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 金融

保監部門為險資股權投資提供政策土壤

中国证券网
2015-12-30 13:38

已收藏

接近年底,保險資金連續“暴力”舉牌上市公司,其中尤以“寶萬事件”為標誌,宣佈保險業進入股權投資大時代。而近年來,保險監管部門持續簡政放權,為這一時代的來臨提供了政策土壤。

據上海證券報12月30日報導,多位元來自中小保險公司投資部負責人直言不諱,拿到保險牌照後,最富有想像的空間其實就是投資。和銀行、信託、基金等金融機構相比,保險資金運用的空間最大、可投的品種和比例範圍最寬、對單一品種的投資限制也較少。

最近三年多來,保監部門持續簡政放權,將前端的投資決策權完全讓渡給市場,投資範圍不斷拓寬。放眼望去,目前除了黃金交易和大宗商品,保險資金幾乎什麼都可以買。

不僅僅是“什麼都可以買”,過去對保險資金投資單一品種的具體比例限制也在次第放開。這主要體現在:整合投資比例監管政策,重新整合定義大類資產,取消了一些不適應市場發展要求的比例限制,按照投資品種風險屬性不同,納入到大類資產配置比例中,而不再單獨設置具體比例。這無疑增加了保險公司的投資靈活性。

投資自由度和靈活性同時打開,為保險資金的投資躁動提供了土壤。加上低利率環境下,“資產荒、資金慌”配置壓力陡增,保險資金以往偏愛的固定收益類資產收益率持續下行,保險資金無奈之下只有提高股權資產配置,以保持投資收益率。

客觀上的政策藩籬破除,主觀上的資本因勢利導,合力助推之下,便出現了當下時點保險資金在一、二級資本市場的輾轉騰挪。統計資料顯示,自今年7月市場調整以來,短短5個月內,相繼有安邦、前海、國華、富德生命、華夏、君康、陽光、百年等近10家險企參與舉牌近30家上市公司。

至於為何呈現出中小險企高調舉牌、“杠杆+錯配”一起上,而大型險企持股分散、偏好定增的分化態勢?這與不同規模、不同屬性保險公司之間股權架構、激勵導向、考核機制等各異存在一定聯繫。

多位保險投資圈人士自曝內幕:對於傳統大型保險公司來說,之所以不選擇走這種較激進的新路,不是因為他們更加成熟老到,而是因為在現有的市場地位與經營效益下,他們沒有必要去冒這個險。“大型國企的激勵導向通常是,要穩健的絕對收益,絕不會因為要相對收益而選擇賭一把。”

而對於一無品牌、二無機構、三無資源的中小險企而言,逆勢突圍可能是他們唯一的出路。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