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 能源

渴求進口原油配額和資質 地煉企業以產能股權換油權

地炼企业,进口石油
2015-11-10 10:39

已收藏

2015年6月以來,石油壟斷體制終於堅冰初破--包括亞通石化、東明石化、利津石化和寶塔石化等7家地煉獲批進口原油使用權資質。同時,滙豐石化、萬達天弘化學、壽光魯清石化、京博石化等四家也已申請、進入公示環節。截至目前,全國地煉已累計斬獲4918.88萬噸進口原油使用配額。 然而,獲得了進口原油配額和資質的地煉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兼併其他落後產能需要巨額資金,淘汰自身也須得地煉企業忍痛割肉。在現有已獲得油權的地煉中,保留的產能與淘汰的產能約為6:4。這意味地煉要獲得油權就要砍掉4成的落後產能。

金銀島能源分析師石琳琳指出,多年來地煉產能一直在增長,淘汰落後產能未見成效。國家要求2013年淘汰200萬噸以下煉油產能,但由於受到地方政府的保護,這一政策始終沒能在地煉身上執行到位。如今,全國煉化產能嚴重過剩,政府選擇以地煉渴求的油權換取其所希望的結果。

同時,地煉還要納入政府監管體系,再也不能向過去一樣野蠻生長。根據規定,"新增用油企業必須簽訂承諾書,承諾嚴格執行國家煉油產業政策,未經國務院投資主管部門核准一律不得再新建、改擴建煉油裝置"。

東明石化銷售公司總經理劉忠華認為,眼下成品油市場形勢低迷,地煉開工率常年在30%-40%,關停部分落後產能對經營業績影響不大。企業一直在使用中石油的進口原油,淘汰產能、爭取油權是希望獲得更大的自主權,使企業發展得到國家的認可。 但並非所有企業都願意接受這種換取油權的代價。一位業內不願具名的人士心存疑慮地說道:"儘管短期看市場低迷,地煉少有擴建意願,但長期來說企業獲得了進口原油的配額和資質,會否被政府更為嚴格的監管和約束。

而且,地煉從海外自主進口原油存在難以掌控的市場風險。利津石化銷售部部長袁崇敬指出,進口原油品質參差不齊,是否適合企業煉化裝置也是一大考驗。

金銀島能源分析師石琳琳表示,部分地煉企業即使獲得了油權,也不一定會使用,這要看進口原油的性價比。一方面,從國外進口原油,加上運費、代理費,成本很可能會超過中海油的海洋油價;另一方面,時間週期通常也要半月以上,需要承受國際油價隨時波動的風險。
相關新聞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