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 消費品

從手藝到藝術--中國剪紙的"文化復興"

太原
2019-09-21 18:33

已收藏

新華社太原9月21日電(記者呂夢琦)他右手握著一把剪刀,在一張疊成幾層的紅紙上快速舞動著,幾分鐘後,一幅漂亮的剪紙作品便呈現在觀眾面前。

在山西美術館的展廳裡,剪紙藝術家張永忠坐在一張方桌前展示著精美的剪紙藝術,贏得陣陣掌聲。他創作的600幅剪紙作品正在這裡展出,首日就吸引了1000多名觀眾。

"剪紙正在重獲人們的喜愛,這給未來提供了傳承動力和市場基礎。"張永忠說。

在中國,剪紙是一種古老的藝術,在民間已經延續了上千年,並於2009年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種鏤空的手工藝品在過去主要用於祭祀或張貼在一些地方來增添喜慶氣氛,很多農村婦女都會剪很多漂亮的圖案。

85歲的李保英是一位老剪紙藝人,一生都在和剪刀、紅紙打交道。她說,自己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學剪紙了,這在以前是女孩子都要學習的手藝。

"以前的剪紙圖案帶有濃厚的鄉土氣息,登不上大雅之堂,所以在遇到現代文明的衝擊後很快就走向了衰落。"李保英說,剪紙一直被人們當成一種手藝活兒,並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

現在,剪紙有了新潮的發展。

張永忠是李保英的學生,七八歲時就開始學剪紙,從事剪紙已經有40多年時間。與老師的剪紙主要貼在門窗上不同,張永忠的剪紙不僅被裝裱到相框中成為高雅的藝術品,而且還走進了山西省最高等級的美術展覽館展出。

不同于老的剪紙藝人,張永忠出生在山西省高平市一個有150年歷史的造紙世家,受過良好教育。他三四歲時就喜歡把紙撕成兔子、花鳥等圖案,後來正式學習剪紙,期間專門學過國畫,並精通彩燈設計。這讓他的剪紙作品既繼承了傳統元素,又不斷創新。

張永忠講究剪紙一氣呵成,不能間斷。"現代剪紙要像中國寫意畫一樣,由心而發,即使剪相同的圖案,每次剪的也都不一樣,都是再創造。"他說,剪紙是內心世界的外在表現,剪不斷的是鄉情和文化,有這樣的心境才能提升剪紙的藝術境界。

在他展出的600幅剪紙作品中,既有體現農耕文化和農村生活的鄉土元素,也有將植物和人、自然和人融合在一起體現"天人合一"思想的抽象作品,還有即興創作、具有寫意畫風格的花鳥魚蟲等。

對中國剪紙的未來發展,許多剪紙藝術家們相信,只要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勇於創新,剪紙一定能實現復興。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理事常嗣新認為,這種底氣源於整個國家在快速發展中呈現出越來越強的文化自信。

"這種文化自信正激勵各地努力挖掘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不僅給剪紙藝術復興提供了文化土壤,也提升了人們對剪紙的藝術認同,讓眾多藝術展覽館更樂於舉辦包括剪紙在內的民間藝術作品展。"他說。

中國學者也在努力推動民間藝術的發揚光大。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在看到張永忠的剪紙作品後連連稱讚,稱其"大道至剪"。自2014年擔任中國美術館館長以來,他積極推動這座國家級藝術展館舉辦了多場頂級剪紙藝術展,並館藏了眾多優秀剪紙作品。

迄今為止,中國先後公佈了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代表性傳承人,其中有50多位代表不同風格的剪紙藝術家。這種認可鼓勵他們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創新,使剪紙開始像書畫一樣登上高雅的藝術殿堂。

"或許民間剪紙再也無法像過去那樣普及,但剪紙已經贏得了前所未有的藝術地位,可以說中國正迎來新的文化復興。"張永忠說。
相關新聞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