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社瀋陽5月14日電題:端牢中國飯碗--中國"北大倉"開啟春播
新華社記者
進入五月,素有中國"北大倉"之稱的東北,開啟了一年一度的春播。在這片生產中國逾五分之一糧食的黑土地上,正在全力克服疫情影響,悉心孕育著豐收的希望。
在遼寧產糧大縣鐵嶺市昌圖縣的農田間,盛泰農機合作社的免耕播種機轟鳴著播種玉米。上周剛下了一場透雨,土壤墒情適宜播種。
這家合作社今年流轉了4500畝土地,採用免耕播種模式,秸稈覆蓋地表也不用清理。理事長盛鐵雍抓起一把土說:"農民種地越來越方便,也能講究品質了,免耕播種既解決了秸稈處理問題,又能增加土壤有機質,改善地力。"
在吉林省松原市乾安縣丙字村,村民李金玉也採取了免耕播種模式。春天不翻地、不起壟,直接免耕播種。
李金玉幾年前帶頭把玉米秸稈還田,開始嘗試保護性耕作,一公頃玉米比過去增產3000多斤。眼看著地力改善,畝產提高,村民們紛紛效仿。如今,全村629公頃土地全部採取保護性耕作,每年帶動全村增收近200萬元。
在今年春播期,這種保護性耕作模式,越來越多在東北黑土地上推廣開來。按照規劃,預計到2025年保護性耕作實施面積達到1.4億畝,占東北地區適宜區域耕地總面積的70%左右。
端牢中國飯碗,要保護好黑土地。資料顯示,2019年東北三省糧食產量達到2762億斤,超過全國總產量的五分之一,為中國糧食生產實現"十六連豐",連續五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發揮了重要的"壓艙石"作用。
今年,中國將糧食生產目標下達各省,並將穩定糧食種植面積作為約束性指標。記者從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農業部門瞭解到,這三個省今年糧食播種面積,預計分別為5230萬畝、8500萬畝和2.15億畝,總計穩定在3.52億畝以上,將繼續發揮糧食生產主力軍作用。
大米是中國居民的主糧之一,東北大米名滿天下。5月10日,在遼寧省盤山縣胡家鎮劉家村,一座座大棚裡,滴灌設備開動,一株株秧苗已破土而出。稻農段彪正帶領其他農民插秧。
段彪今年流轉土地種530畝稻子,面積比去年擴大了一倍多。"雖然今年出現疫情,但春耕生產一天沒耽誤,下籽早,出苗壯,農民都盼著秋天有個好收成。"段彪說。
在盤錦,當地普遍種植蟹田大米,提升了大米的附加值。每畝稻田的土地流轉費普遍在1000元左右,再加上稻種、農藥、化肥等,種植成本不低,但由於養蟹收益可觀,加上種稻收入,每畝可淨賺500元左右。
東北種稻機械化水準也在逐年提高,以遼寧省為例,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已達到90%以上。盤錦市胡家鎮水稻種植大戶鄭永林說:"我們這裡人工插秧的越來越少,基本都是機械化,省時省力。"
多種糧、種好糧是東北糧農的共識。吉林省舒蘭市返鄉務農的大學生蔡雪今年新流轉承包了1500畝稻田,打算進一步擴大高品質水稻種植面積。
"這幾年,中國消費者對大米的口感、農藥殘留等要求越來越高,我們就要滿足市場的需求,立足長遠,練好內功,向高品質邁進。"蔡雪說。
從粗放型種地到保護性耕作,從手扶犁杖到全程機械化,從分散經營的小農戶到"抱團取暖"的新型經營主體,在中國東北黑土地上,突如其來的疫情並沒有打亂農業生產方式變革的腳步。
從年初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保障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到此前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保糧食能源安全……近一段時間以來,中國政府釋放強烈重農抓糧信號。
"東北熟,天下足",東北糧食生產對於中國糧食安全意義重大。記者走訪過程中,許多農民說,疫情之年要更好地抓好糧食生產,為自己也是為國家。(記者:徐揚、鄒明仲、王建、薛欽峰)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