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分析

特稿:近憂遠慮仍存 復蘇之路難平--2022年世界經濟形勢展望

新華社,北京
2022-01-06 11:12

已收藏




新華社北京1月6日電特稿:近憂遠慮仍存 復蘇之路難平--2022年世界經濟形勢展望

新華社記者歐陽為 鄧茜 樊宇

逆風頻吹,2021年世界經濟在廣泛但不平衡的反彈中收官。變數增多,2022年世界經濟會走出怎樣的復蘇軌跡,備受關注。觀察人士認為,在經歷短期強反彈後,世界經濟開始步入中期弱復蘇的新階段,復蘇之路將漫長、不平衡且充滿不確定性。

新的一年,除新冠疫情起伏反復這一"新常量"持續對全球經濟復蘇構成威脅外,至少還有四大關鍵變數交織作用,將對世界經濟的形與勢產生重大影響。

政策轉向影響幾何

2021年12月,美聯儲決定加快縮減資產購買規模,預計提前至2022年3月結束資產購買。美聯儲決策層多數成員預計,美聯儲2022年將加息三次。英國央行英格蘭銀行上月宣佈上調基準利率,成為疫情暴發以來率先加息的主要發達經濟體央行。

美聯儲貨幣政策轉向態勢漸明,一些主要發達經濟體著手調整貨幣政策,其溢出效應將如何影響世界經濟值得密切關注。2013年美聯儲收緊貨幣政策帶來的全球市場巨震會否重演?新興市場經濟體面臨的惡性通脹和資本外流衝擊有多嚴重?這成為籠罩世界經濟的一大陰雲。

分析人士指出,對於發達經濟體而言,收緊貨幣政策將導致融資成本上升、金融環境緊縮,不利於企業擴大投資和生產規模,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制約消費。但據目前判斷,其政策收緊的速度和幅度或有限。

對於新興市場經濟體而言,發達國家貨幣政策調整的負面溢出效應則可能帶來更嚴重衝擊。聯合國貿發會議資深經濟學家梁國勇認為,新興市場經濟體或將面臨巨大的國際資本外流、融資成本上升和本幣貶值壓力。一些經濟缺乏韌性、金融體系抗風險能力較弱的經濟體可能出現嚴重金融危機。

專家認為,受經濟基礎薄弱、產業結構不盡合理、新冠疫苗接種滯後等因素影響,一些新興市場經濟體和低收入國家經濟復蘇力度本就不如發達經濟體。發達國家收緊貨幣政策帶來的影響,或將導致全球復蘇分化局面持續惡化。

"斷鏈"危機何時化解

供應鏈瓶頸導致貨運成本飆升,供應商延誤嚴重,集裝箱船堵在港口之外……全球供應鏈危機持續發酵。

表面上,疫情打破全球產業運行節奏,造成生產受限、物流受阻、市場受困、供需錯配,導致供應短缺。實質上,由於美國等一些國家保護主義升溫,致使國際經貿合作受阻、產業鏈受到干擾,造成嚴重供需波動,疊加疫情影響因素,使得強調成本效益的供應鏈"緊平衡"被打破,部分環節"斷鏈"。

全球產業鏈歷經數十年演進,在分工專業化、精細化基礎上,結合資源和勞動力成本、營商環境等因素,形成基礎性製造業大量遷移至發展中地區、高端製造業向發達國家集中的格局。但在疫情衝擊下,現有國際分工格局受到考驗。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商學院教授鄧子梁表示,疫情放大供應鏈危機,或將進一步堅定美國等國家推進製造業回流的想法,促使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加快產業體系重構。

分析人士指出,即便國際供應鏈重構步伐加快,但由於相較於需求,供應能力恢復需要更長時間,多國因供應鏈危機出現的局部和階段性"短缺經濟"問題或將持續到2023年。

通脹壓力如何演變

美國勞工部資料顯示,2021年11月美國消費者價格指數同比上漲6.8%,創近40年來新高。歐元區、英國、墨西哥、巴西、俄羅斯等多個主要經濟體通脹率近期也都創下多年新高。

當前,物價上漲已由之前的少數商品短暫上漲演變為多數商品持續性上漲。2022年,全球通脹壓力將逐漸消退、持續更長時間還是會進一步加劇?不同情境無疑將對經濟復蘇產生不同影響。

通脹上升受多重因素影響,如發達經濟體超常規財政和貨幣措施刺激需求反彈、供給跟不上步伐、疫情改變需求結構、供應鏈瓶頸導致供給不足等。另外,美國等多國勞動參與率下降助推勞動力成本上漲,也加劇了通脹壓力。由於這些因素的影響何時消退尚存不確定性,分析人士對通脹高企局面將維持多長時間也看法不一。

美國全國商業經濟協會近日發佈的經濟學家調查顯示,受需求強勁、薪資上漲、供應鏈瓶頸等諸多因素影響,美國高通脹將至少持續到2023年。

摩根士丹利公司預測,美國通脹壓力將在2022年年初見頂,並隨著能源價格回落和供應鏈不暢問題改善而緩解。高盛集團則認為,2022年大部分時間,美國消費者價格指數漲幅將保持在4%以上的高位。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指出,儘管大部分國家面臨的通脹壓力有望在2022年緩解,但部分新興市場經濟體由於疫情影響更持久,通脹形勢將更加嚴峻。

能源困局能否破解

新年伊始,全球最大動力煤出口國印尼宣佈,2022年1月期間禁止本國煤炭出口,以緩解國內煤炭供應短缺引發的電力危機。2021年下半年以來,國際市場天然氣、原油、煤等能源價格飆升,多國出現能源緊缺問題。

國際能源署指出,天然氣和煤炭短缺導致能源市場價格飆升,可能引發石油市場反彈速度快於預期,這將大大增加高耗能行業的成本,導致工業活動減少和世界經濟復蘇放緩。

分析人士認為,在碳減排政策改變現有能源結構、疫情反彈、供應鏈受阻、地緣政治等因素共同作用下,能源供求失衡局面或將持續。

能源困局還凸顯通過能源轉型應對氣候變化的實踐面臨嚴峻挑戰。政策制定者既要在短期內應對疫情挑戰,確保經濟平穩復蘇,又要在中長期實現綠色轉型目標。如何兼顧短期和中長期目標,化解能源轉型可能帶來的風險,合理把握轉型節奏,對各方來說都是巨大考驗。

種種不確定性,令全球經濟復蘇預期搖擺不定。IMF去年10月預計,2022年世界經濟有望增長4.9%。但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日前表示,由於變異新冠病毒奧密克戎毒株正在全球擴散,該組織考慮下調全球增長預期。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