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監會二季度啟動的“三三四”市場亂象整治行動,目前成效凸顯。這從上市銀行陸續披露的半年報中得到清晰印證,較為明顯的現象就是:同業業務開始“刹車”。
從已披露的14家A股上市銀行半年報來看,同業業務基本出現不同程度地“縮表”,其中有個別銀行的同業資產規模最高降幅達到74.7%。
對此,有投行人士對記者分析表示,上市銀行的同業業務出現規模收縮,並非完全是嚴監管所致,這也是今年銀行控制成本、應對完成利潤考核指標的主動之舉。
同業出現不同程度“縮表”
作為銀行、尤其是中小銀行擴張資產規模的“發動機”,同業業務卻在上半年出現明顯“刹車”,折射出去杠杆成效明顯。
上證報記者梳理已披露的A股上市銀行半年報發現,招商銀行、華夏銀行、南京銀行、光大銀行、上海銀行、無錫銀行等,在同業資產和負債兩端均出現規模下降。其中,無錫銀行的同業資產規模降幅最大,高達74.7%,而交行和杭州銀行的同業業務則逆勢而行,同業資產規模分別增長19.42%和43.05%。
無錫銀行解釋稱,這是由於調整資產配置造成了同業資產的減少,並導致總資產增速明顯放緩。截至今年6月末,該行資產總額為1259.17億元,增長幅度僅為1.03%。
另兩家同業資產規模降幅較大的銀行是中信銀行和華夏銀行。上半年,中信銀行同業資產減少2817億元,同比下降51.5%;華夏銀行同業存款為597.45億元,同比下降55.34%,買入返售金融資產887.46億元,同比下降27.28%。
相較於同業資產的變動,上市銀行同業負債的收縮跡象更為明顯。據中泰證券統計,從上市銀行已披露的2017年半年報來看,同業資產的規模和一季報基本一致,均在2.6萬億元左右,同業負債整體規模則低於6萬億元。中泰證券認為,這表明銀行同業資產端的調整從年初就已經開始,差不多一季度就已調整到位;而負債端調整主要是股份制銀行負債調整所帶動的。
據記者統計,上半年,14家上市銀行同業負債端壓縮規模超過7000億元。
另外,從半年報數據中可以窺見,部分銀行同業業務板塊還有調整壓力。比如,上海銀行雖然總體資產出現縮表,但是同業存單與同業負債的總負債占比約為36.75%,已經超過了33%的監管上限。
嚴監管控成本成效明顯
分析同業業務縮表的原因,一方面是監管合力整治同業業務亂象,另一方面是在新的市場環境下,銀行主動調整、控制成本的結果。
二季度,銀監會先後密集出臺18個相關檔,其中整治的重點之一便是同業業務,目前來看成效非常明顯。今年上半年,銀行業同業資產、同業負債規模出現七年以來的首次雙收縮。
銀監會資料顯示,截至今年6月末,商業銀行的同業資產餘額和同業負債餘額比年初均減少了1.8萬億元,同業資產與同業負債增速分別是-5.6%和-2.3%。自此,同業業務增速轉為負增長。
同業業務“縮表”並非完全是監管重拳出擊所致。有分析人士解釋稱,這也是銀行出於控制成本、滿足利潤考核指標所作出的主動調整之策。“這是因為,儘管同業業務板塊可助銀行迅速擴張資產規模,但是其穩定性較差,對利率非常敏感,收益率也一般。因此,今年在嚴監管政策之下,為確保各項考核達標,銀行只能適當控制同業規模。”
“考慮到同業業務的特點,今年就只能控規模。”某城商行金融市場部人士向上證報記者解釋稱,以前為了完成利潤指標,可以靠同業擴張規模,但今年行不通了。“在流動性管控壓力下,一旦利率上行,成本就很難控制,只能控制同業負債端占比。”但他又無奈地表示,在流動性緊張的非常時刻,也只能靠同業負債來“續命”。
在業內人士看來,考慮到央行已提出“明年一季度,資產規模5000億元以上的銀行發行的一年以內同業存單納入MPA同業負債占比指標進行考核”,銀行同業業務的“寒冬”或許剛剛開始。“預計依靠同業業務來進行擴張的中小銀行,將全面進入‘縮表’週期。”分析人士稱。
從已披露的14家A股上市銀行半年報來看,同業業務基本出現不同程度地“縮表”,其中有個別銀行的同業資產規模最高降幅達到74.7%。
對此,有投行人士對記者分析表示,上市銀行的同業業務出現規模收縮,並非完全是嚴監管所致,這也是今年銀行控制成本、應對完成利潤考核指標的主動之舉。
同業出現不同程度“縮表”
作為銀行、尤其是中小銀行擴張資產規模的“發動機”,同業業務卻在上半年出現明顯“刹車”,折射出去杠杆成效明顯。
上證報記者梳理已披露的A股上市銀行半年報發現,招商銀行、華夏銀行、南京銀行、光大銀行、上海銀行、無錫銀行等,在同業資產和負債兩端均出現規模下降。其中,無錫銀行的同業資產規模降幅最大,高達74.7%,而交行和杭州銀行的同業業務則逆勢而行,同業資產規模分別增長19.42%和43.05%。
無錫銀行解釋稱,這是由於調整資產配置造成了同業資產的減少,並導致總資產增速明顯放緩。截至今年6月末,該行資產總額為1259.17億元,增長幅度僅為1.03%。
另兩家同業資產規模降幅較大的銀行是中信銀行和華夏銀行。上半年,中信銀行同業資產減少2817億元,同比下降51.5%;華夏銀行同業存款為597.45億元,同比下降55.34%,買入返售金融資產887.46億元,同比下降27.28%。
相較於同業資產的變動,上市銀行同業負債的收縮跡象更為明顯。據中泰證券統計,從上市銀行已披露的2017年半年報來看,同業資產的規模和一季報基本一致,均在2.6萬億元左右,同業負債整體規模則低於6萬億元。中泰證券認為,這表明銀行同業資產端的調整從年初就已經開始,差不多一季度就已調整到位;而負債端調整主要是股份制銀行負債調整所帶動的。
據記者統計,上半年,14家上市銀行同業負債端壓縮規模超過7000億元。
另外,從半年報數據中可以窺見,部分銀行同業業務板塊還有調整壓力。比如,上海銀行雖然總體資產出現縮表,但是同業存單與同業負債的總負債占比約為36.75%,已經超過了33%的監管上限。
嚴監管控成本成效明顯
分析同業業務縮表的原因,一方面是監管合力整治同業業務亂象,另一方面是在新的市場環境下,銀行主動調整、控制成本的結果。
二季度,銀監會先後密集出臺18個相關檔,其中整治的重點之一便是同業業務,目前來看成效非常明顯。今年上半年,銀行業同業資產、同業負債規模出現七年以來的首次雙收縮。
銀監會資料顯示,截至今年6月末,商業銀行的同業資產餘額和同業負債餘額比年初均減少了1.8萬億元,同業資產與同業負債增速分別是-5.6%和-2.3%。自此,同業業務增速轉為負增長。
同業業務“縮表”並非完全是監管重拳出擊所致。有分析人士解釋稱,這也是銀行出於控制成本、滿足利潤考核指標所作出的主動調整之策。“這是因為,儘管同業業務板塊可助銀行迅速擴張資產規模,但是其穩定性較差,對利率非常敏感,收益率也一般。因此,今年在嚴監管政策之下,為確保各項考核達標,銀行只能適當控制同業規模。”
“考慮到同業業務的特點,今年就只能控規模。”某城商行金融市場部人士向上證報記者解釋稱,以前為了完成利潤指標,可以靠同業擴張規模,但今年行不通了。“在流動性管控壓力下,一旦利率上行,成本就很難控制,只能控制同業負債端占比。”但他又無奈地表示,在流動性緊張的非常時刻,也只能靠同業負債來“續命”。
在業內人士看來,考慮到央行已提出“明年一季度,資產規模5000億元以上的銀行發行的一年以內同業存單納入MPA同業負債占比指標進行考核”,銀行同業業務的“寒冬”或許剛剛開始。“預計依靠同業業務來進行擴張的中小銀行,將全面進入‘縮表’週期。”分析人士稱。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