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 消費品

世界屋脊上與時間賽跑的產業攻堅

拉萨
2019-06-17 09:31

已收藏

新華社拉薩6月17日電(記者周健偉、程雲傑、白少波)與時間賽跑,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是援藏幹部李國偉在西藏邊境縣洛紮的工作常態。

他希望自己在這個每平方公里居住人口只有4人、藏語中被稱為"南方懸崖"的峽谷小縣儘量堅持得長一些,因為"以做產業、做產品的方式援藏,需要的時間週期會更長"。

為了這個選擇,來自中糧集團的李國偉和搭檔張豈凡在洛紮已經先後駐守了近9年。再過不久,他們作為第八批援藏幹部的任期就要結束了,去留之間是又一次必須要做的選擇。

此刻,最讓他們放心不下的就是在次麥村創辦的藏雞養殖專業合作社。 那是一個以藏雞養殖為核心,以黃粉蟲養殖和蔬菜種植為輔的迴圈農業實體。它的特色是以高原飼養的黃粉蟲作雞飼料,把蟲糞還田種菜,以大棚種植的黑麥草和部分蔬菜送往養雞場和養蟲場作青飼料,再將藏雞蛋和藏雞上市銷售,雞糞被送回大棚作肥料。

雖然聽起來簡單,這個項目在高原上向前推進的每一步都跌宕起伏。"每天都是面對幾十個問題,但是你解決一個問題,就少一個問題。少一個,就離成功更進一步。"李國偉說。

論專業,李國偉是學俄語的,張豈凡是做物流的。兩人都沒有家禽養殖的經驗。次麥也有一些居民養雞,但最多就養幾十隻,形不成規模。經過調研,兩人發現,如果採用傳統養殖方法,使用青稞進行飼喂,效果不佳。

為了尋找合適的飼料,李國偉和張豈凡,一個縣委副書記,一個副縣長,沒事就上網查資料,看央視農村頻道的養殖節目。但凡養雞的節目,兩人一集不落,用黃粉蟲作飼料就是受了一期節目的啟發。

黃粉蟲的高原養殖真正取得突破,先是靠張豈凡把養殖能手郭華碧夫婦從人堆裡"刨出來",再靠兩人三顧茅廬般登門拜訪,關鍵還是郭華碧夫婦有一股子不服輸的精神。

"高原氣候條件下,黃粉蟲的養殖非常不一樣。一開始,人都適應不了,別說蟲了。但我們就是非要試下,白天晚上觀察那個蟲的特點,現在養殖進度可以根據需要調節,年養殖量超過45噸了!"郭華碧說。

把蟲糞用作肥料後,郭華碧的半畝地菜園拔了9000多斤白蘿蔔,而且個頭特別大。現在不少大棚養殖戶希望購買蟲沙作肥料。

李國偉說,以前從來沒有人在高原上大規模養殖過黃粉蟲,黃粉蟲完全可以衍生成一個新的產業。 2017年,洛紮的黃粉蟲養殖技術被自治區科技廳定為重點科研與推廣專案,撥專款委託開展科研攻關。

黃粉蟲養殖技術的突破也保證了次麥的藏雞每天都有活蟲攝入,增加了藏雞的營養和抵抗力。

"到了冬天再不用擔心沒有蟲子吃咋辦。"藏雞養殖基地的飼養員央宗說。

為了保證養殖品質,李國偉和張豈凡堅持對基地進行嚴格的技術把控,包括安裝發酵床優化雞舍衛生環境、安裝汙水處理裝置、對雞蛋品質進行定期檢測,使用自動化的洗蛋包裝設備,並且不斷聘請相關技術人員到基地來做技術輔導。

"一開始,幾十隻幾十隻的雞死,不知道原因也控制不住,那個時候心裡頭淨是搓火了。光是公雞母雞分欄就用了半年多,把日常管理、標準化生產提上去曾經是最頭痛的事,因為時間不等人啊!"李國偉說。

隨著品牌影響力和銷售管道的打開,次麥的藏雞養殖成了規模,2018年洛紮縣種養殖迴圈項目產值達到200萬元。以前,次麥是全洛紮收入最低的村,現在位居第一。

"洛紮的特色就是峽谷地少,光靠種糧可能很難養活我們,人們都到外面打工,不願留下來。現在有了新的產業,拿我來說,一年最少也收入4萬多元,還能照顧家裡,在村裡養雞是最開心的。"央宗說。

村民們感謝來自中糧的援藏幹部,但是援藏幹部總是要離開的。 李國偉和張豈凡一直思考的是:企業是洛紮的,老百姓還要在這裡做事,即使離開了,也要想辦法通過市場化的方式讓基地和產業持續健康地運營下去。

"表面看起來我們是做產品的,其實我們是以做產品的方式去尋找同樣有情懷的人去溝通。認可我們的產品其實是認可一種做事的原則,認可一份責任,認可一種堅持。"李國偉說。
相關新聞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