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 製造業

工信部印發工業綠色發展規劃 提十大主要任務

中国证券网
2016-07-18 13:49

已收藏



記者18日從工信部獲悉,為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和《中國製造2025》,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工業綠色發展,工信部制定了《工業綠色發展規劃(2016-2020年)》。

規劃提出了大力推進能效提升、大幅減少污染排放、加強資源綜合利用、削減溫室氣體排放、提升科技支撐能力、加快構建綠色製造體系、推進工業綠色協調發展、實施綠色製造+互聯網、提高綠色發展基礎能力、促進工業綠色開放發展等十大主要任務。

根據規劃提出的目標,到2020年,綠色發展理念成為工業全領域全過程的普遍要求,工業綠色發展推進機制基本形成,綠色製造產業成為經濟增長新引擎和國際競爭新優勢,工業綠色發展整體水準顯著提升。

——能源利用效率顯著提升。工業能源消耗增速減緩,六大高耗能行業占工業增加值比重繼續下降,部分重化工業能源消耗出現拐點,主要行業單位產品能耗達到或接近世界先進水準,部分工業行業碳排放量接近峰值,綠色低碳能源占工業能源消費量的比重明顯提高。

——資源利用水準明顯提高。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進一步下降,大宗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進一步提高,主要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率穩步上升。

——清潔生產水準大幅提升。先進適用清潔生產技術工藝及裝備基本普及,鋼鐵、水泥、造紙等重點行業清潔生產水準顯著提高,工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學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明顯下降,高風險污染物排放大幅削減。

——綠色製造產業快速發展。綠色產品大幅增長,電動汽車及太陽能、風電等新能源技術裝備製造水準顯著提升,節能環保裝備、產品與服務等綠色產業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綠色製造體系初步建立。綠色製造標準體系基本建立,綠色設計與評價得到廣泛應用,建立百家綠色示範園區和千家綠色示範工廠,推廣普及萬種綠色產品,主要產業初步形成綠色供應鏈。

規劃全文如下

工業綠色發展規劃(2016-2020年)

為落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和《中國製造2025》戰略部署,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工業綠色發展,制定本規劃。

一、面臨的形勢

“十二五”時期,工業領域堅持把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工業作為轉型升級的重要著力點,把節能減排作為轉方式、調結構的重要抓手,大力推進技術改造,推廣節能環保新技術、新裝備和新產品,逐步完善節能減排工作體系,圓滿完成“十二五”目標任務。工業能效和水效大幅提升,規模以上企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累計下降28%,實現節能量6.9億噸標準煤,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累計下降35%,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淘汰落後產能任務。工業清潔生產先進適用工藝技術大範圍示範推廣,開展有毒有害原料替代,工業產品綠色設計推進機制初步建立。工業資源綜合利用產業規模穩步壯大,技術裝備水準不斷提高,五年利用大宗工業固體廢物約70億噸、再生資源12億噸。節能環保產業快速增長,2015年節能環保裝備、資源綜合利用、節能服務等節能環保產業產值約4萬億元。
未來五年,是落實製造強國戰略的關鍵時期,是實現工業綠色發展的攻堅階段。資源與環境問題是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推動綠色增長、實施綠色新政是全球主要經濟體的共同選擇,資源能源利用效率也成為衡量國家製造業競爭力的重要因素,推進綠色發展是提升國際競爭力的必然途徑。我國工業總體上尚未擺脫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發展方式,資源能源消耗量大,生態環境問題比較突出,形勢依然十分嚴峻,迫切需要加快構建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綠色製造體系。加快推進工業綠色發展,也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工業穩增長調結構的重要舉措,有利於推進節能降耗、實現降本增效,有利於增加綠色產品和服務有效供給、補齊綠色發展短板。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及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發展理念,全面落實製造強國戰略,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基本國策,高舉綠色發展大旗,緊緊圍繞資源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潔生產水準提升,以傳統工業綠色化改造為重點,以綠色科技創新為支撐,以法規標準制度建設為保障,實施綠色製造工程,加快構建綠色製造體系,大力發展綠色製造產業,推動綠色產品、綠色工廠、綠色園區和綠色供應鏈全面發展,建立健全工業綠色發展長效機制,提高綠色國際競爭力,走高效、清潔、低碳、迴圈的綠色發展道路,推動工業文明與生態文明和諧共融,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二)基本原則

創新驅動,標準引領。促進工業綠色發展科技創新、管理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研發推廣核心關鍵綠色工藝技術及裝備。加快完善工業能效、水效、排放和資源綜合利用等標準,依法實施綠色監管,引導綠色消費。
政策引導,市場推動。發揮政府在推進工業綠色發展中的引導作用,優化工業結構和區域佈局,加強機制創新,形成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強化企業在推進工業綠色發展中的主體地位,激發企業活力和創造力,積極履行社會責任。
改造存量,優化增量。加快傳統製造業綠色改造升級,鼓勵使用綠色低碳能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淘汰落後設備工藝,從源頭減少污染物產生。積極引領新興產業高起點綠色發展,強化綠色設計,加快開發綠色產品,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
全面推進,重點突破。著力解決重點行業、企業和區域發展中的資源環境問題,充分發揮試點示範的帶動作用。積極推進新興產業和中小企業的綠色發展,加快工業綠色發展整體水準提升。

(三)發展目標

到2020年,綠色發展理念成為工業全領域全過程的普遍要求,工業綠色發展推進機制基本形成,綠色製造產業成為經濟增長新引擎和國際競爭新優勢,工業綠色發展整體水準顯著提升。
——能源利用效率顯著提升。工業能源消耗增速減緩,六大高耗能行業占工業增加值比重繼續下降,部分重化工業能源消耗出現拐點,主要行業單位產品能耗達到或接近世界先進水準,部分工業行業碳排放量接近峰值,綠色低碳能源占工業能源消費量的比重明顯提高。
——資源利用水準明顯提高。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進一步下降,大宗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進一步提高,主要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率穩步上升。
——清潔生產水準大幅提升。先進適用清潔生產技術工藝及裝備基本普及,鋼鐵、水泥、造紙等重點行業清潔生產水準顯著提高,工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學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明顯下降,高風險污染物排放大幅削減。
——綠色製造產業快速發展。綠色產品大幅增長,電動汽車及太陽能、風電等新能源技術裝備製造水準顯著提升,節能環保裝備、產品與服務等綠色產業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綠色製造體系初步建立。綠色製造標準體系基本建立,綠色設計與評價得到廣泛應用,建立百家綠色示範園區和千家綠色示範工廠,推廣普及萬種綠色產品,主要產業初步形成綠色供應鏈。

專欄1 “十三五”時期工業綠色發展主要指標
指 標
2015年
2020年
累計降速
(1)規模以上企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


18
噸鋼綜合能耗(千克標準煤)
572
560
水泥熟料綜合能耗(千克標準煤/噸)
112
105
電解鋁液交流電耗(千瓦時/噸)
13350
13200
煉油綜合能耗(千克標準油/噸)
65
63
乙烯綜合能耗(千克標準煤/噸)
816
790
合成氨綜合能耗(千克標準煤/噸)
1331
1300
紙及紙板綜合能耗(千克標準煤/噸)
530
480
(2)單位工業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


22
(3)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下降(%)


23
(4)重點行業主要污染物排放強度下降(%)


20
(5)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
65
73
其中:尾礦(%)
22
25
煤矸石(%)
68
71
工業副產石膏(%)
47
60
鋼鐵冶煉渣(%)
79
95
赤泥(%)
4
10
(6)主要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量(億噸)
2.2
3.5
其中:再生有色金屬(萬噸)
1235
1800
廢鋼鐵(萬噸)
8330
15000
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億台)
4
6.9
廢塑膠(國內)(萬噸)
1800
2300
廢舊輪胎(萬噸)
550
850
(7)綠色低碳能源占工業能源消費量比重(%)
12
15
(8)六大高耗能行業占工業增加值比重(%)
27.8
25
(9)綠色製造產業產值(萬億元)
5.3
10
注:本專欄均為指導性指標,大多為全國平均值,各地區可結合實際設置目標。

三、主要任務

(一)大力推進能效提升,加快實現節約發展
堅持節約優先,大力推進能源消費革命,提高工業能源利用效率,促進企業降本增效,加快形成綠色集約化生產方式,增強製造業核心競爭力。
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導向,推進結構節能。把優化工業結構和能源消費結構作為新時期推進工業節能的重要途徑,加強節能評估審查和後評價,進一步提高能耗、環保等准入門檻,嚴格控制高耗能行業產能擴張。以鋼鐵、石化、建材、有色金屬等行業為重點,積極運用環保、能耗、技術、工藝、品質、安全等標準,依法淘汰落後和化解過剩產能。加快發展能耗低、污染少的先進製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促進生產型製造向服務型製造轉變。大力調整產品結構,積極開發高附加值、低消耗、低排放產品。大力推進工業能源消費結構綠色低碳轉型,鼓勵企業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加快工業企業分散式能源中心建設,在具備條件的工業園區或企業實施煤改氣或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推廣綠色照明。實施煤炭清潔高效利用行動計畫,在焦化、煤化工、工業鍋爐、窯爐等重點用煤領域,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分質利用。
以先進適用技術裝備應用為手段,強化技術節能。全面推進傳統行業節能技術改造,深入推進重點行業、重點企業能效提升專項行動,加快推廣高溫高壓幹熄焦、無球化粉磨、新型結構鋁電解槽、智慧控制等先進技術。繼續推進鍋爐、電機、變壓器等通用設備能效提升工程,組織實施空壓機系統能效提升計畫。圍繞高耗能行業企業,加快工藝革新,實施系統節能改造,鼓勵先進節能技術的集成優化運用,推廣電爐鋼等短流程工藝和鋁液直供,推動工業節能從局部、單體節能向全流程、系統節能轉變。提升產品的輕量化水準,推廣複合材料、輕合金、真空鍍鋁紙等高強韌度新型材料,推廣超高強度鋼熱衝壓成形技術、真空高壓鑄造、超高真空薄壁鑄造等輕量化成形工藝。普及中低品位餘熱餘壓發電、供熱及迴圈利用,積極推進利用鋼鐵、化工等行業企業的低品位餘熱向城市居民供熱,促進產城融合。實施工業園區節能改造工程,加強園區能源梯級利用,推進集中供熱製冷。
以能源管理體系建設為核心,提升管理節能。貫徹強制性能耗標準,在電解鋁、水泥行業落實階梯電價、差別電價等價格政策。推動重點企業能源管理體系建設,將能源管理體系貫穿于企業生產全過程,定期開展能源計量審查、能源審計、能效診斷和對標,發掘節能潛力,構建能效提升長效機制。實施重點行業能效領跑者引領行動,帶動行業整體能效提升。圍繞中小工業企業節能管理,搭建公共服務平臺,組織開展節能服務公司進企業活動,全面提升中小企業能源管理意識和能力。加強工業節能監察,組織開展強制性能耗、能效標準貫標及落後用能設備淘汰等監察,實施重點行業、重點用能企業專項監察和督查,嚴格執行《節約能源法》和《工業節能管理辦法》等法規。進一步完善覆蓋全國的省、市、縣三級節能監察體系,支援完善硬體設施、開展業務培訓,切實履行監察職能。


專欄2 能效提升工程

重點行業系統改造。鋼鐵行業實施高溫高壓幹熄焦、燒結煙氣迴圈等技術改造;有色行業實施新型結構鋁電解槽、鋁液直供、富氧熔煉等技術改造;石化化工行業實施煉化能量系統優化、烯烴原料輕質化、先進煤氣化、硝酸生產技術提升等技術改造;水泥行業實施高固氣比熟料煆燒、大推力多通道燃燒等技術改造;造紙行業實施紙機高效成型、高效雙盤磨漿機等技術改造;紡織行業實施小浴比染色、氨綸單甬道64頭紡絲等技術改造。
高耗能通用設備改造。在電機系統實施永磁同步伺服電機、高壓變頻調速等技術改造。在配電變壓器系統實施非晶合金變壓器、有載調容調壓等技術改造。推廣應用新型電力電子器件等資訊技術。實施工程機械、農機、內河船舶用柴油機能效提升改造。到2020年,電機和內燃機系統平均運行效率提高5個百分點,高效配電變壓器在網運行比例提高20%。
餘熱余壓高效回收利用。在自備電廠實施煙氣系統餘熱深度回收利用、超臨界混合工質高參數一體化迴圈發電等技術改造。推廣礦熱爐高溫煙氣淨化回收利用、冶金餘熱餘壓能量回收同軸機組應用、螺杆膨脹動力驅動等技術。到2020年,中低品位餘熱餘壓利用率達到80%。
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焦化、煤化工行業重點推動產品結構優化,加大資源加工轉化深度,推廣整體煤氣聯合迴圈發電技術(IGCC)、焦爐煤氣制合成氨、甲醇或天然氣及煤粉氣流床加壓氣化等技術。工業鍋爐優先實施高效節能技術改造或清潔能源替代。工業窯爐重點推進全(富)氧燃燒、蓄熱式燃燒、燃料替代及餘熱利用等技術改造。
園區系統節能改造。開展風能、太陽能等分散式能源和園區智慧微電網建設,提高園區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實施園區綠色照明改造,建設園區能源管理中心,加強園區餘熱余壓梯級利用,推廣集中供熱和製冷。
能效領跑者引領行動。在重點用能行業實施能效領跑者行動,開展企業能效對標達標,定期發佈領跑企業名單及其指標,引導企業實施節能技術改造。發佈《節能機電設備(產品)推薦目錄》和《能效之星產品目錄》。

(二)扎實推進清潔生產,大幅減少污染排放
圍繞重點污染物開展清潔生產技術改造,推廣綠色基礎製造工藝,降低污染物排放強度,促進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畫落實。
減少有毒有害原料使用。修訂國家鼓勵的有毒有害原料替代目錄,引導企業在生產過程中使用無毒無害或低毒低害原料,從源頭削減或避免污染物的產生,推進有毒有害物質替代。推進電器電子、汽車等重點產品有毒有害物質限制使用。繼續實施高風險污染物削減行動計畫,強化汞、鉛、高毒農藥等減量替代,逐步擴大實施範圍,降低環境風險。實施揮發性有機物削減計畫,在塗料、傢俱、印刷、汽車製造塗裝、橡膠製品、制鞋等重點行業推廣替代或減量化技術。推廣無鉻耐火材料。
推進清潔生產技術改造。針對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學需氧量、氨氮、煙(粉)塵等主要污染物,積極引導重點行業企業實施清潔生產技術改造,逐步建立基於技術進步的清潔生產高效推行模式。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東北地區等重點區域組織實施鋼鐵、建材等重點行業清潔生產水準提升工程,降低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粉)塵排放強度。在長江、黃河等七大流域組織實施重點行業清潔生產水準提升工程,降低造紙、化工、印染、化學原料藥、電鍍等行業廢水排放總量及化學需氧量、氨氮等污染物排放強度。推進工業領域土壤污染源頭防治,推廣先進適用的土壤修復技術裝備和產品。
加強節水減汙。圍繞鋼鐵、化工、造紙、印染、飲料等高耗水行業,實施用水企業水效領跑者引領行動,開展水平衡測試及水效對標達標,大力推進節水技術改造,推廣工業節水工藝、技術和裝備。強化高耗水行業企業生產過程和工序用水管理,嚴格執行取水定額國家標準,圍繞高耗水行業和缺水地區開展工業節水專項行動,提高工業用水效率。推進水資源迴圈利用和工業廢水處理回用,推廣特許經營、委託營運等專業化節水模式,推動工業園區集約利用水資源,實行水資源梯級優化利用和廢水集中處理回用。推進中水、再生水、海水等非常規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支持非常規水資源利用產業化示範工程,推動鋼鐵、火電等企業充分利用城市中水,支持有條件的園區、企業開展雨水集蓄利用。
推廣綠色基礎製造工藝。推廣清潔高效製造工藝,以鑄造、熱處理、焊接、塗鍍等領域為重點,推廣應用合金鋼無氧化清潔熱處理、熱處理氣氛減量化、真空低壓滲碳熱處理、感應熱處理等高效節能熱處理工藝,無鉛波峰焊接抗氧化、氮氣保護無鉛再流焊接、高效節材摩擦焊等焊接工藝,綠色化除油、無鉛電鍍、三價鉻電鍍、電鍍鉻替代等清潔塗鍍技術,減少製造過程的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推進短流程、無廢棄物製造,重點發展近淨成形、數位化無模鑄造、增材製造、新型防腐蝕等短流程綠色節材工藝技術,以及幹式切削加工、低溫微量潤滑切削加工、鑄件餘熱時效熱處理等無廢棄物製造技術,減少生產過程的資源消耗。


專欄3 綠色清潔生產推進工程
重點區域清潔生產水準提升行動。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重點區域實施大氣污染重點行業清潔生產水準提升行動。到2020年,全國工業削減煙粉塵100萬噸/年、二氧化硫50萬噸/年、氮氧化物180萬噸/年。
重點流域清潔生產水準提升行動。在長江、黃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遼河等重點流域實施水污染重點行業清潔生產水準提升行動。到2020年,全國工業削減廢水4億噸/年、化學需氧量50萬噸/年、氨氮5萬噸/年。
特徵污染物削減計畫。以揮發性有機物、持久性有機物、重金屬等污染物削減為目標,圍繞重點行業、重點領域實施工業特徵污染物削減計畫。到2020年,削減汞使用量280噸/年,減排總鉻15噸/年、總鉛15噸/年、砷10噸/年。
綠色基礎製造工藝推廣行動。重點推廣綠色的鑄造、鍛壓、焊接、切削、熱處理、表面處理等基礎製造工藝技術與裝備。到2020年,鑄件廢品率降低10%,鍛造材料利用率提高10%,切削材料利用率提升10%,電鍍和塗裝行業減少污染物排放30%以上。
中小企業清潔生產推行計畫。提升中小企業清潔生產技術研發應用水準,開展政府購買清潔生產服務試點,實施中小企業清潔生產培訓計畫。繼續實施粵港清潔生產夥伴計畫,在其他地區推廣示範。
工業節水專項行動。圍繞鋼鐵、紡織印染、造紙、石化化工、食品發酵等重點行業實施節水治汙改造工程,實施用水企業水效領跑者引領行動,推進節水技術改造,在缺水地區實施工業節水專項行動,加強非常規水資源利用。

(三)加強資源綜合利用,持續推動迴圈發展
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原則,加快建立迴圈型工業體系,促進企業、園區、行業、區域間連結共生和協同利用,大幅度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大力推進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以高值化、規模化、集約化利用為重點,圍繞尾礦、廢石、煤矸石、粉煤灰、冶煉渣、冶金塵泥、赤泥、工業副產石膏、化工廢渣等工業固體廢物,推廣一批先進適用技術裝備,推進深度資源化利用。深入推進承德、朔州、貴陽等資源綜合利用基地建設,選擇有基礎、有潛力、產業集聚和示範效應明顯的地區,合理佈局,突出特色,加強體制機制和運行管理模式創新,打造完整的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產業鏈。探索資源綜合利用產業區域協同發展新模式,發揮各地優勢,推動區域資源綜合利用協同發展,實施京津冀地區資源綜合利用產業協同發展行動計畫,建立若干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跨省界協同發展示範區。
加快推動再生資源高效利用及產業規範發展。圍繞廢鋼鐵、廢有色金屬、廢紙、廢橡膠、廢塑膠、廢油、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報廢汽車、廢舊紡織品、廢舊動力電池、建築廢棄物等主要再生資源,加快先進適用回收利用技術和裝備推廣應用。建設一批再生資源產業集聚區,推進再生資源跨區域協同利用,構建區域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落實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在電器電子產品、汽車領域等行業開展生產者責任延伸試點示範。促進行業秩序逐步規範,定期發佈符合行業規範條件的企業名單,培育再生資源行業骨幹企業。
積極發展再製造。圍繞傳統機電產品、高端裝備、在役裝備等重點領域,實施高端、智慧和在役再製造示範工程,打造若干再製造產業示範區。加強再製造技術研發與推廣,研發應用再製造表面工程、疲勞檢測與剩餘壽命評估、增材製造等關鍵共性技術工藝,開發自動化高效解體、零部件綠色清洗、再製造產品服役壽命評估、基於監測診斷的個性化設計和在役再製造關鍵技術。引導再製造企業建立覆蓋再製造全流程的產品資訊化管理平臺,促進再製造規範健康發展。推進產品認定,鼓勵再製造產品推廣應用。
全面推行迴圈生產方式。推進鋼鐵、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等行業拓展產品製造、能源轉換、廢棄物處理-消納及再資源化等行業功能,強化行業間橫向耦合、生態連結、原料互供、資源分享。因地制宜推進水泥窯協同處置固體廢物,鼓勵造紙行業利用林業廢物及農作物秸稈等制漿。推進各類園區進行迴圈化改造,實現生產過程耦合和多聯產,提高園區資源產出率和綜合競爭力。


專欄4 資源高效迴圈利用工程

大宗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行動。重點推進冶煉渣及塵泥、化工廢渣、尾礦、煤電廢渣等綜合利用。到2020年,大宗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量達到21億噸,磷石膏利用率40%,粉煤灰利用率75%。
再生資源綜合利用行動。在廢舊金屬、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報廢汽車、建築廢棄物等領域,重點應用和推廣高效破碎、稀貴金屬成分快速檢測、多金屬綜合回收利用等重大關鍵技術裝備。到2020年,主要再生資源利用率達到75%。
區域資源綜合利用行動。在京津冀及周邊、長江經濟帶、珠三角地區、東北等老工業基地,建立10個冶煉渣與礦業廢棄物、煤電廢棄物、報廢機電設備等協同利用示範基地,建設5個共伴生釩鈦、稀土、鹽湖等資源深度利用示範項目。
再製造示範推廣。圍繞航空發動機、燃氣輪機、盾構機等大型成套設備及醫療設備、電腦伺服器、影印機、印表機、模具等開展高端智慧再製造示範。圍繞數控機床、透平壓縮機等裝備實施在役再製造示範。到2020年,再製造產業規模達到2000億元。

(四)削減溫室氣體排放,積極促進低碳轉型

工業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重點領域,實現2030年碳排放達峰目標,必須在加大工業節能力度的同時,多措並舉,推動部分行業、部分園區率先達峰。
推進重點行業低碳轉型。結合碳排放重點行業特點,制定重大低碳技術推廣實施方案,促進先進適用低碳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和新材料的推廣應用。研究制定鋼鐵、建材、有色、化工等重點行業碳排放控制目標和行動方案,提升重點行業碳生產力水準。在重點行業,選擇一批減排潛力大、成熟度高、先進適用的重大低碳技術示範推廣,促進工業行業碳排放強度下降。
控制工業過程溫室氣體排放。以減少工業過程二氧化碳、氧化亞氮、氫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等溫室氣體排放為目標,以水泥、鋼鐵、石灰、電石、己二酸、硝酸、化肥、製冷劑生產等為重點,控制工業過程溫室氣體排放。開展水泥生產原料替代,利用工業固體廢物等非碳酸鹽原料生產水泥,減少生產過程二氧化碳排放。開展高碳產品替代,引導使用新型低碳水泥替代傳統水泥、新型鋼鐵材料或可再生材料替代傳統鋼材、有機肥或緩釋肥替代傳統化肥,減少高碳排放產品消費。
開展工業低碳發展試點示範。繼續開展園區試點示範,結合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建設,加大低碳工業園區建設力度,制定國家低碳工業園區指南,推進園區碳排放清單編制工作,推動園區企業參與碳排放權交易。開展低碳企業試點示範,引導企業實施低碳發展戰略,逐步建立低碳企業評價標準、指標體系和激勵約束機制,培育低碳標杆企業,增強企業低碳競爭力。鼓勵建材、化工等行業實施碳捕集、利用與封存試點示範,促進二氧化碳資源化利用。


專欄5 工業低碳發展工程

綠色能源推廣行動。控制和消減煤炭消耗總量,提高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開展工業園區和企業智慧微電網試點示範,鼓勵智慧微電網接入本地區電力需求側管理平臺。

控制工業過程溫室氣體排放計畫。推廣電爐煉鋼-熱軋短流程工藝,有色金屬冶煉短流程工藝,改進電石、石灰生產工藝,減少生產過程二氧化碳排放。改進化肥、己二酸、硝酸、己內醯胺等生產工藝,減少工業生產過程氧化亞氮的排放。實施高溫室效應潛能值氣體替代,通過採用合理防護性氣體、創新操作工藝、開展替代品研發、改進設備使用等措施,大幅度降低工業生產過程含氟氣體排放。
工業低碳發展試點示範行動。在鋼鐵、有色、建材、石化和化工、裝備製造等重點行業,開展低碳企業創建試點。在化工、水泥、鋼鐵等行業實施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示範,加強二氧化碳在石油開採、塑膠製品、食品加工等領域的應用。

(五)提升科技支撐能力,促進綠色創新發展

緊跟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方向,加快綠色科技創新,加大關鍵共性技術研發力度,增加綠色科技成果的有效供給,發揮科技創新在工業綠色發展中的引領作用。

加快傳統產業綠色化改造關鍵技術研發。圍繞鋼鐵、有色、化工、建材、造紙等行業,以新一代清潔高效可迴圈生產工藝裝備為重點,結合國家科技重大工程、重大科技專項等,突破一批工業綠色轉型核心關鍵技術,研製一批重大裝備,支援傳統產業技術改造升級。重點支持鋼鐵行業研發換熱式兩段焦爐及高效、清潔全廢鋼電爐冶煉新工藝,有色行業研發超大容量電解槽、連續吹煉等設備與工藝,化工行業研發流化床多晶矽生產、氯化法鈦白粉生產、新一代分離膜及膜器等新工藝及裝備,水泥行業研發新型低碳、高標號熟料生產工藝,造紙行業研發高速造紙機智能化控制設備、非木漿黑液高濃度提取及蒸發工藝。

支援綠色製造產業核心技術研發。面向節能環保、新能源裝備、新能源汽車等綠色製造產業的技術需求,加強核心關鍵技術研發,構建支援綠色製造產業發展的技術體系。節能環保產業重點研發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朗肯迴圈等餘熱高效利用、高耗能行業節能新工藝等節能技術,揮發性有機物線上分析儀、高濃度氨氮廢水處理、化工廢鹽焚燒處理及資源化、污泥高速流體噴射破碎幹化等環保技術及裝備,以及低品位共伴生礦產資源高效利用、赤泥和電解錳渣資源化利用、鋼渣微粉等綜合利用技術裝備。新能源裝備重點研發核心裝備部件製造、並網、電網調度和運維管理等關鍵技術。電動汽車重點推進動力電池、電機、電控等技術研發。

鼓勵支撐工業綠色發展的共性技術研發。按照產品全生命週期理念,以提高工業綠色發展技術水準為目標,加大綠色設計技術、環保材料、綠色工藝與裝備、廢舊產品回收資源化與再製造等領域共性技術研發力度。重點突破產品輕量化、模組化、集成化、智慧化等綠色設計共性技術,研發推廣高性能、輕量化、綠色環保的新材料,突破廢舊金屬、廢塑膠等產品智慧分選與高值利用、固體廢物精細拆解與清潔再生等關鍵產業化技術,開展基於全生命週期的綠色評價技術研究。

(六)加快構建綠色製造體系,發展壯大綠色製造產業

強化產品全生命週期綠色管理,支持企業推行綠色設計,開發綠色產品,建設綠色工廠,發展綠色工業園區,打造綠色供應鏈,全面推進綠色製造體系建設。

開發綠色產品。按照產品全生命週期綠色管理理念,遵循能源資源消耗最低化、生態環境影響最小化、可再生率最大化原則,大力開展綠色設計示範試點,以點帶面,加快開發具有無害化、節能、環保、低耗、高可靠性、長壽命和易回收等特性的綠色產品。積極推進綠色產品協力廠商評價和認證,發佈工業綠色產品目錄,引導綠色生產,促進綠色消費。建立各方協作機制,開展典型產品評價試點,建立有效的監管機制。

創建綠色工廠。按照廠房集約化、原料無害化、生產潔淨化、廢物資源化、能源低碳化的原則分類創建綠色工廠。引導企業按照綠色工廠建設標準建造、改造和管理廠房,集約利用廠區。鼓勵企業使用清潔原料,對各種物料嚴格分選、分別堆放,避免污染。優先選用先進的清潔生產技術和高效末端治理裝備,推動水、氣、固體污染物資源化和無害化利用,降低廠界環境雜訊、振動以及污染物排放,營造良好的職業衛生環境。採用電熱聯供、電熱冷聯供等技術提高工廠一次能源利用率,設置餘熱回收系統,有效利用工藝過程和設備產生的餘(廢)熱。提高工廠清潔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建設廠區光伏電站、儲能系統、智慧微電網和能管中心。

發展綠色工業園區。以企業集聚化發展、產業生態連結、服務平臺建設為重點,推進綠色工業園區建設。優化工業用地佈局和結構,提高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準。積極利用餘熱餘壓廢熱資源,推行熱電聯產、分散式能源及光伏儲能一體化系統應用,建設園區智慧微電網,提高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實現整個園區能源梯級利用。加強水資源迴圈利用,推動供水、污水等基礎設施綠色化改造,加強汙水處理和迴圈再利用。促進園區內企業之間廢物資源的交換利用,在企業、園區之間通過連結共生、原料互供和資源分享,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推進資源環境統計監測基礎能力建設,發展園區資訊、技術、商貿等公共服務平臺。

建立綠色供應鏈。以汽車、電子電器、通信、機械、大型成套裝備等行業的龍頭企業為依託,以綠色供應鏈標準和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為支撐,帶動上游零部件或元器件供應商和下游回收處理企業,在保證產品品質的同時踐行環境保護責任,構建以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為導向,涵蓋採購、生產、行銷、回收、物流等環節的綠色供應鏈。建立綠色原料及產品可追溯資訊系統。

支持企業實施綠色戰略、綠色標準、綠色管理和綠色生產,開展綠色企業文化建設,提升品牌綠色競爭力。引導企業建立集資源、能源、環境、安全、職業衛生為一體的綠色管理體系,將綠色管理貫穿於企業研發、設計、採購、生產、行銷、服務等全過程,實現生產經營管理全過程綠色化。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品牌、核心技術能力強的綠色龍頭骨幹企業,發揮大型企業集團示範帶動作用,在綠色發展上先行先試,引導企業建立資訊公開制度,定期發佈社會責任報告和可持續發展報告。


專欄6 綠色製造體系創建工程

綠色產品設計示範。推進綠色設計試點示範,開展典型產品綠色設計水準評價試點,培育一批綠色設計示範企業,制定綠色產品標準。到2020年,創建百家綠色設計示範企業、百家綠色設計中心,力爭開發推廣萬種綠色產品。

綠色示範工廠創建。制定綠色工廠建設標準和導則,在鋼鐵、有色、化工、建材、機械、汽車、輕工、紡織、醫藥、電子資訊等重點行業開展試點示範。到2020年,創建千家綠色示範工廠。

綠色示範園區創建。選擇一批基礎條件好、代表性強的工業園區,開展綠色園區創建示範工程。到2020年,創建百家示範意義強、綜合水準高的綠色園區。

綠色供應鏈示範。以供應鏈核心企業為抓手,開展試點示範,實施綠色採購,推行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在資訊通信、汽車、家電、紡織等行業培育百家綠色供應鏈示範企業。

(七)充分發揮區域比較優勢,推進工業綠色協調發展

在區域工業發展中貫徹綠色理念,發揮地區比較優勢,加強區域協同,促進區域工業綠色發展。

緊扣主體功能定位,進一步調整和優化工業佈局。發揮主體功能區規劃的引導作用,根據區域資源承載力和環境容量,確定區域工業發展方向和開發強度。優化開發區域積極發展節能、節地、環保的先進製造業,推動產業結構向高端、高效、高附加值轉變,大力提高清潔能源比重,能源和水資源消耗以及污染物排放強度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準。重點開發區域合理開發並有效保護能源和礦產資源,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改造傳統產業,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大幅提高清潔生產水準,降低資源消耗、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強度。限制開發區域加強開發強度管制,限制進行大規模高強度工業化開發。禁止開發區域不得進行工業化開發。

落實重大發展戰略,推動綠色製造示範和產業升級。推動京津冀地區綠色協同發展,圍繞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以產業轉移帶動區域產業結構優化調整,構建區域資源綜合利用協同發展體系,推動煤炭替代和綠色能源消費,提升區域資源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大力推動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推進沿江工業節水治汙、清潔生產改造,加快發展節能環保、新能源裝備等綠色產業,支援一批節能環保產業示範基地建設和發展。

推進區域工業綠色轉型,實施區域綠色製造試點示範。進一步提高區域工業資源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排放,強化資源環境標準約束與引領,探索工業綠色低碳轉型的新模式、新機制、新思路。引導試點城市加嚴能耗、水耗、排放標準,加強科技創新與管理創新,率先實現工業綠色低碳轉型。梳理總結試點城市成功經驗和做法,形成各具特色的工業綠色轉型發展模式,以點帶面推動工業綠色轉型發展。

(八)實施綠色製造+互聯網,提升工業綠色智慧水準

推動互聯網與綠色製造融合發展,提升能源、資源、環境智慧化管理水準,推進生產要素資源分享,用分享經濟模式挖掘資源與資料潛力,促進綠色製造數位化提升。

推動能源管理智慧化。實施數位能效推進計畫,鼓勵企業通過物聯網、大資料、雲計算、先進程序控制等技術應用,對能源消耗情況特別是大型耗能設備,實施動態監測、控制和優化管理,提高企業能源分析、預測和平衡調度能力,實現企業能源管理數位化和精細化。加大能源管控中心建設力度,在鋼鐵、化工、紡織、造紙等行業繼續普及和完善能源管控中心建設。積極培育工業節能雲服務市場,鼓勵廣大中小企業利用雲計算技術共用能源管理。創新能耗監管模式,推進園區和區域能耗監測系統建設,建立分析與預測預警機制。

促進生產方式綠色精益化。利用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資料、物聯網及分享經濟模式促進生產方式綠色轉型,推動研發設計、原材料供應、加工製造和產品銷售等全過程精准協同,強化生產資料、技術裝備、人力資源等生產要素共用利用,實現生產資源優化整合和高效配置。加快形成企業智慧環境資料感知體系,落實生態環境保護資訊化工程。加快綠色資料中心建設。發展大規模個性化定制、網路協同製造、遠端運維服務,降低生產和流通環節資源浪費。推動電子商務企業直銷或與實體企業合作經營綠色產品和服務,鼓勵利用網路銷售綠色產品,滿足不同主體多樣化的綠色消費需求。利用線上線下融合等模式推動綠色消費習慣形成,增進民眾綠色消費獲得感。

創新資源回收利用方式。發展“互聯網+”回收利用新模式,支援利用物聯網、大資料開展資訊採集、資料分析、流向監測,鼓勵再生資源利用企業與互聯網回收企業建立戰略聯盟、電商業務向資源回收領域拓展以及智慧回收機向互聯網回收延伸。支援利用電子標籤、二維碼等物聯網技術,跟蹤廢棄電器電子產品流向。鼓勵互聯網企業積極參與工業園區廢棄物資訊平臺建設,推動現有骨幹再生資源交易市場向線上線下結合轉型升級,逐步形成行業性、區域性、全國性的產業廢棄物和再生資源線上交易系統。

(九)著力強化標準引領約束,提高綠色發展基礎能力

建立完善工業綠色發展標準、評價及創新服務等體系,打造綠色製造服務平臺,加快培育壯大節能環保服務業,全面提升綠色發展基礎能力。

健全標準體系。聚焦工業綠色發展需求,圍繞綠色產品、綠色工廠、綠色園區和綠色供應鏈構建綠色製造標準體系,提高節能、節水、節地、節材指標及計量要求,加快能耗、水耗、碳排放、清潔生產等標準制修訂,提升工業綠色發展標準化水準。充分發揮企業在標準制定中的作用,鼓勵制定嚴於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企業標準,促進工業綠色發展提標升級。積極推進標準互認,鼓勵企業、科研院所、行業組織等主動參與國際標準化工作,圍繞節能環保、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領域,主導或參與制定國際標準,提升標準國際化水準。加強強制性標準實施的監督評估,開展實施效果評價,建立強制性標準實施情況統計分析報告制度。

建立評價機制。加快建立自我評價、社會評價與政府引導相結合的綠色製造評價機制。加快制定綠色製造評價制度,研究提出綠色製造評價方法和指南,制定分行業、分領域綠色評價指標和評估方法,開發應用評價工具。開展綠色產品、綠色工廠、綠色園區、綠色供應鏈評價試點,引導綠色生產,促進綠色消費。鼓勵引導協力廠商服務機構創新綠色製造評價及服務模式,面向重點領域開展諮詢、檢測、評估、認定、審計、培訓等一攬子服務,提供綠色製造整體解決方案。強化綠色評價結果應用,建立實施能效、水效和環保領跑者制度,逐步建立評價結果與綠色消費的銜接機制。

夯實數據基礎。加快建設覆蓋工業產品全生命週期資源消耗、能源消耗、污染物及溫室氣體排放、人體健康影響等要素的生態影響基礎資料庫。推動建設包括綠色材料庫、設備資源庫、綠色工藝庫、零件資訊庫等在內的綠色生產基礎資料庫和產值資料庫。支援鋼鐵、有色、造紙、印染、電子資訊等重點行業建設行業綠色製造生產過程物質流和能量流資料庫。建立綠色產品可追溯資訊系統,提高綠色產品物流資訊化和供應鏈協同水準。研究制定資料標準和採集方法,完善資料計量、資訊收集、監測分析保障體系,開發企業生產資料與資料庫公共服務平臺對接的軟體系統。

強化創新服務。鼓勵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服務機構共建研發中心、實驗室、中試基地等科技創新載體,推進建設若干國家綠色創新示範企業和企業綠色技術中心。建立產業綠色創新聯盟等創新平臺,開展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加強綠色製造關鍵核心技術智慧財產權儲備,構建產業化導向的專利組合和戰略佈局,建設綠色製造技術專利池,推動智慧財產權資源分享。提升綠色製造專案甄別、技術鑒定、成果推廣、資訊交流等服務能力,建立企業、仲介機構與金融機構之間的互動機制,利用市場機制和資訊化手段,提供知識培訓、問題診斷、技術方案、融資支援、效果評估一體化服務。實施綠色製造培訓行動計畫,完善綠色製造人才培訓、諮詢、資訊等綠色促進服務體系,針對中小企業開展網上培訓、免費義診等。

(十)積極開展國際交流合作,促進工業綠色開放發展

把握“一帶一路”建設機遇,全面提升工業綠色發展領域的國際交流層次和開放合作水準,共謀綠色發展,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新貢獻。
推進綠色國際經濟合作。在“一帶一路”等國際合作中貫徹綠色發展理念,著眼于全球資源配置,採用境外投資、工程承包、技術合作、裝備出口等方式,推動綠色製造和綠色服務率先走出去。鋼鐵、建材、造紙等行業注重以迴圈經濟模式進行合作,石化化工行業加強境外綠色生產基地建設,積極參與風電、太陽能、核能、電網等國際新能源項目的投資、建設和運營。

強化綠色科技國際合作。緊跟全球綠色科技和產業發展動向,加強工業綠色發展國際交流與合作,充分利用市場規模、裝備生產能力、創新環境和人才隊伍等方面的優勢,吸引全球頂尖研發資源和先進技術轉移。加快建立國際化的綠色技術創新平臺,加強綠色工業、應對氣候變化等領域國際科技合作研究,鼓勵國內研發機構與世界一流科研機構建立穩定的合作夥伴關係,廣泛開展科研人員交流培訓,在更高層次和更廣領域推動國際綠色科技合作。

完善對外交流合作長效機制。充分利用多邊和雙邊合作機制,加強節能減排、氣候變化、清潔技術、清潔能源開發等方面的交流對話,積極參與工業綠色發展相關談判和相關規則制定,推動建立公平、透明、合理的全球綠色發展新秩序。加強與聯合國開發計畫署、全球環境基金等的合作,繼續推進與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在工業綠色發展領域的合作交流。在中歐、中美及相關國際組織等合作框架下,推動雙邊及多邊政府部門、研究機構、行業協會、相關企業間的交流互動,深入推進中歐綠色產品政策交流與對話,加強中美綠色能源開發利用領域交流合作。支援港澳等地區與內地合作開展節能環保展示交流活動。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各級工業和資訊化主管部門要充分認識工業綠色發展的重大意義,將推進工業綠色發展作為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加強組織領導,積極會同相關部門健全工作機制,結合實際情況提出加快推進工業綠色發展的目標任務和工作方案,加強地方規劃與本規劃的銜接。建立責任明確、協調有序、監管有力的工業綠色發展工作體系,切實履行職責,進一步強化目標責任評價考核,加強監督檢查,保障規劃目標和任務的完成。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產業聯盟等的橋樑紐帶作用,推動重點行業綠色發展。

(二)創新體制機制

充分發揮市場調節作用,構建工業綠色發展長效機制。深化資源體制改革,通過理順資源價格體系,建立以市場化為導向的、能夠反映市場供求關係、資源稀缺程度、環境損害成本的資源價格形成機制,建立健全用能權、用水權、排汙權、碳排放權初始分配制度,創新有償使用、預算管理、投融資機制,培育和發展交易市場。建立覆蓋工業產品全生命週期、全價值鏈的綠色管理體系。開展能效、水效、環保領跑者引領行動。發佈實施《工業節能管理辦法》,強化工業綠色發展的法規、標準約束,嚴格監管,營造良好市場環境。

(三)落實財稅政策

加大投入力度,充分利用中央預算內投資、技術改造、節能減排、清潔生產、專項建設基金等資金管道及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集中力量支援傳統產業改造、綠色製造試點示範、資源綜合利用等。落實資源綜合利用、節能節水及環保(專用)裝備等領域財稅支持政策,將綠色節能產品納入政府採購。

(四)發展綠色金融

以綠色金融支持工業綠色發展,不斷擴大工業綠色信貸和綠色債券規模,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積極開展綠色消費信貸業務。積極研究設立工業綠色發展基金,鼓勵社會資本投入綠色製造業。建立企業綠色發展水準與企業信用等級評定、貸款聯動機制。鼓勵金融機構為中小企業綠色轉型提供便捷、優惠的擔保服務和信貸支援,積極發展融資租賃、智慧財產權質押貸款、信用保險保單質押貸款。

(五)強化宣傳引導

加強輿論宣傳引導,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宣傳教育,積極開展公益性的宣傳活動,大力傳播綠色發展理念。充分發揮各類媒體、公益組織、行業協會、產業聯盟、公眾參與、輿論監督等積極作用,引導消費者樹立綠色消費理念,為工業綠色發展營造良好輿論氛圍。
相關新聞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