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加快發展快遞業,使快遞業搭上發展快車。
會議認為,加快發展快遞業,可以便利群眾生活、降低流通成本、服務創業創新,對於擴大內需和就業、促進結構優化、提高新型城鎮化品質,具有重要意義。 "快遞業正進入高速增長的重大戰略機遇期,快遞業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魏際剛表示,快遞業的高增長,得益於我國工業化、市場化、城市化、資訊化和國際化的快速推進,產業結構和消費結構升級,商業形態的深刻變化,特別是電子商務高速增長帶來的巨大需求。 會議從開放國內快遞市場、簡化行政審批、"互聯網+"、實施快遞"上車上船上機"連結工程、加大政策支援五個方面部署了加快快遞業發展的措施。
內容包括:向各類資本進一步開放國內快遞市場,支援快遞企業兼併重組、做優做強;簡化快遞業務經營許可和進出境快件通關手續,探索快遞企業工商登記"一照多址";推進"互聯網+快遞",引導快遞企業與電商深度合作;給予快遞專用車輛城市通行和作業便利;完善農村、西部地區快遞服務網,構建覆蓋國內外的快件寄遞體系;中央預算內投資重點支援農村和西部地區公益性、基礎性快遞設施建設等。 2014年,我國快遞業務量首次突破100億件,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快遞大國。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情況下,我國快遞業務量連續4年同比增速超過50%,業務收入連續4年同比增速超過30%。
據國家郵政局預計,2015年,全國快遞業務量有望達到200億件。 "快遞業的繁榮創造了新的發展契機,其帶動產業領域廣、吸納就業人數多、經濟附加值高、技術特徵顯著,可以從中發掘出新的經濟增長點。"中國快遞協會常務副會長李惠德說。
面對高增長大潮,中國快遞業發展呈多元化態勢。"國有、民營和外資","同城、異地、全國、跨境","限時達、當日遞、次晨達、次日遞、自提"等多種類型齊頭並進,快遞企業不斷開拓業務範圍,如提供"到付、代收貨款、簽單返還"等增值服務。
在長三角、珠三角等地,眾多服裝紡織、箱包飾品、家用電器、汽車零件等製造企業採用"電商+快遞"的模式,發展定制化的生產,利用快遞構建分銷網路,從而實現低成本、規模化、快速擴張。
李惠德認為,一些快遞企業努力創新產品和服務模式,積極推出倉儲、包裝、配送、代收貨款、退換貨等增值服務,探索並嘗試將設施、系統、服務嵌入製造業企業。這樣不僅能加快轉型升級、改善經營管理,同時也能提升服務水準,著力為製造業提供更好的服務。
隨著出口和通關環境不斷優化,國際快遞業務增長加速。今年上半年,郵政國際小包出口達2.3億件,同比增長90%,EMS、順豐等企業國際業務增速均保持在50%以上。郵政企業、順豐、申通、韻達等快遞企業加大"走出去"步伐,在服務國家走出去戰略、促進經濟結構調整中開始發揮作用。
"快遞下鄉不在於送下去多少個包裹,而是在於給老百姓帶來多少便利,讓老百姓得到多少實惠。"國家郵政局局長馬軍勝說。 2014年以來,國家郵政局提出"快遞下鄉"戰略,不僅帶動了約2000億元的物資"下鄉",更通過"逆向物流"帶動農特產品走進城市。
今年上半年,我國農村快遞網路進一步健全,服務網點增加到5.68萬個,鄉鎮快遞覆蓋率超過60%,上半年全國農村地區快遞包裹量接近7億件,投遞量占比超過20%。 隨著農村快遞的深入,順豐、EMS等企業逐步拓展生鮮冷鏈快遞服務,借助"互聯網+快遞"釋放出巨大創業創新活力,大量鮮活農副產品通過寄遞管道直接送到百姓餐桌。
"從跨境轉運到倉配一體化,從融入社區商業到滲入生活服務,快遞企業在向上下游產業延伸業務觸角的同時,改變並優化了這些領域原有的商業模式。比如,代收貨款業務不僅為消費者營造了安心的消費環境,也為商家提供了持續的現金流。"北京郵電大學教授趙國君說。 專家們認為,在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大背景下,快遞業的內涵更深遠、功能更多元,其融合作用與創新潛力可以創造出更大的價值。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