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 金融

央行擬促進電子商業匯票發展 整肅票據市場

中国证券网
2016-04-06 10:01

已收藏

在紙票風險事件頻發和銀行考核制度變化的背景下,央行正在考慮實施更為有效的行政手段來促進電子商業匯票業務發展。

據21世紀經濟報導4月6日報導,3月末,市場上傳出一份疑似央行支付結算司關於電票發展方向的徵求意見稿,其中要求各銀行業金融機構,財務公司“有序開展票據業務,有效提高電票業務占比”。上述檔還列出了央行對電票的具體比例要求。

對此,多家銀行票據中心負責人均表示未收到上述檔。央行支付結算司一位人士表示,此徵求意見稿並非正式下發檔,只是內部討論稿而已,並未最終確定。但據瞭解,距離該檔的推出應該“也不會太久”,只是目前仍在討論,內容尚有不確定性。

上述討論稿列出了央行對電票的具體比例要求:2017年1月1日起,單張出票金額在300萬元以上的商業匯票全部通過電票辦理;2018年1月1日起,單張金額在100萬以上的商業匯票全部通過電票辦理;2018年年底,各金融機構辦理的電票承兌業務在本機構辦理的全部商業匯票承兌業務中金額占比達80%以上。

針對上述討論稿內容,央行人士表示,“還在討論之中”。分歧在於,使用行政手段是否適合,消滅紙票是否恰當等。“推進力度強,固然效果好,但是有可能不恰當,會產生些副作用,要和取得效果去權衡,來看值不值得。”該人士稱。

前述央行支付結算司人士表示,央行對於推行電票思路很明確,曾就推行此討論過多次,但究竟採取哪種方案,尚在權衡之中。尤其是“涉及到很多利益相關方,條件和政策等方面,仍需要不同管理部門去協調”。

“央行一直在試圖推動電票占比,不是現在才擴大,從推行電票到建設電票系統(提高電票占比)始終是我們大方向。”上述央行人士表示。

紙票今年以來風險問題頻發,電票可以有效解決效率和票據風險問題。央行2009年建設電票系統,就是出於上述考慮,但這些年推動效果並不理想,因此央行在考慮用更為有效的措施和手段來促進電子商業匯票業務。

3月初,央行支付結算司曾下發“促進電子商業匯票業務發展”調研函,主要針對推廣電票業務和電票系統(ECDS)。調研的內容包括,是否要強制要求一定金額以上商業匯票必須使用電票辦理,金額起點應該如何設置等問題。

電票誕生於2009年11月份,但一直發展緩慢。2010年,央行還曾就推動電票業務發展等政策問題向相關機構徵求意見,央行在各地分行也曾要求所轄區域銀行機構提高電子票據交易量占比的業務佈置。但自去年開始,電票才出現加快發展跡象。

央行資料顯示,2013年,電票規模在整個商業匯票出票量中占比為8.3%,2014年達到16.2%,2015年上半年達到28.4%。

電票此前推行緩慢的主要原因是,不易像紙票那樣找到“消規模”(消減信貸規模)等等規避監管約束的套利空間,和“打同業戶”的銀行內控漏洞。“一開始所有銀行初衷都是考核需要。然而市場和銀行考核要求在發生變化。市場自身在往電票的方向發展,央行一旦發文,將起到催化劑作用。”中信建投固定收益部高級副總裁許軼超表示。

票據專家趙慈拉表示,當下監管部門的首要問題是做好基礎市場建設功能。基礎市場建設,應該包括建設一體化的電票市場;引入多元化的參與主體,強化電票信用環境;創建高信用度企業電子商票的ABS市場;持票企業在全國一體化上申請貼現,可由系統撮合成交,實現最低貼現利率的融資等。

年初發生的農行、中信票據風險案件和銀監會203號檔所列票據市場亂象都與紙票操作有很大關係,此次規範票據市場運作、有效控制票據業務操作風險成央行此次大力推動電票的重要動因。

“電票的操作風險比較低;從監管的角度來講,也為整個票據流轉的過程提供監管便利。”招行票據中心副總經理李明昌認為。

趙慈拉表示,每張票據都具個性化特點,因此央行不允許採取票據賣斷式回購的交易方式,電票交易由於系統程式設置杜絕了此類交易,而紙票交易無法實行有效監管,有機會形成紙票回購套回購的現象。同時,過度的市場套利引發道德風險,大量的民間票據經紀公司利用同業帳戶進行銀行間回購套回購的套利交易。“現在監管成本很高,紙票的回購套回購現象很難杜絕,而通過電票系統進行設置後的合法開放,一切交易都在監管下進行。”

趙慈拉還稱,由於許多銀行缺乏依據出票人信用度進行個性化的風險定價能力,導致整個銀行業在承兌業務上被資信度差的出票人風險套利,而風險套利正在形成承兌銀行的系統性風險。

趙慈拉根據央行公佈的資料估算,2014年年末,全國銀行承兌墊款率(分子是當年銀行承兌匯票墊款額1058億,分母為銀行機構當年末承兌餘額9.9萬億,假設按照保證金占比50%計算)高達2.1%,而當年銀行業貸款不良率僅1.25%。他認為,電票普及後,由於出票人不良信用會被系統記錄,信用環境可以更好,銀行被風險套利的行為亦會大大降低。

許軼超也認為,未來,票據通過電票系統和票據交易所交易行為,會被央行清楚觀察到,這也意味著票據仲介與銀行合作,迴圈操作的套利空間將進一步壓縮,類似於隱匿利潤現象將逐步減少。

2015年12月31日,銀監會下發《中國銀監會辦公廳關於票據業務風險提示的通知》(銀監辦發[2015]203號)(以下簡稱“203號文”),對銀行業金融機構2015年上半年票據業務現場檢查後作出風險提示,列舉包括通過票據轉貼現業務轉移規模,削減資本佔用,利用承兌貼現業務虛增存貸款規模;利用貼現資金還舊借新,調節信貸品質指標;發放貸款償還墊款,掩蓋不良等七大違規問題。

通知強調,各金融機構不得辦理無真實貿易背景的票據業務,已辦理承兌、貼現的各種憑證原件要注明銀行資訊等,防止虛假交易及發票重複使用。

緊接著,農行和中信銀行票據案的引爆,為早已亂象叢生的票據市場帶來一場徹底的清理整頓。

年初開始,一些大行對辦理票據貼現業務交易對手進行限制。春節過後,工商銀行、農業銀行等多家銀行赴各地分支行及票據營業部進行違規風險現場檢查。

票據市場最大的做市商——民生銀行總行節後亦連發兩文,要求進一步加強票據業務交易對手風險管理,強調“在票據系統中合理佔用授信額度並對交易對手實施交易限額管控”。以前民生銀行各級分行可以參與的票據業務部分職能許可權近期亦被收歸總行,同時明確“嚴禁與仲介合作”。

受203號文和票據風險事件影響,商業銀行開展票據業務更為謹慎,而仲介機構也面臨業務轉型,“大部分仲介轉向直接到銀行辦理直貼,有些沒有自有資金買票去辦理直貼的或在考慮其他出路了”,這使得當前整個票據市場交易活躍度出現明顯下降,電票交易有成主流之勢,李明昌表示。

李明昌表示,可以看出這次央行推廣電票的力度和決心相當大,尤其是在票面金額要求和推廣速度等方面大大超出了市場預期,預示電票時代即將到來。“到2018年,電票達到80%的占比,進度還是有點快,到80%之後就已經峰值了。中小企業、小微企業、中小金融機構還是需要一個適應過程。”他說,按照當前市場正常發展速度,達到這一比例大概需要三到五年時間。“如果央行強制推行,會一定程度上影響市場的業務量,但也不太大。”

李明昌認為,從近兩年電票發展速度來看央行確定的目標可能有點高,但從技術條件、市場基礎和政策力度等方面來分析是可以實現的,尤其是寬鬆的信貸規模和MPA考核政策,為電票發展預留了很大空間。

近年,票據違規業務幾乎無一例外是圍繞消規模和偽造貿易背景兩項而展開,也成為監管整頓重點。而去年以來,信貸規模逐漸寬鬆,貸款投放不足情況下,銀行消規模需求有所減少。“尤其是央行MPA政策實施後,票據業務在表外買入返售、 非標資產等科目騰挪空間的必要性減少。客觀上為票據資產回表創造條件,也為電票發展帶來機遇。”李明昌表示。

央行從2016年起將現有的差別準備金動態調整和合意貸款管理機制轉變為“宏觀審慎評估體系”(Macro Prudential Assessment, 以下簡稱MPA)央行MPA管理體系中明確指出“從以往的關注狹義貸款轉向廣義信貸,將債券投資、股權及其他投資、買入返售資產等納入其中,有利於引導金融機構減少各類騰挪資產、規避信貸調控的做法”。

將貸款、票據,債券投資、買返等風險資產全部放到一起統籌考慮。“以前規模超了,票據可以向買返非標準轉移,現在寬鬆以後就不需要轉移了,票據的作用從以前銀行信貸規模的調節器轉向了資產配置需求。 ”這意味著,信貸規模的騰挪將成為過去式,銀行將對所有資產品種進行統一管理,表外業務也將逐漸回表進行統一管理。“目前還有,估計到年底,這種功能就會不斷消失。”李明昌表示。這導致銀行出表需求在下降。“未來表內貸款和表外的非標,標準資產債權投資打通後,不同項目下呈現此消彼長的態勢,銀行出表動力將削弱。”

據2014年上市銀行年報顯示,票據貼現餘額占到生息資產的1.9%。據許軼超保守估計,票據的收益卻可以占到所有銀行收益的10%以上。這說明票據的交易量,有部分放到其他科目,沒有體現在票據貼現餘額裡。票據資產在銀行的生息資產中,分散在貸款和墊款,投資證券和買入返售金融資產中。

李明昌認為,推行電票亦可視為央行正在籌建的票據交易所做準備。央行副行長潘功勝在兩會期間透露央行正在論證籌建全國統一的票據交易平臺,這使得提高電票比例的需求十分迫切。

該人士認為,目前建設票據交易所並不存在技術障礙,關鍵是紙票是否要進入該平臺交易。將納入平臺,就意味著需要把紙票電子化之後才能做交易。這個過程較為繁瑣,需將通過央行認定的票據登記託管機構實現銀行體系內的紙票資訊電子化。

“如果電票占到全部票據比例60%-80%的話,紙票只占20%,而且都是300萬以下小面額的,紙票電子化的必要性就會大大降低,那些在企業流轉和金融機構持有到期的票據就可以仍為紙票。在業務實際中,金融機構之間需要頻繁交易的票據最多也只會占到票據總量的60%左右。”李明昌告訴記者。

目前紙票的占比高達70%左右。該人士認為,如果是按照市場正常發展,達到電票占比80%的程度至少需要三到五年時間。但如果央行強推,在2018年達到更多的電票佔有量,紙票在這個平臺交易上就可以放棄。

李明昌表示,電票和紙票共存將可能會延續相當長的時間,尤其是對於一些中小金融機構和中小微企業來說,因技術條件、地域限制、交易特點、行為習慣等原因小面額紙票或長期存在,料央行短期內也不會強制取消紙票。

“對於監管來講,政策調整使票據交易規範化,從企業需求方面來講,票據也在減少,但並不是監管造成的,企業實在的需求下降,這是實體經濟反映出來的。”李明昌告訴記者。

該人士認為,票據市場規範過後,出現一段調整期,票據規模上會出現一定程度萎縮,但明、後年市場再次放量可能性很大,“因為還有些政策紅利釋放,包括融資性票據的逐步放開,承兌和貼現會計科目調整。”他預計,未來3-5年內將迎來票據市場發展的黃金期。

下一步,電票占比大幅增加,將在電票交易系統和票據交易所這兩個媒介和交易平臺上進行,使得票據的經營管理模式發生變化,將對商業銀行現行票據經營管理體制帶來深遠影響。

李明昌認為,隨著票據交易將更加“便捷化、網路化”,這意味著不需要很多分支機搆參與市場交易,商業銀行管理模式將向票據機構事業部方向發展,尤其是轉貼現業務或集中總行操作和經營。“以法人為單位,總行一個經營團隊和經營機構來直接經營。目前一個股份制銀行有四五十家一級分行和很多二級分行,未來不需要這麼多機構參與市場進行交易了,只做企業和銀行之間的貼現業務。經營操作人員不需要這麼多了。”他認為,這既符合監管關於集約化專業化管理的要求,也是商業銀行規模調控和流動性管理的需要,同時也可以降低票據交易成本、提高資金效率。
相關新聞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