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11月11日在《人民日報》發佈了署名文章。文章表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的重點和亮點,
文章提出,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機制融合發展,無中生有、有中生新,釋放新需求,創造新供給,發現和培育新增長點。
文章表示,要加快推進北京、上海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以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國家高新區和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等為重要載體,建設若干具有強大帶動力的創新型城市和區域創新中心,形成若干高水準、有特色優勢的產業聚集區,逐步提高我國經濟發展的整體水準。
同時,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在全面創新中的引領作用。加快突破新一代資訊通信、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太、生物醫藥、智慧製造等領域核心技術;還要在量子通信、新一代資訊網路、類腦機器人、納米等領域,儘快部署啟動一批重大科技項目,力爭在國家戰略優先領域率先跨越。
以下為文章全文:
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
劉延東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的重點和亮點,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確立發展新理念、開拓發展新境界的堅定決心與歷史擔當。我們要深刻領會其精神實質,準確把握其根本要求,切實增強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自覺性和堅定性。
一、深刻理解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大意義
創新發展是《建議》提出的五大發展理念之首,是貫穿《建議》全篇的重大戰略思想。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落實創新發展理念的具體行動,是一個立足全域、面向全球、聚焦關鍵、帶動整體的國家戰略,而不是一個短期的、局部的戰略。這是黨中央在我國發展關鍵時期作出的重大決策,契合我國發展的歷史邏輯和現實邏輯。
(一)創新發展是我國發展的形勢所迫
經過幾十年的持續快速發展,我國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人均GDP接近8000美元。但同時,產業層次低、發展不平衡和資源環境剛性約束增強等矛盾愈加凸顯,處於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緊要關頭。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基本特點是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和動力轉換,其中動力轉換最為關鍵,決定著速度變化和結構優化的進程和品質。從國際經驗看,二戰後只有少數經濟體從低收入成功邁向高收入,邁過“中等收入陷阱”實現了現代化,他們的一條重要經驗在於緊緊依靠科技創新打造了競爭的新優勢,從而提升了自身在全球價值鏈條中的位勢。未來五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能否成功轉變發展方式,能否成功推進產業升級,能否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關鍵是看能否依靠創新打造發展新引擎,創造一個新的更長的增長週期。
(二)創新發展是國際競爭的大勢所趨
當前世界範圍內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蓄勢待發,資訊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廣泛滲透,帶動以綠色、智慧、泛在為特徵的群體性技術突破,重大顛覆性創新不時出現,對國際政治、經濟、軍事、安全、外交等產生深刻影響,甚至改變國家力量對比,成為重塑世界經濟結構和競爭格局的關鍵。世界各大國都在積極強化創新部署,如美國再工業化戰略、德國工業4.0戰略、低碳經濟發展戰略、新成長戰略、高技術戰略等應運而生。創新已經成為大國競爭的新賽場,誰主導創新,誰就能主導賽場規則和比賽進程。我國既面臨趕超跨越的難得歷史機遇,也面臨差距進一步拉大的風險,只有努力在創新發展上進行新部署、實現新突破,才能跟上世界發展大勢,把握發展的主動權。
(三)創新發展是民族復興的國運所系
一個國家是否強大不僅取決於經濟總量、領土幅員和人口規模,更取決於它的創新能力。近代以來,世界經濟中心幾度轉移,其中有一條清晰的脈絡,就是科技中心一直是支撐經濟中心地位轉移的強大力量。領先科技和尖端人才流向哪裡,發展的制高點和經濟的競爭力就轉向哪裡。近500年以來,世界經歷了數次科技革命,一些歐美國家抓住了蒸汽機革命、電氣革命和資訊技術革命等重大機遇,一躍而成為世界大國和世界強國;反之,我國卻由全球經濟規模最大的國家淪為落後挨打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與科技革命失之交臂。面向未來,只有真正用好科學技術這個最高意義上的革命力量和有力杠杆,走出一條從人才強、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發展路徑,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四)創新發展是我國科技創新的必然選擇
新中國成立以來,經過幾代人的艱苦努力,我國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科研體系日益完備,整體水平正處於從量的增長向質的提升的躍升期。在基礎科學、前沿科學和戰略高技術領域,取得了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重大研究成果。企業創新能力快速提升,發明專利授權量居世界第二,企業申請占60%以上。產業的技術含量不斷提升,高速鐵路、核電、第四代移動通信、特高壓輸變電等一系列重大技術取得突破,帶動產品和裝備走向世界。我國巨大市場規模、完備產業體系、多樣化消費需求,與移動智慧時代創新效率提升相結合,為技術、產品和產業創新提供了廣闊空間,使我國創新驅動具備了動力轉換、發力加速的基礎。同時也要看到,我們的科技儲備還有待加強,高端人才仍然十分急缺,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解決,許多產業仍處於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制約創新發展的思想觀念和深層次體制機制的障礙迫切需要革除。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面對新的現實挑戰,今天的中國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確立創新發展理念、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這是關係我國發展全域的重大抉擇。
二、牢牢把握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的核心要義
《建議》對創新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作了嶄新概括,提出了“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的重大論斷,強調“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這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理論在中國的最新探索,是“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重要思想的創造性發展,使我們党對創新的認識、發展的認識達到了歷史的新高度。
現代社會的發展,始終面臨著需求無限性和能力有限性之間的矛盾,持續增加要素有效供給並形成高效組合,不斷提高生產力水準,一直都是各國長期努力的方向。在傳統的發展方式下,土地包括水資源和礦產資源、勞動力、資本等對經濟發展起主導作用,決定著經濟增長的規模和速度。而創新驅動的基本特徵是,全社會持續的知識積累、技術進步和勞動力素質提升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基本方式。在創新驅動的發展方式中,土地、資本等傳統要素仍然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創新上升到了第一位。創新不僅能提高傳統生產要素的效率,還能夠創造新的生產要素,形成新的要素組合。特別是通過技術、制度、管理、商業模式等方面創新,引導創新要素和傳統要素形成新組合,實現從土地、資本等傳統要素主導發展轉為創新驅動發展,為經濟持續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自然資源會越用越少,而科技和人才等創新要素卻會越用越多。世界上擁有資源稟賦差不多的國家,由於創新能力的不同,綜合國力截然不同。在我們這樣一個人口規模大、人均自然資源少的國家,創新對發展的速度、規模、結構、品質、效益越來越起決定性作用,只有充分發揮“第一動力”的作用,才能創造新常態下的新優勢。
(一)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域的核心位置
堅持在“四個全面”戰略佈局、“五位一體”建設的大局中來思考和謀劃創新,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成為國家意志和全社會的共同行動。在政策制定、制度安排和資源配置中,要把科技創新作為最重要的戰略資源,優先考慮。構建有利於促進創新的體制架構,提高創新資源的集聚能力和使用效率。要加大科技投入,發揮財政資金撬動作用,引導社會資源投入創新,形成財政資金、金融資本、社會資本多方投入的新格局,擴大創新創業投資規模。
(二)必須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
我們講的創新,是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理論創新是社會發展和變革的先導,是各類創新活動的思想靈魂和方法來源。制度創新是持續創新的保障,是激發各類創新主體活力的關鍵。科技創新是國家競爭力的核心,是全面創新的主要引領。文化創新是一個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基礎,是各類創新活動不竭的精神動力。要通過創新破除制約創新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促進科技創新與理論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等持續發展和全面融合,打通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通道,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釋放巨大的發展潛能。
(三)必須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崇尚創新,國家才有光明前景,社會才有蓬勃活力。創新發展是全民參與、全民推動的宏偉事業。要強化創新的法治保障,培育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環境,健全激勵創新的體制機制,營造良好的創新生態,增強各類市場主體的創新動力。宣導敢為人先、勇於冒尖的創新自信,使創新成為全社會的一種價值導向、一種生活方式、一種時代氣息。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鼓勵發展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空間,讓每個有創新意願的人都有機會和空間,加速形成人人崇尚創新、人人希望創新、人人皆可創新的社會氛圍。
三、加快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
《建議》將堅持創新發展、著力提高發展的品質和效益作為“十三五”期間戰略任務予以部署,明確要求要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這是未來五年經濟發展思路的重大轉變。
領先和領跑是保持高端、贏得優勢的關鍵,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質上也是一個打造先發優勢的戰略。我國作為發展中大國,過去幾十年比較好地利用了後發優勢,創造了經濟發展史上的奇跡。但長期以來不少產業和產品處於跟蹤仿製階段,路越走越窄。目前後發優勢的利用空間逐步縮小,需要創造自己的先發優勢,培育高端要素、高端產業、創新高地,加快形成高端引領的發展格局。
(一)依靠創新彙聚融合高端要素,培育我國經濟發展新動力
隨著技術、資訊、制度、人才和企業家才能為代表的創新要素比重不斷提升,培育經濟發展新動力,必須高度重視聚集高新技術、高端裝備、高級人才和高水準服務等,發展以技術、品牌、品質為核心的新產品、新產業和新市場。特別要做好創新轉化為產業活動的“加法”,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機制融合發展,無中生有、有中生新,釋放新需求,創造新供給,發現和培育新增長點。
(二)依靠創新培育發展高端產業,構建我國經濟發展新優勢
創新要落到形成更具競爭力的產業優勢上。要緊緊抓住經濟競爭力提升的核心關鍵、社會發展的緊迫需求、國家安全的重大挑戰,構建結構合理、先進管用、開放相容、自主可控、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技術體系,以技術的群體性突破支撐引領新興產業集群發展,使我國產業的科技含量更高、附加值更高。加快“互聯網+”行動的落實,發展新一代資訊網路技術,增強經濟社會發展的資訊化基礎。圍繞“中國製造2025”,發展智慧綠色製造技術,推動製造業向價值鏈高端攀升。圍繞國家能源戰略,發展安全清潔高效的現代能源技術,推進能源供給與消費革命。圍繞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發展生態綠色高效安全的現代農業技術,促進農業提質增效和可持續發展,等等。
(三)依靠創新打造形成創新高地,拓展我國經濟發展新空間
創新是區域發展的重要基石和有力支撐,必須聚焦國家區域發展戰略,配置創新要素,加快構建區域創新增長極。要推進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促進長江經濟帶創新發展,推動區域一體化協同發展;瞄準“一帶一路”建設等,統籌國內外創新資源,建設面向沿線國家的科技創新基地,加強國際創新產能合作。要加快推進北京、上海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以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國家高新區和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等為重要載體,建設若干具有強大帶動力的創新型城市和區域創新中心,形成若干高水準、有特色優勢的產業聚集區,逐步提高我國經濟發展的整體水準。
四、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在全面創新中的引領作用
全面創新是涉及生產力、生產關係的全要素、全系統、全方位變革,各類創新中最重要、最關鍵、最核心的是科技創新,最困難、最具挑戰的也是科技創新,科技創新對生產力和生產關係都具有決定性影響。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誰牽住了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誰走好了科技創新這步先手棋,誰就能佔領先機、贏得優勢。”為此,《建議》強調要發揮科技創新在全面創新中的引領作用。
(一)加強基礎研究,注重原始創新
基礎研究是科技進步的先導。要穩定支持重點學科方向的自由探索,切實加強重大交叉前沿領域的前瞻部署,強化創新源頭供給。圍繞世界科學前沿方向和國家戰略需求建設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準的科研基地,推進有特色高水準大學和科研院所建設,在重大創新領域組建一批國家實驗室,加強大科學裝置等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建設,強化科技資源開放共用,並凝聚一批走在世界科學前沿的高水準團隊。積極提出並牽頭組織國際大科學計畫和大科學工程,為我國和世界科學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二)堅持戰略和前沿導向,突破關係發展全域的重大技術
戰略前沿技術事關國家的核心競爭力和長遠發展。要採取差異化策略和非對稱性措施,強化重點領域關鍵環節的重大技術研發,實現彎道超車。瞄準國際科技前沿,加快突破新一代資訊通信、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太、生物醫藥、智慧製造等領域核心技術。著眼保障國家安全,加強深海、深地、深空和資訊安全領域的戰略高技術部署。圍繞城鎮化、環境治理、人口健康、公共服務及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制約,探索系統性技術解決方案,促進民生改善。面向未來,還要在量子通信、新一代資訊網路、類腦機器人、納米等領域,儘快部署啟動一批重大科技項目,力爭在國家戰略優先領域率先跨越。
(三)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形成一批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領軍企業
企業創新能力是國家競爭能力重要體現。近年來我國企業創新能力快速提升,但依靠科技創新進入世界500強的企業仍然不多。要健全技術創新的市場導向機制,促進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和成果轉化的主體。要支持行業領軍企業構建高水準研發機構,鼓勵開展基礎性前沿性創新研究,吸引集聚全球優秀人才,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引導中小微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構建技術創新公共服務平臺,鼓勵商業模式創新。強化普惠性政策支持,完善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擴大固定資產加速折舊實施範圍,推動設備更新和新技術廣泛應用。
(四)推動跨領域跨行業協同創新,加快政產學研用深度融合
著眼創新資源和要素的有效彙聚,推動各創新主體打破壁壘開展深度合作,充分釋放人才、資本、資訊、技術等創新要素的活力。鼓勵企業主導構建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支持聯盟承擔產業共性技術研發重大項目,完善產業創新鏈。加強各類技術和智慧財產權交易平臺建設,促進創新要素的高效流動和有效配置;建立從實驗研究、中試到規模化生產的全過程科技創新融資模式,促進科技成果資本化、產業化。建立軍民融合重大科研任務形成機制,促進軍民兩用技術雙向轉化。
(五)構建規模宏大的人才隊伍,激發科技人員的積極性
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圍繞重點學科領域和創新方向,造就一批世界水準的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工程師和高水準創新團隊。實施更加積極的創新人才引進政策,注重培養一線創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大力提高全民科學素質。要為科研人員營造更加寬鬆的科研環境,改革科研評價和獎勵制度,健全人才流動機制,賦予創新領軍人才更大人財物支配權、技術路線決策權,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提高科研人員成果轉化收益分享比例,鼓勵人才弘揚奉獻精神。
(六)推動政府職能從研發管理向創新服務轉變,營造良好創新生態
這是科技管理方式的重大改革,要求政府更加注重抓宏觀、抓戰略、抓前瞻、抓基礎、抓環境、抓監督,更加注重向創新鏈前後端延伸,更加注重優化政策供給,更加注重營造良好創新生態,形成全鏈條統籌推進的工作格局。建立國家高層次創新決策諮詢機制,提高科技創新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水準。改革中央財政科技計畫管理,完善計畫專案生成機制和實施機制,更加聚焦國家戰略目標,強化科技同經濟對接、創新成果同產業對接、創新項目同現實生產力對接。在體現國家意志的戰略領域和市場失靈的公共領域要積極作為,切實加大對基礎研究和戰略前沿、共性關鍵技術研究的穩定支持力度。綜合運用各類政策,形成一系列激勵創新創業的政策工具箱,積極營造有利於智慧財產權創造和保護的法治環境、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和崇尚創新創業的文化環境。
(七)堅持全球視野,全方位推進開放創新
當前全球創新要素開放性流動顯著增強,為我國有效利用國際創新資源、提高創新起點提供了有利條件。要緊跟世界科技發展趨勢,加強科技外交和科技國際化佈局的頂層設計,統籌國內國外兩種資源,全面提升國際科技合作水準。支援企業面向全球佈局創新網路,鼓勵建立海外研發中心,按照國際規則並購、合資、參股國外創新型企業和研發機構,提高海外智慧財產權運營能力。鼓勵外商投資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支援外資機構在中國設立技術研發機構,實現引資、引技、引智相結合。深入參與全球科技創新治理,主動設置全球性創新議題,深化創新對話機制,積極參與重大國際科技合作規則制定,共同應對糧食安全、能源安全、環境污染、氣候變化以及公共衛生等全球性挑戰。
我們要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大力弘揚創新理念,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