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 消費品

特寫:"三孟"古建築群落的"大管家"

济南
2019-05-06 15:31

已收藏

新華社濟南5月6日電(記者魏聖曜、張武岳、王凱)6日是中國農曆四月初二,也是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亞聖"孟子誕辰日。在孟子故里山東鄒城的千年孟府裡,兩棵種植于明朝的流蘇樹依然枝繁葉茂。

"除了求學,我幾乎沒有離開過`三孟`直徑2公里的範圍。"孟子第72代後裔、37歲的孟醒的家就在孟廟附近一個居民社區。她每天的工作就是守護"三孟"即孟廟、孟府、孟林,帶領海內外遊客領悟孟子的思想,講述孟家的千年歷史。

2003年大學畢業後,孟醒成為"三孟"景區的首批官方講解員,在一線擔任講解員12年。如今已是三孟管理所所長的她,全面負責景區日常管理維護,而整個景區只有她一人姓孟,成為名副其實的"三孟"古建築群落的"大管家"。

這幾天,她正在做一些"家事":一邊忙碌著祭祀孟母孟子大典的準備工作,一邊組織花匠養護這兩棵流蘇樹,在新翻整的空地種下花草,向先祖默默致敬。

孟醒說,"亞聖"孟子是孔子思想的繼承者和儒家學說的集大成者,在世界範圍內都有著重要影響,而孟府和孟廟內的眾多文物承載著往聖的絕學和珍貴的記憶。

"透過古建築群落和一件件文物,人們可以一窺流逝的光陰。守護這一方精神家園,是我的使命。"她說,比如孟府大堂,它的匾額書寫著200多年前清代雍正皇帝欽賜的"七篇貽矩","七篇"即《孟子》一書。

"孟子出生時孔子已去世107年,所以孟子才說`予未見孔子也,予私淑諸人也`。"孟醒告訴記者,孟子的言行思想對後世乃至當今始終具有深刻的現實價值。

站在孟廟"孟母斷機處""孟母三遷祠"等五塊石碑前,孟醒向前來參觀的遊客說,孟子的一生以學習效仿孔子為己願,最終繼承並弘揚了儒家思想,"這種跨越百年的`追星`方式,十分值得當下的莘莘學子借鑒"。

除了為弘揚孟子思想盡一分力,孟醒還在努力恢復"三孟"古建築群落的舊貌。2016年7月,她前往臺灣拜訪孟子嫡系後裔。在臺北,孟醒向孟子第76代嫡孫孟令繼求教,確認部分老照片中人物的身份以及孟府當年的陳設情形。

"孟子嫡系後裔1945年離開孟府後,庭院裡再也無人居住,許多珍貴的記憶隨之流逝。"孟醒對記者說,能參與尋回這些記憶,哪怕只能尋回很小一部分,意義都很重大。

根據孟醒尋回的"記憶",文物保護管理部門對孟府恢復了後學、前學等孟氏子弟讀書的場所;她還向文物保護管理部門提出申請,開始著手設計、重建孟府後花園。如今,孟府和孟廟每年接待10萬人次研學遊學生,每一批學生都會在後學、前學等場所學習孟母教子的故事。

這兩年,孟醒還注意到一個新現象:越來越多的遊客舉家前來參觀學習,很多兒女帶著腿腳不便的老人,這在以往很難見到。"越來越多的家庭來到這裡重溫孟母教子的故事、感悟孟子思想,家庭對一個人成才和發展有著重要影響。" 孟醒說,孟廟中最具代表性的"孟母三遷祠"和"孟母斷機處"兩塊石碑,當年就在她外公家的耕地上。她與孟府孟廟的緣分由此開始,也有了傳承。

去年,孟醒12歲的大兒子朱子孟"子承母業",成為"三孟"一名小講解員,已經為多個遊客團隊講解。"孟子的言論有很多他比我記得還熟。"孟醒幸福地笑著說。
相關新聞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