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濟南9月18日電(記者吳書光 曹國廠)"為人生來別當家,提起當家亂如麻,清晨還得早點起,油鹽柴米醬醋茶……"鑼鼓聲中,山東呂劇經典劇碼之一《小姑賢》17日晚在濟南市章丘區明水街道王西村開演,這部講述婆媳關係的呂劇不時贏得觀眾叫好。
這是濟南市"一村一場戲"文藝下鄉惠民演出的其中一場。由濟南市明水唱響文藝演出中心選送的《小姑賢》,最近還獲得了第二屆山東省莊戶劇團大賽的優秀劇碼獎。
2019年,濟南市繼續開展送戲下鄉活動,僅章丘區就有政府購買服務的9支莊戶劇團將到450個村惠民演出。
新中國成立70周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顯示,隨著城鄉居民物質生活水準的提高,人們更加重視精神文化生活,教育投資理念不斷增強,娛樂方式更加豐富多樣。2018年,全國農村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娛樂支出為1302元,比1985年增長104倍,占消費支出的10.7%,比1985年增加6.8個百分點。
在河北,記者在邢臺農村感受到一派新意:白天田間忙碌的農民們有了豐富多彩的夜生活,傍晚時分不少村文化廣場上扭起歡快的舞蹈……13日晚,記者在河北省邢臺縣孝子村的小廣場看到,村民們在唱紅歌、跳廣場舞。
"村裡有好幾支舞蹈隊,文藝愛好者不下幾百名。我們不僅有專業音響,舞臺也開闊,每次到廣場跳舞、唱歌心情都很愉快。"舞蹈愛好者陳愛果說,村裡的小廣場修好後,打麻將、喝酒鬧事的明顯減少,昔日的"牌友"如今成了文化廣場上的"舞友",村民的生活品位提升了。
一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新劇碼也走上舞臺。山東東營市龍居鄉村藝術團排演的呂劇小品《咱爸咱媽》,用老百姓熟悉的故事與對話講述孝道,頗受觀眾好評。團長劉尊儉說,莊戶劇團的成員都是農民,唱的戲也是農民身邊事,是通俗易懂的正能量。
1970年出生的鹿同亮唱老生角色,雖然只是小學畢業,但他常年琢磨劇碼,如今還研究起了新戲,"正在寫關於農村環保的戲,鄉村振興需要提高環保意識。"
隨著一批批文化廣場、文化活動室、綜合文化站等在鄉村的湧現,農村公共文化陣地不斷加強。東營市自2015年起陸續建設363個數字文化廣場,今年又把新建50個"數字文化廣場"列為民生實事,進一步擴大數位文化服務的覆蓋面。
東營廣饒街道西毛村前年建起的數字文化廣場,安裝了LED屏、免費WiFi,還配備了燈光、音響,每晚都吸引不少村民前來練太極、下棋、跳舞。村民劉玲經常組織鄉親學跳廣場舞,高峰時有上百人參與。
河北省邢臺市文明辦負責人介紹說,目前全市形成了以縣文化場館為中心,以鄉鎮綜合文化站、文化廣場、農家書屋為依託的縣、鄉、村三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在繁忙田間勞作之余,村民文化生活品質逐步提升。
看電影依然是農村文化生活的重頭戲之一。邢臺南和縣約40萬人,共有10個放映隊,在全縣218個村迴圈放映,每月每村放映一次。2018年,南和縣農村公益電影全年放映2616場,觀影人數超過25萬人次。
"最近放了《紅海行動》,大家都愛看這種激動人心的愛國主義題材影片。"邢臺市新農村數字電影南和工作站站長陳二朝說,只要天氣好,晚上7點半準時開演,鄉親們像趕集一樣樂呵。
崔永科是南和工作站放映一隊的隊長,從1982年開始放膠片電影,到現在放數字電影,從事這一行已30多年。他說,農村群眾對優秀影片的需求很強烈,農村也需要文化,群眾也需要藝術,不能讓農民們缺了文化食糧。
鄉村振興,文化先行。"今年我家種了錯季大棚菜,不學技術肯定不行的。"南和縣賈宋鎮蘇史張村蘇雲波告訴記者,以前農閒多是聚在一起玩撲克、打麻將,現在村裡有了圖書室,村民們常去學習,村風民風也有了改善。
採訪中,許多基層幹部和鄉村文藝愛好者呼籲加大對農村文化娛樂生活的支持力度,大力扶持當地群眾喜聞樂見的地方戲、參與人數眾多的文娛專案,積極弘揚傳統文化,進一步厚植鄉村文化根基,服務鄉村振興。(參與記者:高博、杜一方)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