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行公開市場操作利率普遍上行引發持續關注,而這對保險資金的配置策略也將產生深遠影響。
對於這一問題,2月8日,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採訪了多位元一線保險資產管理人士,多數觀點認為利率下行趨勢可能已經結束,但是不等於進入了所謂加息週期,保險資金投資壓力有所緩解,但是依然不小。
值得注意的是,業內對於此前較為看好的非標類資產意見逐漸分化,認為其優質項目減少、投資收益下降、並且風險加大,今年應以“穩”為主,債券和股票存在階段性機會。
投資壓力或有緩解
針對此次央行上調公開市場操作利率是否意味著“央行加息”的議論,央行研究局局長徐忠表示,公開市場操作中標利率是通過央行招標、公開市場業務一級交易商投標產生。傳統上講,“央行加息”指的是存貸款基準利率的上調,帶有較強的主動調控意圖,而公開市場操作中標利率上行則是在資金供求影響下隨行就市的表現,主要是由市場決定,一些市場人士看到了二者的差別,認為不是“央行加息”。
事實上,一線保險資產管理人士對此事及其影響,也有著自己的認識。中國保險資產管理業協會執行副會長兼秘書長曹德雲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採訪時表示:“市場仍處於低利率週期,目前央行公開市場操作利率的變化只是根據市場資金供求狀況而採取的微調策略,基準利率特別是存貸款利率沒有調整,就不能說低利率週期逆轉,況且降成本的目標還沒有完全達到。”
合眾資產副總經理崔俊生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坦言:“利率短期內難再下行,一是國內經濟基本面相較預期理想,利率下調必要性不足;二是基於通脹現狀及通脹預期,近期利率下行空間極小,階段性上行有小幅空間;三是國際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邊際收緊。”
正因如此,其在緩解保險資金配置壓力上的作用恐怕並不明顯。某大型保險公司主管投資的負責人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利率下行趨勢可能已經結束,但是不等於進入了所謂加息週期,保險資金配置壓力雖然小於上年,但是依然不小,如非標產品的利率基本沒有變化。”
而昆侖健康執行董事兼首席投資官巢洋也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在這一背景下,保險資金投資壓力有所緩解,但是尚需時間消化。”
目前,在A股上市的上市保險公司中,中國人壽、新華保險已經發佈業績預告,2016年淨利潤預計分別減少40%-50%、45%左右,其他保險公司的情況則有待進一步觀察。
分歧集中在非標與債券
值得一提的是,與此前市場認為非標類資產是保險資金在資產荒下配置的重要方向相比,目前則出現了不同的聲音。
所謂非標類資產,是與上市交易的股票和債券相對的,包括債權計畫、股權計畫、信託、專案支持計畫、銀行理財等非上市交易的債權或股權投資工具。
對於看好非標類資產的原因,曹德雲解釋稱:“專案投資和權益投資仍是保險資產配置的重點領域,否則收益何來。專案投資是保險資金對實體經濟領域的投資,要投符合國家戰略、民生建設和轉型創新的專案。保險資金運用必須要搭上國家戰略實施、全面深化改革和經濟轉型創新發展的順風車。當然,要始終把有效控制風險放在首位。”
崔俊生表示:“對償付能力充足率較高、現金流相對充裕的保險公司而言,仍應加大配置風險可控的非標類資產,並適當提高權益類資產的占比。”
滬上某保險公司投資部門負責人對此也持類似想法。他表示:“非標資產占比還會有所提高,非標類資產具有流動性溢價帶來的超額收益,但是目前高品質非標類資產是稀缺資產。此外,債券和股票存在階段性機會。”
當然,亦有持不同意見者。一位保險資產管理公司負責人則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目前,非標類資產不如債券的投資價值。非標類資產收益靠票息,不靠利差,但是非標類投資收益率下降,只靠票息已經不能滿足績效考核指標,並且優質的非標類資產越來越少。”
另一位保險公司投資部門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續稱:“非標類資產優質項目減少、投資收益下降、並且風險加大。目前,所有投資產品的風險都存在,但是債券的安全性相對更高一些,可以選擇一些高信用等級債券,如國債、金融債,鐵道債,AAA企業債、公司債、中票,並且其收益隨市場變化,一些債券的收益率跌到底部之後預計會有反彈,如10年期國債收益率從2016年中期的2.64%低點已經上升到3.42%。”
“今年投資的主基調是穩,以穩為主,穩中求進,安全性相對更重要一些。雖然非標的持有收益率高於同期限債券,但是私募性質的非標產品信用風險更為隱秘,並且在當前情況下流動性補償不夠,因此傳統意義的非標產品吸引力下降。”前述某大型保險公司主管投資的負責人說道。
對於上述情況,安盛天平投資部首席投資官、董事會秘書章俊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去年是多元化投資策略開始的年份,一些機構開始採取差異化的投資策略,之前或債券、或股票、或非標存在機會,實際上機構選擇的產品趨於一致,但是隨著金融混業的放開,各類資產的制度紅利逐漸消失,留下的更多是流動性溢價。今年,經濟進入平穩期,更加不存在哪一類資產具有顯著優勢,加上償二代對不同資產有不同的要求,談不上哪種投資策略更優,關鍵在於機構的風險偏好和風險選擇。”
對於這一問題,2月8日,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採訪了多位元一線保險資產管理人士,多數觀點認為利率下行趨勢可能已經結束,但是不等於進入了所謂加息週期,保險資金投資壓力有所緩解,但是依然不小。
值得注意的是,業內對於此前較為看好的非標類資產意見逐漸分化,認為其優質項目減少、投資收益下降、並且風險加大,今年應以“穩”為主,債券和股票存在階段性機會。
投資壓力或有緩解
針對此次央行上調公開市場操作利率是否意味著“央行加息”的議論,央行研究局局長徐忠表示,公開市場操作中標利率是通過央行招標、公開市場業務一級交易商投標產生。傳統上講,“央行加息”指的是存貸款基準利率的上調,帶有較強的主動調控意圖,而公開市場操作中標利率上行則是在資金供求影響下隨行就市的表現,主要是由市場決定,一些市場人士看到了二者的差別,認為不是“央行加息”。
事實上,一線保險資產管理人士對此事及其影響,也有著自己的認識。中國保險資產管理業協會執行副會長兼秘書長曹德雲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採訪時表示:“市場仍處於低利率週期,目前央行公開市場操作利率的變化只是根據市場資金供求狀況而採取的微調策略,基準利率特別是存貸款利率沒有調整,就不能說低利率週期逆轉,況且降成本的目標還沒有完全達到。”
合眾資產副總經理崔俊生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坦言:“利率短期內難再下行,一是國內經濟基本面相較預期理想,利率下調必要性不足;二是基於通脹現狀及通脹預期,近期利率下行空間極小,階段性上行有小幅空間;三是國際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邊際收緊。”
正因如此,其在緩解保險資金配置壓力上的作用恐怕並不明顯。某大型保險公司主管投資的負責人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利率下行趨勢可能已經結束,但是不等於進入了所謂加息週期,保險資金配置壓力雖然小於上年,但是依然不小,如非標產品的利率基本沒有變化。”
而昆侖健康執行董事兼首席投資官巢洋也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在這一背景下,保險資金投資壓力有所緩解,但是尚需時間消化。”
目前,在A股上市的上市保險公司中,中國人壽、新華保險已經發佈業績預告,2016年淨利潤預計分別減少40%-50%、45%左右,其他保險公司的情況則有待進一步觀察。
分歧集中在非標與債券
值得一提的是,與此前市場認為非標類資產是保險資金在資產荒下配置的重要方向相比,目前則出現了不同的聲音。
所謂非標類資產,是與上市交易的股票和債券相對的,包括債權計畫、股權計畫、信託、專案支持計畫、銀行理財等非上市交易的債權或股權投資工具。
對於看好非標類資產的原因,曹德雲解釋稱:“專案投資和權益投資仍是保險資產配置的重點領域,否則收益何來。專案投資是保險資金對實體經濟領域的投資,要投符合國家戰略、民生建設和轉型創新的專案。保險資金運用必須要搭上國家戰略實施、全面深化改革和經濟轉型創新發展的順風車。當然,要始終把有效控制風險放在首位。”
崔俊生表示:“對償付能力充足率較高、現金流相對充裕的保險公司而言,仍應加大配置風險可控的非標類資產,並適當提高權益類資產的占比。”
滬上某保險公司投資部門負責人對此也持類似想法。他表示:“非標資產占比還會有所提高,非標類資產具有流動性溢價帶來的超額收益,但是目前高品質非標類資產是稀缺資產。此外,債券和股票存在階段性機會。”
當然,亦有持不同意見者。一位保險資產管理公司負責人則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目前,非標類資產不如債券的投資價值。非標類資產收益靠票息,不靠利差,但是非標類投資收益率下降,只靠票息已經不能滿足績效考核指標,並且優質的非標類資產越來越少。”
另一位保險公司投資部門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續稱:“非標類資產優質項目減少、投資收益下降、並且風險加大。目前,所有投資產品的風險都存在,但是債券的安全性相對更高一些,可以選擇一些高信用等級債券,如國債、金融債,鐵道債,AAA企業債、公司債、中票,並且其收益隨市場變化,一些債券的收益率跌到底部之後預計會有反彈,如10年期國債收益率從2016年中期的2.64%低點已經上升到3.42%。”
“今年投資的主基調是穩,以穩為主,穩中求進,安全性相對更重要一些。雖然非標的持有收益率高於同期限債券,但是私募性質的非標產品信用風險更為隱秘,並且在當前情況下流動性補償不夠,因此傳統意義的非標產品吸引力下降。”前述某大型保險公司主管投資的負責人說道。
對於上述情況,安盛天平投資部首席投資官、董事會秘書章俊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去年是多元化投資策略開始的年份,一些機構開始採取差異化的投資策略,之前或債券、或股票、或非標存在機會,實際上機構選擇的產品趨於一致,但是隨著金融混業的放開,各類資產的制度紅利逐漸消失,留下的更多是流動性溢價。今年,經濟進入平穩期,更加不存在哪一類資產具有顯著優勢,加上償二代對不同資產有不同的要求,談不上哪種投資策略更優,關鍵在於機構的風險偏好和風險選擇。”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