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 消費品

中國推進數位化保護讓文物"永生"

太原
2019-04-22 09:04

已收藏


新華社太原4月22日電(記者王菲菲)五臺山上,南禪寺面積不大,偏居一隅,卻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唐代木結構建築。

近日,來自山西雲岡石窟研究院的文保團隊正在這裡進行3D掃描,採集寺廟尺寸、色彩、空間結構等一系列資料,他們要給這座古老的寺廟建一份"數位檔案"。 "通過對資料分析處理,不僅能瞭解文物當前情況,獲悉其若干年後的形態變化,一旦受損,還有可能進行精度極高的修復。"雲岡石窟研究院數位化室主任寧波說。

有文物專家表示,預防性保護和數位化保護利用是提升文物保護利用水準的重要基礎手段。當前,中國各地正加速推進文物數位化保護,鐳射掃描技術、多圖像三維建模技術、攝影測量技術等數位化技術運用其中。

位於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6公里處的武周山南麓,雲岡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4個,石雕造像59000餘軀,為中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然而,1500年來,石窟不斷經受著大自然的風化、雨水等侵害。 "從目前的保護手段來看,人類並沒有能力通過化學、物理的方法來徹底阻止石窟老化。"浙江大學文化遺產院副教授李志榮說,遵守考古學的原則和方法,把石窟現存的資訊全面、科學地記錄,原真地呈現,是對它們最好的保護。

從2003年起,雲岡石窟就開始了數位化探索。據寧波介紹,雲岡石窟研究院通過與多家高校及科研院所長期研究與探索,逐步形成了依託高精度測繪技術、三維鐳射掃描技術、地理資訊系統技術、電腦網路技術和人工智慧技術等科技手段,永久地保存雲岡石窟珍貴文物及歷史檔案的方法。

資料獲取建檔是第一步。通過三維鐳射掃描技術,生成洞窟中各個方向的剖面圖,使洞窟得以多角度展示,為雲岡石窟建起三維"數位檔案"。

借助於精准資料,雲岡石窟得以複製還原,皇家石窟的宏偉氣勢得以跨時空跨地域展現。

在山東青島的雲岡石窟藝術館,人們不必遠赴山西大同,便可欣賞到雲岡石窟精美的佛像。

這個由3D列印複製而成的雲岡石窟第3窟西後室,整體長17.9米、寬13.6米、高10米。不僅能看到完整的石窟形制、精美逼真的造像,甚至連石窟歷經千年風化的痕跡都清晰可見。

"幾乎辨不出真偽。"雲岡石窟研究院院長張焯這樣說。

雲岡石窟研究院又與浙江大學、北京建築大學分別合作完成了有著"音樂窟"之稱的第12窟和雲岡早期洞窟代表18窟的3D列印,目前結構已經成型,上色之後便可完成複製。

數位化技術也在助力雲岡石窟的保護和修復。目前,雲岡石窟已經建立了保護監測系統,能夠對石窟的風化速度進行定量監測。

對於另一世界文化遺產敦煌莫高窟,敦煌研究院經過20多年探索實踐的"數字敦煌"現已擁有龐大資料資源。沉浸式展示、洞窟高保真複製、虛擬交互體驗、實景遠端傳輸、彩塑真實再現等技術,充分展現了敦煌石窟藝術和古絲綢之路的文化內涵。

位於北京的故宮博物院日前啟動的"發現·養心殿--數字故宮體驗展"也是在大量豐富的高精度數位資源基礎上,利用AI、VR等技術,讓觀眾在數位世界裡體驗"養心殿的一天",從而瞭解養心殿的建築功能和清代宮廷生活知識。

儘管借助數位化技術,文物承載的資訊將會"永存"。但眾多文物專家表示,數位化只是保護和利用的一種手段,對文物本體的保護依然是最核心和首要的任務。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