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 消費品

楊華珍:登上國際時尚舞臺的藏羌織繡大師

新華社,成都
2020-07-23 11:25

已收藏

新華社成都7月23日電(記者楊迪、李倩薇)仲夏時節,在一場陣雨後的短暫清涼中,藏族編織、挑花刺繡工藝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楊華珍開始授課。

授課的對象是5名來自成都非物質文化遺產學院的學生。這個小團隊正在開展一項創業計畫,為依靠刺繡為生的藏族羌族繡娘們設計一些能夠提高單位時間產出、快速打開市場銷路的產品。楊華珍為他們講授的正是如何傳承與創新藏羌織繡。

藏羌織繡是藏族編織、挑花刺繡工藝和羌繡的合稱,是楊華珍在十多年前開創的一種風格。她的作品不僅有大自然的美物美景,還取材于藏羌人民生產生活場景,題材十分廣泛。

今年63歲的楊華珍,出生于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縣一個藏族村寨,在8個孩子中排名第五,是唯一的女兒。她從小就幫著媽媽做針線活,7歲就能自己縫布娃娃,12歲會做鞋,平時還幫3個弟弟做衣服。到十六七歲的時候,楊華珍在家鄉已小有名氣,寨子裡要嫁人的新娘子會專門來找她做衣服。

但在51歲以前,楊華珍一直把刺繡作為自己的愛好,從未想過要靠此做一番事業。高中畢業後的她,當過知青,做過民辦教師,還自學攝影並先後在小金縣和州府瑪律康縣(現瑪律康市)開辦攝影館。1994年,阿壩日報社招聘攝影記者,楊華珍應試成功。

2008年汶川大地震也讓楊華珍的命運發生了轉折。5月12日當天,楊華珍接到報導任務從瑪律康趕赴成都,地震發生時她乘坐的大巴車正好在映秀。倖免於難的她,見證了太多的不幸與堅強。

"這個過程中,我也在不停思考,作為災區的一員,我能夠做什麼?"楊華珍認為,受災群眾需要生產自救、增加收入,以重建家園。而發展刺繡手工正是一個解決生計問題的好途徑。

震後第三個月,楊華珍向報社辦理了離休,帶著18位"老姐姐"搞起了協會,到省會成都"闖蕩江湖"銷售刺繡產品。18位"老姐姐"一半是藏族一半是羌族,最小的60多歲,最大的已年過七旬,許多人還是第一次走出大山,來到大城市。

創業不易。幾個月下來,啟動的三萬元資金已花得差不多,但產品銷售還沒有什麼眉目。正當楊華珍快要放棄時,成都一個文旅專案的負責人向他們遞來了合作"橄欖枝",邀請他們入駐該項目,免費為他們裝修好170平方米的商鋪,並免收首年租金。憑藉濃郁的民族特色,楊華珍經營的"藏羌繡苑"一時聲名鵲起。

"很快,我們的銷售額就突破100萬元(人民幣,下同)。還記得那天我們一起在店裡喝酒慶祝,喝高興了就跳起鍋莊。"楊華珍說。

生意越做越大,輻射帶動能力也越來越強。通過"傳承人+協會+公司+農村合作社"的模式,楊華珍培訓大批災區婦女在基地或家裡繡制,完成後的作品通過公司對外銷售,熟練的繡娘一個月收入近2000元。

2014年,日本彩妝品牌植村秀通過上海一家公益組織找到楊華珍,希望她為植村秀即將上市的兩款潔顏油產品"穿一件有民族特色的衣服"。

楊華珍此前從未做過產品外觀設計,內心忐忑。她詳細詢問了兩款產品的成分,瞭解到一款產品以綠茶為主要成分,另一款則融合了8種植物成分。她決定以此為創作素材進行設計。

"兩款設計一款以綠茶花為主體,象徵生生不息;另一款以金剛杵為主體串起8種植物,在藏傳佛教中金剛杵象徵永恆與堅固不催。"楊華珍為這個國際大品牌交上了滿意的設計作品。

高額的回報大大超出了楊華珍的預料,也讓她意識到,非遺IP化後不僅可以創造更高的市場價值,也能讓非遺作品接觸到更廣泛的群體。

2015年起,楊華珍每年都前往香港參加香港國際授權展參展,連續六年都有"斬獲"。星巴克、梵古博物館、法國郵政以及一些中國時尚品牌先後採用了楊華珍的作品。

在今年1月的香港國際授權展上,某國際頂級奢侈品牌簽下了楊華珍根據敦煌飛天壁畫創作的《蓮花化生圖》的授權,預計在今年下半年會推出帶有楊華珍作品圖案的絲巾產品。

"說到底,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楊華珍說,在創作中她總是會從傳統民族元素中汲取營養,再大膽發揮想像力、大膽用色,不斷推出新的紋樣。這也是她的作品受到國際大牌青睞的原因。

現在,楊華珍已經培養了58名徒弟,每年還要花近半年時間培訓300餘人次,2008年至今已累計培訓近4000人次。

今年9月,楊華珍會再次帶上徒弟,去四川省內藏族、羌族和彝族聚居的村落走訪民間老藝人,希望能將散落民間的技藝和創意收集、保護起來。這是最近幾年她一直在做的事情。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