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上旬,銀行對公信貸資料迅速上升。上證報近期調研多家銀行瞭解到,進入3月,銀行信貸資料開始全面“復蘇”。而且,受訪銀行頗為感慨的是,不少主體信用不錯但往年不太注重流動性管理的企業,“經此一疫”更加注重帳面現金管理。
“目前來看,3月份才過十天,對公信貸需求環比2月份已經有明顯變化。一是復工複產的企業多了;二是各地都出臺了一些扶持政策,利率和額度上都有支持;三是2月份多家銀行任務完成都不理想,3月份必須要抓儲備抓投放。”一位元長三角地區上市銀行公司金融部負責人表示。
一家華南股份行資深對公客戶經理說,3月份對公信貸需求確有上升,尤其是一些中型及以下企業,隨著復工一下子有了授信需求,這在往年是沒有的。
“根據支付資料測算,本地小微企業復工複產率為46%,整體的信貸需求回來了。”江蘇地區某農商行行長透露,從貸款類型上,雖然目前企業短期融資行為較多,但整體看,一季度信貸投放總量應該比較樂觀,同比不會減少。
而且,從另一個積極層面看,疫情讓企業對流動性管理有了新的認識。銀行人士在採訪中感慨,疫情之前很多公司根本不要銀行授信。往往是銀行客戶經理追著企業,企業都不要;這次疫情讓很多企業對如何更好進行流動性管理有了全新認識。
前述華南股份行對公客戶經理提示:疫情過後企業應該對以下問題進行重新思考。
首先,是否要用緊巴巴的現金流去擴大生產?有的企業專注主營業務並且努力擴大產能,一有融資就去購買設備、原材料,形成存貨。這在常規情況下值得鼓勵,可在特殊情況下,企業投入的固定資產無法產生效益,存貨無法形成現金流,而且還存在減值風險,會加劇企業面臨的生存風險。
其次,是否應增加並購?很多企業將募集資金及銀行貸款,全部用於並購和擴大行業規模。當受到不可抗力影響,企業遲遲未能得到復工批復,現金流進一步吃緊。盲目並購在減少現金的同時,增加了企業的負擔。
最後,是否繼續拒絕銀行融資?有的企業特別是消費類企業,經營情況良好,平常現金流充裕,對“送上門來”的銀行融資相當抗拒。疫情過後,這類企業或許該重新考慮申請授信的事宜,畢竟不使用額度並不會產生利息。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