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 金融

區塊鏈應用前景廣闊 技術落地亟待解決

BEIJING
2016-08-18 09:43

已收藏

近年來,投資領域對區塊鏈的關注度持續升溫。自比特幣開始,區塊鏈技術開始在多個應用領域進行探索,納斯達克、紐約證券交易所、花旗銀行等海外金融機構也在嘗試開展區塊鏈金融的業務創新。

業內人士認為,目前國內的區塊鏈在底層協定、應用和標準等方面都不成熟,多處於實驗階段,區塊鏈技術落地環節仍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但對區塊鏈技術的探索有益於產業發展。

去中心化是核心

區塊鏈是比特幣領域的一個重要概念,本質是去中心化的資料庫。該技術最先由比特幣創始人以“工作量證明鏈(Proof of Work,PoW)”的形式提出。

“區塊鏈其實是一種不依賴協力廠商,通過自身分散式節點進行網路資料的存儲、驗證與傳遞的技術。因該技術開源可共用,各個機構和個人均可參與到整個系統的運作。”能源區塊鏈實驗室發起人曹寅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

從會計的角度看,區塊鏈技術可以看作為一種分散式開放性去中心化的網路記帳本。“銀行的傳統帳本方式存在兩大缺陷,成本高、效率低”,曹寅認為,“一方面銀行要收取手續費和管理費,另一方面很多業務需要隔天或數天才能完成。而通過協力廠商的網路系統,每個人都可以來競爭記帳權,一頁帳本就是一個區塊,記帳者把記錄結果發給系統的每一個節點後,整個系統的每個節點都有一個真實的賬頁。而賬頁之間的鏈條因此組成,形成一個分散式記帳、去中心化的區塊鏈系統。”

區塊鏈技術在金融行業應用的潛力很大。從萬向控股參與投資的部分專案看,參與投資的來自跨境匯款的三家公司Circle China、Abra、Streami以及來自智慧證券、交易所領域的Symbiont和Otonomos。其中,Circle是第一家拿到美國bit license及歐盟E-money license的跨境匯款公司,正積極尋求在中國業務的落地;而Symbiont的合作夥伴包括新韓集團以及韓國ICB支付公司,ICB與阿裡巴巴集團也有密切合作。

眼下,投資領域對區塊鏈的關注度很高。招商證券研報分析指出,2015年區塊鏈領域投融資總額約4.74億美元,同比增長43.51%。根據預測,2016年區塊鏈技術僅在金融領域的投資額將高達10億美元。當前大部分的投融資還停留在天使輪和A、B輪融資階段,未來資本市場的投資上升空間巨大。該機構分析師劉澤晶認為,區塊鏈在2016年的投資將是“區塊鏈+金融”的主題年,投資重心正向“非貨幣與綜合類”轉移。

應用前景廣泛

“在區塊鏈的底層、應用和標準等方面,目前國內都不成熟。”曹寅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底層技術都是來自國外,包括超級帳本、乙太坊、比特幣技術等;而在應用方面,國內企業從應用角度、解決行業問題的角度出發的較少,主要探索集中在虛擬貨幣領域。同時,一級市場的創投並不多,多處於‘區塊鏈是什麼’的學習階段;二級市場基本是跟風炒作,很多區塊鏈概念公司離實際應用還很遠。”

區塊鏈技術首先在比特幣領域應用。據介紹,比特幣本質上是由分散式網路系統生成的數位貨幣,其發行過程不依賴特定的中心化機構,而是依賴於分散式網路節點共同參與的一種被稱作工作量證明(PoW)的共識過程,以完成比特幣交易的驗證和記錄。

區塊鏈技術是目前唯一無需協力廠商就可用於記錄和證明交易一致性和公司財務準確性的工具,能滿足對審計有效性、準確性和時效性的要求,在金融領域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在金融行業中,區塊鏈技術將首先影響支付系統、證券結算系統、交易資料庫等金融基礎設施;該技術也可能擴及到一般性金融業務,例如信用體系、反洗錢等。分析人士指出,通過利用區塊鏈技術,未來互聯網金融可能改造傳統金融機構的核心生產系統,把金融企業架構在互聯網上。

除了金融領域,區塊鏈技術還可以應用在互聯網業務、政務、電子證據、資料安全等領域,使用區塊鏈技術進行交易可以讓整個交易活動和支付速度變得更快、成本更低。

申萬宏源證券表示,區塊鏈技術應用的第一階段是以數位貨幣為起點,相關應用和支援軟硬體為區塊鏈1.0。第二階段,區塊鏈2.0由數字資產開啟,各類資產可在區塊鏈上進行數字登記,得到資產安全和資料完整性保證。第三階段,區塊鏈更廣闊應用場景的打開取決於生態系統進化,其中智慧合約標準的制定普及是關鍵。第四階段,數位資產結合生態系統可打開區塊鏈價值網路的應用,為跨境支付、金融市場交易清算、貿易金融、物聯網、網路安全、P2P借貸、保險以及類似審計的職業服務。

目前滙豐、花旗等42家銀行機構已加入區塊鏈財團R3。創立於2015年9月的R3公司專門負責制定國際區塊鏈銀行技術開發的行業標準,致力於建立銀行業的區塊鏈組織。微軟隨後宣佈聯手R3財團,為其提供技術支援。納斯達克也已完成首個基於區塊鏈平臺的股權交易;overstock公司經過SEC(美國證監會)批准,將通過區塊鏈發行股票。英國、澳洲等政府都對這一趨勢表示重視,成立專家團隊專門研究區塊鏈技術,並投資區塊鏈相關公司。

中國也開始有所動作。央行1月20日舉行數字貨幣研討會,表示爭取早日發行數位貨幣,其中可能使用區塊鏈技術。未來,區塊鏈有望觸及金融行業底層架構,革新包括商業銀行在內的金融機構基礎設施。

區塊鏈技術在產業方面的探索不僅僅限於金融業,IBM和三星提出了基於乙太坊區塊鏈的物聯網解決方案。IBM認為,區塊鏈具有較強的冗余性和容錯功能,可在沒有中心化伺服器和管理的情況下,安全和穩定地傳輸資料。

此外,區塊鏈技術有望在通信、法律、零售、物聯、醫療等領域得到應用,使這些行業不再依靠協力廠商來建立信用和資訊共用,提高整個行業的運行效率和整體水準。

技術仍存諸多問題

業內人士指出,安全性威脅是區塊鏈目前為止所面臨的首要問題。今年6月,區塊鏈項目The DAO因其上層智慧合約中存在漏洞而遭到駭客攻擊,導致價值約6000萬美元的360萬乙太幣被轉移。

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互聯網金融研究中心秘書長伍旭川表示,該事件反映出區塊鏈技術整體還處於產品測試階段,區塊鏈技術應用平臺的風險需要高度關注,智慧合約需要在去中心化與中心化間找到平衡點,數位貨幣的發展需要突破區塊鏈的技術障礙。

國金證券認為,區塊鏈的上層應用更容易受到攻擊。相比起底層協定,上層智慧合約與應用較為複雜,程式安全性也是魚龍混雜,所以更容易受到攻擊。

同時,區塊鏈系統內各節點之間並非完全匿名,而是通過類似電子郵寄地址等標識進行資料傳輸。雖然這種位址標識並沒有與真實世界的人物身份相關聯,但由於區塊鏈資料完全公開透明,如果未來反匿名身份甄別技術得以發展,通過密碼破解看到某個使用者的資訊,部分重點目標的定位和識別也有可能,對資料安全和個人隱私造成威脅。

除了安全性漏洞問題,區塊鏈去中心化還存在監管方面的問題。分析人士指出,區塊鏈用去中心化的方式維護資料庫,看似可以顛覆傳統金融業、提高效率。但去中心化就意味著主體不明確,如何監管是一個問題。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所鄭金宇指出,區塊鏈技術下的監管者將面臨“天量”的資料,理論上全網資料都將向監管者敞開,因此監管者可能面臨缺乏精准入口來搜尋和使用這些資料的問題。同時,監管者還要對資訊的透明度進行規範,哪些資訊屬於私人資訊、哪些屬於公開信息,哪些資訊屬於僅對監管者開放的資訊。

一位元銀行業從業者告訴記者,區塊鏈技術的發展仍受到現行制度的制約。一方面,區塊鏈對現行體制帶來衝擊,因為其去中心化、自治的特性淡化了監管等概念。比如,以比特幣為代表的數字貨幣挑戰了政策調控權。此外,區塊鏈運用目前缺乏必要的制度規範和法律保護,增大了市場風險。
相關新聞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