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 金融

賺快錢模式走不通 區域銀行逐漸回歸本源

中国财富网
2018-12-24 14:02

已收藏

區域性銀行的根基在於地方經濟、在於當地百姓,服務當地中小微企業、緊扣地方經濟脈搏本應是立命之本,然而,出於規模擴張的戰略訴求,近年來一些城商行等區域性銀行加大了同業、非標等業務的發展,一定程度上偏離了本業發展的軌道。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以金融體系結構調整優化為重點深化金融體制改革,發展民營銀行和社區銀行,推動城商行、農商行、農信社業務逐步回歸本源。

事實上,這兩年金融強監管升級,一些區域性銀行過去依賴“賺快錢”的激進模式已經走不通了。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回歸本源”的再次強調,意味著未來區域銀行應更加重視傳統信貸業務,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援。

聚焦中小微企業和“三農”業務,本應是城商行、農商行等區域性銀行的定位所在。然而,在過去的幾年裡,這樣的“定位”漸漸變了味兒。

“為了實現資產規模擴張和謀求新的利潤增長點,一些城商行、農商行近年來加大了表外業務、同業業務的發展,金融投資規模甚至超過貸款占比。這不僅偏離了自身定位,同時還滋生了金融風險。”一家城商行有關負責人直言不諱。

所謂“回歸本源”,即專注主業,更好地回歸服務實體經濟的定位。“城商行成立的重要目的,便是解決區域內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與中小企業一同成長,最終推動地方經濟的增長。”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董希淼表示,從金融結構體系優化的角度來講,小銀行要發揮“小”的作用,要有差異化的定位。

區域性銀行逐漸回歸本源的思路,與近年來宣導金融業積極支援實體經濟的總體戰略是一致的。

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背景下,2017年起監管部門加大力度推動“金融去杠杆”,引導資金“脫虛向實”、服務實體經濟。隨著“三三四”和資管新規等一系列監管整治和政策的出臺,銀行的同業業務和投資業務規模與占比開始下降,貸款占比逐漸上升。

與此同時,2018年以來,央行等部門也相繼通過降准等政策,鼓勵銀行給民營企業增加投放信貸,進一步引導資金“灌溉”中小微民營企業。

如何回歸本源?在採訪中,一些城商行、農商行的負責人認為,並不意味著“一刀切”地否認其他業務,而是重點強調其對實體經濟部分的支援。

“接下來,我們肯定會加大對中小微企業和三農業務的貸款投放力度,但需要多方共同解決企業背後的征信、擔保等難題,以及銀行的風險緩釋問題。”某城商行行長對記者說。

他補充說:“更好地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政府的減費讓利很重要。建立利率補償機制,可解決風險緩釋問題,才能讓中小銀行卸下包袱。現在的政策、法律正在往這方面不斷優化,我們對未來充滿信心。”

在中國社科院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看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推動城商行、農商行、農信社業務逐步回歸本源,是因為區域性銀行在支援實體經濟過程中的重要性。“過去少數城商行比較激進偏離了主業,大多數區域性銀行還是比較傳統的,相信未來將更好地逐漸回歸本源。”
相關新聞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