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 醫療保健

助力"四早"、減少"轉重"、幫助康復--中醫藥為新冠肺炎防治作出重要貢獻

新華社,北京
2020-04-19 21:26

已收藏

新華社北京4月19日電題:助力"四早"、減少"轉重"、幫助康復--中醫藥為新冠肺炎防治作出重要貢獻

新華社記者田曉航

在這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中,中醫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疫情暴發初期,中醫藥如何阻止了疫情蔓延?在重症、危重症患者救治中,中醫藥起到什麼作用?在恢復期,中醫藥有哪些幫助患者康復的干預方法?在近日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佈會和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曾在武漢一線指導和參與救治的專家回顧總結救治經驗,給出了答案。

早期介入、大面積發放中藥有效阻止疫情蔓延

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是傳染病防控的重要手段。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仝小林院士說,武漢疫情出現社區傳播之後,中央指導組果斷決策,將中醫藥治療和干預納入"四早"內容。結合社區拉網排查,第一時間為集中隔離點的發熱、疑似、已確診輕型和普通型患者以及一些密切接觸者發放藥物。

"我們跟(武漢市)武昌區政府、湖北省中醫院和後方的劉保延團隊一塊兒,創建了一個`武昌模式`。"仝小林說,通過社區短期內大面積發放藥物,用通治方治療,產生了比較好的效果。同時,患者通過在藥袋表面掃碼進入一個App平臺,中國中醫科學院劉保延教授組織了數百人的醫師隊伍,通過該平臺在後方為患者一一解答用藥相關問題並進行心理疏導。

據仝小林介紹,自2月3日開始大面積發藥,在武漢及其周邊地區,通治方"寒濕疫方"的藥發放了72.3萬服,覆蓋5萬多人,使很多病人在早期就得到控制,不向重症發展。

在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帶隊接管的江夏方艙醫院,通過中醫藥為主的中西醫綜合治療,564名患者均沒有轉為重症。

"集中隔離,普遍服中藥,阻止了疫情的蔓延,是我們取勝的基礎。"張伯禮說,在向其他方艙醫院推廣經驗後,1萬多名患者普遍使用中藥,各個方艙醫院的轉重率基本在2%至5%左右。

中西醫結合治療減緩、阻止重症轉危,降低病亡率

不少專家表示,中西醫結合治療能夠減緩、阻止重症向危重症轉化,提高治癒率、降低病亡率。

"就我們在武漢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的救治經驗來說,一般的病人都有發熱、咳嗽、氣喘、乏力的症狀,還有氧飽和度降低的表現。"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黨委書記葉永安介紹,採取中醫及中西醫結合的綜合治療後,這些病人症狀都有明顯好轉,發熱、乏力、咳喘緩解率都在90%以上,體現了綜合救治能夠有效阻止重症向危重症轉化。

"我們經治的7例危重症患者都在ICU,其中有兩例經過中醫藥治療以後,很快順利拔管離線。"葉永安說,這兩例患者分別在第3天和第7天拔管離線,此後給普通吸氧,呼吸就很順暢。

在張伯禮看來,重症救治的經驗是"中藥注射劑要大膽使用、早點使用。"他舉例說,生脈注射液、參麥注射液,對穩定病人的血氧飽和度、提高氧合水準具有作用;痰熱清注射液、熱毒寧注射液,和抗生素具有協同作用;血必淨注射液對抑制炎症風暴控制病情進展有一定的效果。

"對於重症患者,我們還是強調西醫為主,中醫配合,中西醫結合。但是中醫配合有的時候是四兩撥千斤。"張伯禮說。

恢復期中醫藥康復干預經驗和手段豐富

治癒出院的患者中,有一部分雖然核酸檢測已呈陰性,但身體還未完全康復,需要持續的醫學干預和心理康復。在這方面,中醫藥有著豐富的經驗積累和干預的技術手段。

有時乏力、咳嗽或精神不太好,肺部炎症沒有完全吸收,免疫功能沒有完全修復……"這種情況下,我們採用中西醫結合辦法,做一些呼吸鍛煉,同時配合中醫藥針灸、按摩等綜合療法,可以改善症狀,促進肺部炎症吸收,對臟器損傷的保護、對免疫功能的修復都有積極作用。"張伯禮說。

針刺、艾灸、八段錦、穴位貼敷、拔罐……中醫藥有許多非藥物療法,已在這次新冠肺炎防治過程中得到應用。

"我們統計了600多例的病人情況,恢復期的病人主要存在著14個主要症狀,比如說咳嗽、胸悶氣短、乏力、失眠、納差、出汗、心慌等,這些症狀,中醫藥用非藥物療法往往會取得比較好的效果。"仝小林說。

"臨床研究顯示,運用中醫藥的綜合干預,較沒有運用中醫藥綜合干預的臨床療效有顯著的差異。"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司司長李昱介紹,仝小林院士團隊正在針對恢復期康復的中醫藥干預開展研究,部分研究成果已經在臨床中得到推廣和使用。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