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 消費品

中國海歸求職遭遇心理落差和"就業時差"

杭州
2019-11-21 09:54

已收藏


新華社杭州11月21日電(記者方列、郭瀟宇)基於文化情感因素及對經濟形勢的判斷,越來越多的海外留學生選擇回國就業。教育部發佈的資料顯示,2018年中國出國留學人員總數為66.21萬人,各類留學回國人員總數為51.94萬人。

然而,海外留學生這一"鍍過金"的群體,如今在國內就業市場中風光不再。

根據啟德教育、前程無憂、應屆生求職網聯合調查的資料,31.7%的海歸求職者認為找工作有難度。對於海歸而言,失落感更源于待遇水準的降低。線上職業教育機構UniCareer的報告顯示,近三成受訪海歸的初始年薪低於10萬,僅四成受訪者的年薪高於15萬。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留學生及其家庭承擔的高額學費和海外生活支出。在英國一家大學讀研究生的小胡坦言,即使省吃儉用,一年預計要花費40至50萬元人民幣,這對於家境普通的他而言是一筆不小的開銷。

"我希望回國後能找一份收入高的工作,儘快把這一年花掉的錢賺回來。"小胡說。

渴望迅速"回本"的訴求和對國內就業市場認知的缺乏,致使部分海歸求職者出現了較大的心理落差。資料顯示,近30%的留學生認為第一份工作完全未達到預期,27%的受訪企業認為海歸自我評價過高。

另外,與國內高校不同步的畢業時間、海外高校的招聘資訊差異、身在外國而無法及時跟進的招聘流程,都讓留學者體會到了"就業時差"。

浙江麗水的小林姑娘今年從英國曼徹斯特一所大學畢業回國,由於她的畢業流程與國內的企業招聘時間不匹配,形成了"就業時差",不僅錯失了理想的工作機會,也不可避免地延長了求職時間。

業內人士認為,海歸回國求職要適度調整個人預期,同時也應該加強對國內的關注。中國的發展變化為海歸提供了更多的機會,而學子們在海外求學期間培養的國際視野、多元化的思維和外語交流能力是中國擴大開放和追求高品質發展所需要的。若能結合國內實際充分展示自身優勢,海歸會在就業市場上擁有更強的競爭力。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