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3月末,在滬港兩地上市的7家險企全部公佈了2017年年報。
從它們總體表現不錯的報表來看,目前嚴監管、重保障的市場環境無疑使得個險隊伍較強、較早重視業務品質的大型上市險企優勢得以凸顯。但同時,由於部分上市險企仍處於轉型階段,因此業績也出現了一定的分化。
第一財經記者統計發現,這7家上市險企2017年共實現歸屬于母公司股東淨利潤1616億元,相當於日賺約4.43億元,較2016年同比上升38.4%。
上市險企的“進擊”
相較於2016年上市險企年報淨利潤的一片“慘綠”,今年上市險企的淨利潤普遍收穫同比漲幅。
除了開業不滿四年即在去年登陸港股市場的眾安線上出現由盈轉虧之外,其他幾家大型上市險企歸母淨利潤同比漲幅在8.9%~68.6%之間。其中,中國人壽同比漲幅最高,從2016年的191.27億元上漲68.6%至2017年的322.53億元;正處於轉型期的新華保險同比漲幅為8.9%,低於其他幾家大型險企。
從絕對額來看,走綜合金融路線的中國平安無疑“一騎絕塵”,其2017年歸母淨利潤高達890.88億元,即使只看其壽險及健康險業務,淨利潤仍高達356.58億元,超過“老大哥”中國人壽的322.53億元。
幾家險企將淨利潤同比上升的理由歸結於投資市場的回暖,也有部分險企表示,淨利潤上漲有準備金假設變更的因素。
淨利潤同比增幅最高的中國人壽表示,其淨利潤收穫大幅上漲是受投資收益較快增長以及傳統險準備金折現率假設更新的影響。
其中,傳統險準備金折現率假設調整正是2016年上市險企淨利潤普遍下降的一大歸因。
中國人壽2017年年報顯示,在更新準備金假設後,合計減少稅前利潤90.23億元,較2016年減少額同比下降38.8%。不過,從4家A股上市險企的該項對稅前利潤的影響數額來看,僅有中國人壽的降幅最大,其他幾家該項影響與2016年相比並無顯著變化。
海通證券表示,750天移動平均國債收益率曲線於去年四季度觸底回升,這一變化在2018年的財務報表中將產生顯著影響,預計2018年淨利潤同比增長50%以上。
儘管幾家上市險企的淨利潤漲幅各不相同,但在一系列監管政策的作用下,市場普遍認為,全行業進一步向保障型產品的轉型,將普遍更有利於已先一步轉型以及個險管道占主導的上市大型險企。
7家上市險企的保險業務收入顯示,除了新華保險同比微降2.9%之外,其他6家同比漲幅為8.3%~74.7%不等,其中規模較小的互聯網產險公司眾安線上同比增幅為上市險企中最高的74.7%,而人保集團的同比漲幅最低,為8.3%。
與保險業務收入增長相對應的是,多家上市險企2017年的市場份額在前幾年由於部分以中短存續期產品為主的險企擠壓所引起的集體下降之後又開始呈現回升的態勢。
其中,近兩年在上市險企中一直表現上佳的中國平安壽險及產險的市場份額分別上升1.5及1.3個百分點,太保壽險上升0.4個百分點,而處於結構轉型期的新華保險則同比下降1個百分點。
轉型中的分化
儘管上市險企的優勢凸顯,但在發展的過程中,由於轉型的先後,在新業務價值、內含價值以及業務結構上都存在著一定的分化。
從壽險公司中用來衡量新單質量的新業務價值和上市險企估值目前使用的主要指標——內含價值兩項來看,中國平安都無疑是上市險企中的翹楚。在其壽險原保險保費收入低於中國人壽的情況下,較為優良的業務結構使其2017年的新業務價值和內含價值絕對額及同比漲幅均高於中國人壽,絕對額在七大上市險企中位列第一。
在中信證券看來,中國平安2017年保險業務主要資料均高於預期,而處於轉型期的新華保險則弱於其他同業。
第一財經統計顯示,新華保險2017年的新業務價值同比增速為15.4%,在除純產險公司眾安線上之外的6家上市險企中同比增速最低。而太平壽險的新業務價值同比漲幅最高,為49.6%,但其基數在幾家上市險企中較小。
但新華保險的內含價值增速處於6家上市險企的中游,其18.6%的增幅次於中國平安的29.4%以及中國太平的21.3%。
從目前已公佈退保率的4家A股上市險企來看,新華保險2017年退保率儘管已較2016年下降1.7個百分點,但其5.2%的退保率仍是這4家中最高的,有較大下降空間。
事實上,轉型是這兩年新華保險的關鍵字。在壓縮躉交的同時,依靠續期和期交拉動保費增長是其轉型戰略。從兩年的轉型情況來看,其在總保費基本持平的情況下,業務結構已有了大幅改善。資料顯示,其首年期交占首年保費的比例由49.7%提升至87.4%,續期保費增長19.4%至774.67億元;年期結構優化,十年期及以上期交業務占首年期交的比例提升6.1個百分點至65.8%;產品結構優化,健康險占首年保費的比例達到35.1%,同比提升14.2個百分點;個險管道占比也同比提升14.7個百分點至80%。
平安壽險及太保壽險已形成較為穩定的個險格局,其個險管道占比均高於80%,新單保費中期交保費占比超過90%,續期保費占比超過60%。新華保險在這些結構指標上已與這兩者相近。
中信證券表示,在金融去杠杆的大環境下,預計理財市場收益率短期內仍將維持高位,保險公司銷售壓力仍將繼續,強弱分化也還在繼續。
而在產險方面,衡量業務品質的綜合成本率依然是中國平安表現最為優異,為96.2%,人保集團、中國太保(34.000, 0.07, 0.21%)及中國太平則分別為97%、98.8%及99.5%,整體均處於承保盈利的狀態。而由於仍處於投入期,以及長久期業務快速增長帶來的未到期責任準備金增加等原因,眾安線上2017年的綜合成本率高達133.1%,較2016年大幅上升28.4個百分點。
資本市場回暖助推總投資收益率上升
投資收益的回升被認為是上市險企2017年淨利潤回暖的又一因素。
從7家上市險企的淨投資收益率和總投資收益率來看,各家包括債券利息收入、股票分紅等的淨投資收益率有上有下,但基本保持平穩。其中最低的為眾安線上的3.8%,最高的為中國平安的5.8%。
7家上市險企的總投資收益率除了中國太平同比下降了0.53個百分點之外,其他均有上升。其中上升得最多的是眾安線上的5.9個百分點,從1.8%飛漲到7.7%,但其總投資資產規模相對其他6家大型險企來說較小。大型險企中,中國平安總投資收益率最高,為6.0%,同比上漲0.7個百分點。人保集團緊跟其後,收穫5.9%的總投資收益率。
安信證券認為,總投資收益率改善的主要原因在於股票投資收益的提升,而不是利率上行帶來的協定存款和債券收益增加。
一般而言,如果期末已賣出的股票投資收益提升會反映在買賣收益裡,如還未賣出則會根據金融資產分類分別反映在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和其他綜合收益的浮盈中。第一財經觀察上市險企的年報和業績發現,絕大多數的上市險企證券買賣收益有所上升或由虧轉盈,而公允價值變動則由2016年的浮虧轉為2017年的浮盈。同時,中國太保、中國人壽、中國平安2017年披露了包括其他綜合收益中金融資產的浮盈/浮虧在內的綜合投資收益率,這三家的這一指標均呈現上升姿態,其中中國平安同比上升3.3個百分點至7.7%,中國人壽則上升2.1個百分點至4.54%,中國太保則由4.0%上漲至4.8%。
從權益資產占比的變動來看,4家A股上市險企除中國人壽較2016年末下降1.4個百分點外,其餘3家均有上升,其中中國平安上升5.5個百分點,2017年末權益資產占比達23.7%。
從它們總體表現不錯的報表來看,目前嚴監管、重保障的市場環境無疑使得個險隊伍較強、較早重視業務品質的大型上市險企優勢得以凸顯。但同時,由於部分上市險企仍處於轉型階段,因此業績也出現了一定的分化。
第一財經記者統計發現,這7家上市險企2017年共實現歸屬于母公司股東淨利潤1616億元,相當於日賺約4.43億元,較2016年同比上升38.4%。
上市險企的“進擊”
相較於2016年上市險企年報淨利潤的一片“慘綠”,今年上市險企的淨利潤普遍收穫同比漲幅。
除了開業不滿四年即在去年登陸港股市場的眾安線上出現由盈轉虧之外,其他幾家大型上市險企歸母淨利潤同比漲幅在8.9%~68.6%之間。其中,中國人壽同比漲幅最高,從2016年的191.27億元上漲68.6%至2017年的322.53億元;正處於轉型期的新華保險同比漲幅為8.9%,低於其他幾家大型險企。
從絕對額來看,走綜合金融路線的中國平安無疑“一騎絕塵”,其2017年歸母淨利潤高達890.88億元,即使只看其壽險及健康險業務,淨利潤仍高達356.58億元,超過“老大哥”中國人壽的322.53億元。
幾家險企將淨利潤同比上升的理由歸結於投資市場的回暖,也有部分險企表示,淨利潤上漲有準備金假設變更的因素。
淨利潤同比增幅最高的中國人壽表示,其淨利潤收穫大幅上漲是受投資收益較快增長以及傳統險準備金折現率假設更新的影響。
其中,傳統險準備金折現率假設調整正是2016年上市險企淨利潤普遍下降的一大歸因。
中國人壽2017年年報顯示,在更新準備金假設後,合計減少稅前利潤90.23億元,較2016年減少額同比下降38.8%。不過,從4家A股上市險企的該項對稅前利潤的影響數額來看,僅有中國人壽的降幅最大,其他幾家該項影響與2016年相比並無顯著變化。
海通證券表示,750天移動平均國債收益率曲線於去年四季度觸底回升,這一變化在2018年的財務報表中將產生顯著影響,預計2018年淨利潤同比增長50%以上。
儘管幾家上市險企的淨利潤漲幅各不相同,但在一系列監管政策的作用下,市場普遍認為,全行業進一步向保障型產品的轉型,將普遍更有利於已先一步轉型以及個險管道占主導的上市大型險企。
7家上市險企的保險業務收入顯示,除了新華保險同比微降2.9%之外,其他6家同比漲幅為8.3%~74.7%不等,其中規模較小的互聯網產險公司眾安線上同比增幅為上市險企中最高的74.7%,而人保集團的同比漲幅最低,為8.3%。
與保險業務收入增長相對應的是,多家上市險企2017年的市場份額在前幾年由於部分以中短存續期產品為主的險企擠壓所引起的集體下降之後又開始呈現回升的態勢。
其中,近兩年在上市險企中一直表現上佳的中國平安壽險及產險的市場份額分別上升1.5及1.3個百分點,太保壽險上升0.4個百分點,而處於結構轉型期的新華保險則同比下降1個百分點。
轉型中的分化
儘管上市險企的優勢凸顯,但在發展的過程中,由於轉型的先後,在新業務價值、內含價值以及業務結構上都存在著一定的分化。
從壽險公司中用來衡量新單質量的新業務價值和上市險企估值目前使用的主要指標——內含價值兩項來看,中國平安都無疑是上市險企中的翹楚。在其壽險原保險保費收入低於中國人壽的情況下,較為優良的業務結構使其2017年的新業務價值和內含價值絕對額及同比漲幅均高於中國人壽,絕對額在七大上市險企中位列第一。
在中信證券看來,中國平安2017年保險業務主要資料均高於預期,而處於轉型期的新華保險則弱於其他同業。
第一財經統計顯示,新華保險2017年的新業務價值同比增速為15.4%,在除純產險公司眾安線上之外的6家上市險企中同比增速最低。而太平壽險的新業務價值同比漲幅最高,為49.6%,但其基數在幾家上市險企中較小。
但新華保險的內含價值增速處於6家上市險企的中游,其18.6%的增幅次於中國平安的29.4%以及中國太平的21.3%。
從目前已公佈退保率的4家A股上市險企來看,新華保險2017年退保率儘管已較2016年下降1.7個百分點,但其5.2%的退保率仍是這4家中最高的,有較大下降空間。
事實上,轉型是這兩年新華保險的關鍵字。在壓縮躉交的同時,依靠續期和期交拉動保費增長是其轉型戰略。從兩年的轉型情況來看,其在總保費基本持平的情況下,業務結構已有了大幅改善。資料顯示,其首年期交占首年保費的比例由49.7%提升至87.4%,續期保費增長19.4%至774.67億元;年期結構優化,十年期及以上期交業務占首年期交的比例提升6.1個百分點至65.8%;產品結構優化,健康險占首年保費的比例達到35.1%,同比提升14.2個百分點;個險管道占比也同比提升14.7個百分點至80%。
平安壽險及太保壽險已形成較為穩定的個險格局,其個險管道占比均高於80%,新單保費中期交保費占比超過90%,續期保費占比超過60%。新華保險在這些結構指標上已與這兩者相近。
中信證券表示,在金融去杠杆的大環境下,預計理財市場收益率短期內仍將維持高位,保險公司銷售壓力仍將繼續,強弱分化也還在繼續。
而在產險方面,衡量業務品質的綜合成本率依然是中國平安表現最為優異,為96.2%,人保集團、中國太保(34.000, 0.07, 0.21%)及中國太平則分別為97%、98.8%及99.5%,整體均處於承保盈利的狀態。而由於仍處於投入期,以及長久期業務快速增長帶來的未到期責任準備金增加等原因,眾安線上2017年的綜合成本率高達133.1%,較2016年大幅上升28.4個百分點。
資本市場回暖助推總投資收益率上升
投資收益的回升被認為是上市險企2017年淨利潤回暖的又一因素。
從7家上市險企的淨投資收益率和總投資收益率來看,各家包括債券利息收入、股票分紅等的淨投資收益率有上有下,但基本保持平穩。其中最低的為眾安線上的3.8%,最高的為中國平安的5.8%。
7家上市險企的總投資收益率除了中國太平同比下降了0.53個百分點之外,其他均有上升。其中上升得最多的是眾安線上的5.9個百分點,從1.8%飛漲到7.7%,但其總投資資產規模相對其他6家大型險企來說較小。大型險企中,中國平安總投資收益率最高,為6.0%,同比上漲0.7個百分點。人保集團緊跟其後,收穫5.9%的總投資收益率。
安信證券認為,總投資收益率改善的主要原因在於股票投資收益的提升,而不是利率上行帶來的協定存款和債券收益增加。
一般而言,如果期末已賣出的股票投資收益提升會反映在買賣收益裡,如還未賣出則會根據金融資產分類分別反映在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和其他綜合收益的浮盈中。第一財經觀察上市險企的年報和業績發現,絕大多數的上市險企證券買賣收益有所上升或由虧轉盈,而公允價值變動則由2016年的浮虧轉為2017年的浮盈。同時,中國太保、中國人壽、中國平安2017年披露了包括其他綜合收益中金融資產的浮盈/浮虧在內的綜合投資收益率,這三家的這一指標均呈現上升姿態,其中中國平安同比上升3.3個百分點至7.7%,中國人壽則上升2.1個百分點至4.54%,中國太保則由4.0%上漲至4.8%。
從權益資產占比的變動來看,4家A股上市險企除中國人壽較2016年末下降1.4個百分點外,其餘3家均有上升,其中中國平安上升5.5個百分點,2017年末權益資產占比達23.7%。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