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4月23日電 4月20日出版的2020年第16期《瞭望》新聞週刊刊發了黃奇帆撰寫的文章《要素市場化配置是全面深化改革新突破》。文章指出,在當前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關鍵時刻,《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發佈。這份檔的發佈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如此複雜的國際國內形勢面前,堅定不移深化改革開放的戰略定力。中國經濟社會在"疫"後實現高品質發展的前景值得期待。
文章認為,推進要素市場化改革具有三方面重大意義:一是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的關鍵步驟。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這個高標準不僅體現在商品市場上供求機制、價格機制和競爭機制等市場機制充分發揮作用,更為基礎更為重要的則是在要素市場上體現出市場配置各類要素資源的決定性作用;二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大舉措。推進要素市場化改革,有利於提升要素流動性,有利於引導各類要素協同向先進生產力集聚,進而為產業鏈水準的提高創造條件。可以說,要素市場化改革是繼"三去一降一補"之後,又一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傑作,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一步深化的重要標誌;三是要素市場發育程度是一國經濟競爭力的重要體現。要素市場的效率往往決定了一個經濟體的運行效率,成為國家和國家之間、地區和地區之間競爭的核心能力的體現。相比較于普通經濟體,那些擁有全球要素市場影響力的經濟體競爭優勢更為突出。
文章指出,按照分類施策、循序漸進的原則,檔從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和資料等五大要素的各自特點出發,每一類要素配置市場化改革的具體舉措、推進方向、政策重點做了清晰的規劃和安排,體現了問題導向、全面深化改革的務實精神。凡要素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定是基礎性制度的改革,許多生財型、聚財型和資源優化配置型改革,會產生每年萬億級生產力發展紅利。
當下推進要素市場化改革具有特殊價值。在當前經濟增長和財政收入因疫情而大幅受挫的背景下,這種不花錢或少花錢卻又能帶來巨量紅利的改革顯得尤為珍貴,不僅符合經濟社會實際,也有利於復工複產、激發企業活力、重啟經濟迴圈。與商品市場不同,要素市場的建設基本不需要有人流的密集接觸,符合疫情之下的工作實際和社會運行新特點。從這個角度也許可以管窺中央在此時此刻推進要素市場化的智慧和深意。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