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社北京11月4日電(記者張漫子、陽娜)2018年中國科幻閱讀市場產值近18億元,科幻電影市場產值209億元,科幻遊戲產值195億元……近日在京舉行的2019中國科幻大會捷報頻傳。
這些數字是否意味著中國科幻已步入"黃金時代"?新華社記者就此採訪了部分國內外科幻作家、科技工作者與科普工作者,與他們探討了科學、科幻的此時與未來。
《2019年度中國科幻產業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流浪地球》等國產科幻片的出現,不僅豐富了全球觀眾對"中國式科幻"的認知,還取得了優異的票房;科幻網劇的陸續生產和上線;《三體》《流浪地球》等衍生品品類豐富;基礎理論研究持續投入,從業人數穩步增長……
科幻作家劉慈欣說,儘管從規模看來,中國的科幻現在還處於起步階段;但從大的環境來講,中國的科幻正處在一個黃金時代的氛圍中。
"中國社會進入了一個快速現代化進程,這種環境能夠更好地催生科幻。更多人開始關注未來,關心空間和時間上距離我們更遙遠的區域,比如太空和宇宙。"劉慈欣說。
這個變化在中國科幻大會會場可見一斑。今年的科幻大會人氣格外旺盛,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安德列·海姆和一些國際知名科幻作家的到來讓有志於科幻小說創作的年輕創作者和科幻迷倍感振奮。
參加中國科幻大會現場活動的一些學生表示,"讀科幻改變了我們觀察生活和理解生命的方式","幫助我在更遼闊的視野裡思考人類的價值和意義"。
科幻迷原野說:"很高興看到科幻小說的影響力溢出原來的`小圈層`,向更大範圍傳播。"
對於美國科幻小說家凱文·安德森來說,他首次對中國科幻刮目相看,是在2008北京奧運會的開幕式上。"那是一個宏大、精彩的場面,我為中國人善於用科學技術講述中華文化而驚歎。"
中國科幻的繁榮背後,是中國科技事業的飛躍發展,和中國科普環境的逐步向好。就科幻電影而言,人工智慧技術在電影創意、編劇、後期製作等環節的發展與應用,為科幻電影的呈現提供了更為廣泛的可能性。
"例如傳統的工藝手段裡,老照片的修復需要很有經驗的老師傅一人一周時間才能恢復,如果用演算法5秒鐘即可以處理完畢。"視覺化工作室"第三層樓"的創始人克裡斯·愛德華茲認為,技術進步可以讓更多的電影工作者從簡單重複的勞動中解脫出來,從事更有價值的創意內容。
科學的普及也助力營造了良好的科幻環境。"新一代的普通青年人中,產生了龐大的讀者群,這為科幻小說、科幻電影的繁榮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劉慈欣說。
隨著讀者和觀眾的積累、科幻圈的擴大,科幻作品與人們的現實境況之間的交集正在擴大。
在《科幻世界》副主編、世界華人科幻協會副秘書長楊楓看來,在中國近年的科幻作品中,充滿了"探索世界、探索宇宙、向外看"的意識。我們需要更加關注科幻天生具有的教化功能,這正是科幻作品不同於娛樂產品的地方。
安德列·海姆說:"從世界範圍來看,科幻對青少年的意義都太重要了。小時候,他們看過的科幻小說、漫畫、影片,都會啟發他們自發地理解現實世界、去想像未來世界。"
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閻晶明表示,如今的中國科幻文學同樣是基於想像,但是這種想像已經不是夸父追日、嫦娥奔月式的想像,更不是孫悟空式的"翻跟頭"。
"希望中國的科幻文學能夠基於作家的科學思維和科學知識,結合文學的敘述,努力探索宇宙的未來和人性的秘密,激發人們科學探索的熱情。"閻晶明說。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