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這些先輩的艱苦努力、篳路藍縷,就沒有香港的今天。那些銘刻在街道上、有時代印記的名字,深深地嵌入歷史記憶的深處,時至今日依然散發著溫煦之光。
在艱辛中崛起 取得街道"冠名權"
行走在香港街頭,幾乎觸目皆是諸如砵甸乍、爹核士、鴨巴甸等具有濃厚殖民色彩的街道名,以中國人名字命名的街道,在香港長長短短4000多條街道中數量並不多,若不細心尋找很容易錯過。
銅鑼灣,是香港最繁華的商業區之一,白底黑字的"啟超道"路牌矗立在客流密集的希慎廣場對面。
啟超,就是梁啟超,一個中國人耳熟能詳的名字。中國近代史上,梁啟超參與"公車上書"、戊戌變法,呼籲救亡圖存。"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智則國智",寫於1900年、激情洋溢的《少年中國說》就是出自他的手筆。
香港開埠初期,街道大多以英國的人名或地名而命名,如砵甸乍街、堅尼地道、軒尼詩道等都是以港督的名字命名。19世紀後期,香港作為中國南部主要轉口港的地位確立。
香港歷史博物館名譽顧問鄭寶鴻對記者說,這一時期,華商在香港經濟中取得了舉足輕重的地位,如李升家族、利希慎家族等,隨之出現了一批以中國人名字命名的街道。
這些街道中,如壽臣山道以英國殖民統治時期首位華人議政局(後改稱香港行政會議)議員周壽臣命名。20世紀初期,又有肇堅裡以著名企業家、慈善家鄧肇堅命名,春秧街以"糖王"郭春秧命名等。在銅鑼灣,與啟超道緊鄰的白沙道取自原籍廣東新會的大儒陳獻章(世稱"白沙先生")。
曾經富甲一方 "李升兄弟"今仍在
在銅鑼灣坐叮叮車,約半小時即可到達上環的李升街。或許你已猜到,此街以香港富商李升而得名。還有一條以其弟李節命名的李節街則在灣仔。
李升是19世紀重要的華人代表人物之一。1854年,李升一家為避戰亂從廣東新會來到香港,起初從事金錢兌換生意,後創辦貿易公司,逐漸發展成為當時華商首富。
李升在香港擁有李升街、高升街、松秀東街及松秀西街的產權。其中高升街以售賣中藥材聞名,又稱"藥材街",是一條弧形街道。今日的高升街,彌漫著濃濃的陳皮與紫蘇等中藥材的味道,售賣中藥材和參茸海味的店鋪比比皆是。
記者按圖索驥來到上環的李升街,走進李升街遊樂場。遊樂場裡有些健身器材,有人在長椅上閑坐。一棵高大的杜英樹正當花季,滿樹白花,落英繽紛。
在灣仔,李節街是條南北走向的街道,北接莊士敦道,南接皇后大道東。這條街並不太為人注意,以李升的弟弟李節命名的李節街路牌完好。
李節街曾有一排類似澳門大三巴牌坊的漂亮舊樓,令人記憶深刻。1994年因地產開發公司建樓,舊樓被拆除,現在能看到的只有一面仿造的外牆和一個南洋風格的小花園,算是依稀保留了一點老街的風味。
熱心公益 慷慨解囊報家國
英國殖民統治時期,有人熱心公益,積極為同胞爭取利益,延續中華文化。也有人心懷家國,支持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壽臣山道位於深水灣畔、風景優美。作為香港歷史上的名人,周壽臣1861年出生于香港黃竹坑,1874年被清廷選中前往美國學習。
回到香港後,周壽臣積極推動香港大學創立中文系,改變了當時輕視中文及傳統文化的風氣。他熱心公益,多有建樹。1937年他退任議政局議員後,當局把他住宅所在的山命名為壽臣山,把他的住宅松壽居門前的道路命名為壽山村道,環山的道路命名為壽臣山道。
19世紀末,孫中山先生發動反清武裝起義,香港一批愛國富商成為孫中山革命事業的追隨者。他們加入興中會和同盟會,慷慨解囊,為革命提供了巨額支援,有的甚至為此傾家蕩產。
李紀堂是富商李升的兒子,1895年結識孫中山,1900年加入興中會。"清季革命黨員捐助歷次起義軍餉最巨者,以李紀堂為第一。"馮自由在《革命逸史》中寫道。從他們的身上,可以看到愛國商人的情操和氣節。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