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 消費品

趙治海:傾情穀子研究40年 為世界糧飼安全做貢獻

石家庄
2019-10-16 09:40

已收藏

新華社石家莊10月16日電(記者曹國廠、杜一方、馮維健)眼下正是中國北方小米(也叫穀子)收穫的季節,被譽為中國"雜交穀子之父"的趙治海,最近忙著在各地試驗和推廣雜交穀子新品種。

這位61歲的農業科學家身著藍灰色套裝,皮膚黝黑。他說:"我有一個夢想,讓全國穀子種植面積重新回到1.5億畝,如果能成功,就可以為國家增產糧食200億公斤,這對中國乃至世界糧食安全意義重大。"

穀子曾是中華民族的傳統主糧。新中國成立初期,種植面積約1.5億畝。趙治海說,後因穀子產量低,加上騾馬等牲畜被機械取代,穀草作為飼草需求下降,種植面積逐漸減少。目前國內穀子種植面積約2000萬畝。

在河北農業大學上學期間,趙治海曾做過穀子光溫敏反應實驗,在實驗室一待就是兩個多月。"別的同學週末出去玩,我在屋裡屋外忙著搬種有穀子的盆子。"

趙治海說,正是那次實驗,讓他對穀子研究產生了興趣。1982年大學畢業後,他來到張家口農業科學院穀子研究所工作,從此和穀子研究結下一生之緣。

上世紀60年代末,全國30多家國家、省、市級科研單位就開始攻關雜交穀子以提高產量,但由於難度太大,許多科研單位先後放棄了,全國穀子種植面積逐漸萎縮。

趙治海不甘心,既然能培育出雜交水稻、雜交高粱,為什麼就培育不出雜交穀子?"只要有一線希望,我就要堅持下去。"

1989年的一個下午,在經歷7年的無數次試驗失敗後,趙治海腦海中閃現出一個想法:"穀子有穀子的特性,為什麼要套用水稻、高粱的模式去研究?"於是,他摒棄國內已沿用20多年的雜交穀子研究方法,採用光溫敏兩系法去試驗穀子的雜交。

為此,他幾乎"長"在了試驗田裡。為了縮短科研週期,他的課題組過上了候鳥般的遷徙生活,海南冬季育種,張家口春播育種,新疆抗旱育種,隨著氣候的變化,在中國南方北方來回穿梭。

功夫不負有心人。1994年,穀子光溫敏型雄性不育系"821"選育研製成功,這是中國穀子研究上的重大突破,填補了穀子光敏不育系研究的空白,給處於困境中的穀子雜交種研究帶來了新的希望。

此後,趙治海又經過6年的艱苦努力,找到了穀子光溫敏不育的規律。2000年,世界上第一個穀子光溫敏兩系雜交種"張雜穀1號"誕生,它比常規種子增產30%以上,最高畝產突破了600公斤。

2004年,趙治海選育出世界上第一個穀子抗除草劑雜交種"張雜穀2號",解決了穀子除草費工的世界性難題;2006年,國家一級優質小米"張雜穀5號"在河北省張家口市下花園區創造了畝產660公斤的穀子高產新紀錄;近年來,最高畝產達到810公斤。

目前,"張雜穀"品種已在中國北方河北、山西、河南、遼寧、新疆、內蒙古等14個省份推廣種植200多萬畝。2008年至今,"張雜穀"在埃塞俄比亞、尼日利亞等非洲10多個國家種植成功。

在趙治海的眼裡,穀子耐旱好養活,高產,渾身都是寶。他說,1.5億畝是穀子作為主糧地位時的種植面積,也是他對穀子未來寄予的希望。

穀草自古以來就是優質飼草。2014年前後,趙治海開始利用張雜穀耐旱的特性嘗試種植穀草,以替代進口燕麥草、羊草等原料,解決中國優質牧草嚴重缺口的問題。

"把張雜谷作為牛羊飼草進行種植,一旦需要用作糧食,則可以長成穀子,相當於把糧食`儲存`在了牛羊的嘴邊。"趙治海說,這對於提高中國奶業競爭力,維護中國畜牧業生產安全等具有重大意義。
相關新聞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