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 金融

券商系期企業績兩極分化 滬上期貨公司快速崛起

中国证券网
2017-04-18 10:41

已收藏

伴隨券商年報陸續公佈,各家券商系期貨公司2016年經營資料也隨之揭曉。

從已公佈的資料看,去年券商系期貨公司業績出現分化,整體高增長勢頭不再。其中,永安期貨獨佔第一梯隊;行業呈現明顯區域性特徵,上海地區的期貨公司業績靚麗。

16家淨利增長

7家下滑


證券時報記者根據已公佈的上市券商年報統計,共10家上市券商系期貨公司淨利潤同比增長,7家公司出現下滑。若加上在香港上市和在新三板掛牌的券商系期貨公司,業績增長的公司共有15家,有8家同比下降,行業兩極分化格局與前一年普遍大幅增長局面形成很大落差。

資料顯示,淨利增長的公司有永安期貨、國泰君安期貨、海通期貨等。其中,海通期貨2016年實現營業收入67.48億元;實現淨利潤3.1億元,增長116.8%,增幅位列首位。

淨利潤下滑的券商系期貨公司包括中信期貨、東吳期貨等。其中,淨利潤下滑幅度最大的為巨集源期貨,2016年公司淨利潤4662.74萬元,降幅為34.2%;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的行業龍頭中信期貨,2016年淨利潤為3.64億元,同比減少0.53億元,降幅為12.7%。

按淨利潤排名看,因為中信期貨的掉隊,第一梯隊由永安期貨獨佔,2016年該公司以6.15億元淨利潤排名全行業首位,同比增長26.83%;第二梯隊淨利潤在3億元以上,目前包括中信期貨、國泰君安期貨和海通期貨。加上永安期貨,這4家公司已成為國內期貨行業的“四大巨頭”。

券商系期貨公司的分化與行業環境密不可分,由於股指期貨遭遇限制,多數期貨公司都受到影響。永安期貨在年報中表示,2016年在“依法從嚴、全面監管”為主導思想下,我國期貨市場進入了風險防控至上,監管愈益趨嚴,服務實體功能初步展現,市場需求與日俱深,服務領域不斷拓展的管控與發展並舉的新時期。監管趨嚴驅使期貨公司開展多條業務線時,更加注重合規、合法管理和經營,以確保各條業務線遵守法律、法規邊界要求,既推動新業務擴張,又規避無度、越界發展,以增強期貨公司發展的持續性。

滬上期企業績亮麗

在券商系期貨公司表現冷暖不均的資料背後,滬上期貨公司快速崛起。除海通期貨淨利潤增速排名第一外,東證期貨同比增長68.36%、申銀萬國期貨同比增長61.59%,三家公司淨利潤增幅和絕對值都在行業排名居前。

在分析去年經營業績大幅增長原因時,海通期貨總經理吳紅松表示,主要是抓住了商品市場爆發的有利時機。據介紹,海通期貨去年商品期貨成交額占公司總成交額的91.20%。而前幾年該公司的金融期貨成交額占比超七成。

“一方面,我們下大力氣將原有的股指期貨客戶轉化為商品期貨客戶,另一方面多管齊下深入挖掘潛在商品期貨客戶。此外,還優化交易資源,吸引量化交易客戶。在公司的支援下,通過提高行情速度等技術手段,吸引了市場的高端客戶,尤其在上期所的市場份額取得了較大增長。同時,加強對客戶的技術服務與管理。通過內部協同,建立了客戶問題回饋與處理的有序通道,流程更加全面與順暢,在對客戶問題的回應和解決方面,執行力及工作效果都有提升。”吳紅松說。

東證期貨同樣業績亮麗,該公司去年淨利潤同比增長68%、日均客戶權益規模超過120億元。東證期貨總經理盧大印表示,該公司將重點定位在服務機構客戶上,尤其在最近幾年將服務流程和服務模式標準化,提升了公司機構業務的綜合服務水準。依靠粘性度比較好的機構客戶,公司得以維持穩定上升的盈利水準。此外,近幾年期貨行業的大幅創新改革也倒逼期貨公司的必然轉型,東證期貨也著力擺脫單純依靠傳統經紀業務獲取收入來源的單一模式,借助母公司東方證券的平臺,在合規前提下大力開展各項創新業務,同時借助風險管理子公司和資管業務,全面開拓盈利管道。

談到今年規劃時,盧大印表示,“今年市場有很多提振行業信心的熱點,例如股指期貨在2月份的鬆綁,例如豆粕期權、白糖期權的上市,原油期貨的上市也箭在弦上,都給市場和投資者帶來了生機和希望。”

另據瞭解,面對行業機遇,東證期貨提出了多項規劃,具體包括推進公司事業部制改革,打造更具市場化的薪酬績效機制;打造全新的技術研究院;利用新品種做大經紀業務規模;全面發揮風險管理子公司功能等。
相關新聞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