的空間和增長的新動力。

從國際大環境來看,國際石化產業深刻變革,國際石化企業推動產業升級和並購重組等都為我國利用境外低成本石化原料和先進技術,加快轉型升級提供了壓力、動力和機遇。 近年來,中石油、中海油、中石化等央企在全球加快佈局資源、原料、生產、行銷、服務、物流倉儲乃至研發網路。與此同時,近年來山東萬華、浙江榮盛、浙江恒逸等民營企業也正在成為我國石化企業海外投資並購的生力軍。

在投資方向上,記者瞭解到,如今我國石油和化工行業的企業"走出去"瞄準的目標不僅僅是油氣資源,更渴望填補國內技術的空白。因此,技術密集型的專案極受關注。 "我國化學工業大而不強,缺乏創新的商業模式、科學的管理體系以及核心技術。

而國際產業分工的調整與大規模並購活動的興起為我們通過國際並購解決這些問題提供了機遇。"中國化工集團首席商務官沈忻介紹,自2006年至今,中國化工集團已完成了7項海外收購,目前還有一項海外收購正在進行中。

沈忻舉例稱,蛋氨酸是我國化工領域多年久攻未果的項目,國內蛋氨酸需求年增速達10%。通過收購法國安迪蘇公司,我國獲得了在蛋氨酸領域屬於自己的世界一流技術和整套研發體系,填補國內此項技術的空白。對於安迪蘇而言,發達國家市場進入成熟期,增長緩慢;而我國擁有巨大的消費市場,雙方存在互補。

據沈忻介紹,在完成收購後的第一年(2006年),安迪蘇就實現了扭虧為盈。目前,企業價值增加了八倍。 雖然"走出去"利用全球資源是大勢所趨,但專家仍提醒企業在做決策時需要慎重,不要打無準備之戰。 國際私募基金巨頭安宏資本戰略合夥人俞大海坦言,石油化工的海外並購是個門檻很高的領域,除了文化、法律等差異之外,還可能遇到原料、環保、資本密集度等多方面的挑戰。
相關新聞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