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分析

從一體化視角看非洲工業化的新動力

新華絲路網
2020-04-15 13:58

已收藏


一體化和工業化歷來是事關非洲長遠發展的兩個重要議題。一體化是指諸多非洲國家通過某種聯合自強的方式逐步整合為一個自主發展的單一實體的全面互動過程,涉及國家間經濟、政治、文化、法律、社會等諸多領域。而工業化則僅僅涉及非洲國家經濟領域中的第二產業,特別是促進工業製造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斷提升的進程。可見,一體化涵蓋的領域要比工業化更廣泛,一體化組織可在次區域和大陸層面通過制定統一的工業化戰略和政策引導成員國工業化進程;一體化組織更可以通過某些具體的工業專案來協同成員國間的生產分工與合作進而優化配置生產要素,激發規模經濟潛能,豐富區域市場供應,減少對外部世界的依賴。反之,單個成員國工業的發展也會為一體化的區域市場提供更多可供貿易的產品,從而加快貿易一體化進程。所以,非洲一體化與工業化是相互交織、互有推動的發展進程。雖然從理論上看,非洲一體化與工業化密不可分,但現實世界中非洲一體化鮮有推動工業合作的成功案例,非洲的工業化也尚未發揮出助力一體化的應有作用,亟需協同跟進。尤其在當今全球經濟加速融合、非洲國家實現一體化和推動工業發展的訴求更加強烈的背景下,跟蹤研究一體化發展的最新進程及發展導向,探討推動工業化更快發展的新動力,無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非洲一體化的新進展及特點

非洲聯盟(簡稱“非盟”)是非洲最重要且具有世界影響的一體化組織,它將團結統一作為非洲發展的優先政策方向。20世紀60年代以來,非洲國家從未停止過推動一體化的實踐。1991年非洲統一組織(非盟的前身,簡稱“非統”)第27屆會議上通過的《非洲經濟共同體條約》為非洲一體化奠定了制度框架,該條約提出到2034年建立非洲經濟共同體,而且要分步實現非洲一體化,包括建立一系列的自由貿易區、關稅同盟、共同市場、中央銀行和貨幣聯盟。此後,由於戰爭、經濟等多重因素的影響,非洲一體化進展緩慢。為此,非統和後來的非盟在多次多邊會議上強調一體化進程的緊迫性,呼籲各地區組織和各成員國加速推進一體化進程。1999年的《蘇爾特聲明》、2007年的《阿克拉聲明》以及2013年10月舉行的非洲經濟會議都呼籲加快地區一體化進程。

非洲現存的200多個地區合作組織中,絕大多數是次區域層面的一體化組織,其中8個次區域經濟共同體最為重要。它們是:西非國家經濟共同體(ECOWAS,簡稱“西共體”)、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SADC,簡稱“南共體”)、東部和南部非洲共同市場(COMESA,簡稱“東南非共同市場”)、東非共同體(CEA,簡稱“東共體”)、阿拉伯馬格裡布聯盟(MRU,簡稱“馬盟”)、中部非洲國家經濟共同體(ECCAS,簡稱“中非共同體”)、薩赫勒國家共同體(CENSAD)、政府間發展管理局(IGAD,簡稱“伊加特”)。它們正通過區域內部一體化的擴大和區域間一體化的融合推進全非一體化進程。

(一)東共體優勢明顯,進展快,程度高

次區域一體化組織是非洲一體化建設的基石。聯合國非經委、非盟和非洲開發銀行3家機構發佈的《非洲區域一體化評估(六)》(2013年)指出,東共體是目前非洲大陸一體化程度最高、進展最大的次區域經濟組織。東共體的主要成就表現在三方面:一是2009年7月成立關稅聯盟;二是2010年9月成立共同市場;三是2013年通過貨幣聯盟協議,擬於10年內成立貨幣聯盟。在前述8個組織中,唯有東共體形成了共同市場,其他組織還處於自由貿易區或者關稅聯盟階段(參見表1)。



表1 非洲主要次區域一體化組織進程比較

說明:東共體最早成立於1967年,1977年解散,2000年重建。資料來源:筆者根據非洲開發銀行、非經委和非盟關於非洲一體化的評估報告整理。

在非洲各區域一體化組織內部貿易往來中,東共體大多處於領先水準,2013年和2014年僅次於南共體(詳見表2)。目前,東共體正在著力推動建立單一關稅區並已於2015年4月全面啟動,這是實施關稅聯盟的必要前提。東非的區域性大項目也位居全非洲榜首。2012~2015年,東非地區大專案占整個非洲吸引外資總額的約20%,投資主要來自於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以及中國等國際機構和相關國家,其中來自中國的投資占21%。肯雅的區域大專案有20多個,位居東共體成員國首位,主要集中在公路、港口、能源和水利等領域。①



表2 非洲區域一體化組織的內部貿易額占全部出口額的比重(%)

資料來源:聯合國貿發會資料庫(UNCTADSTAT),2016年4月29日。

(二)加速區域整合,最大自貿區揚帆起航,助力區內貿易和工業化

率先實現經濟一體化是實施非洲大陸一體化戰略的重點,而建立自貿區無疑是重要抓手。2015年6月以來,非洲經濟一體化進程取得新突破。非洲三大次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東南非共同市場、南共體、東共體)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宣告覆蓋26個國家的非洲三方自由貿易區(Tripartite Free Trade Area,TFTA)啟動;隨後,在南非約翰尼斯堡舉行的非洲聯盟第25屆首腦會議宣佈啟動非洲大陸自貿協定談判,計畫通過商品和服務貿易談判到2017年建成涵蓋非洲54個國家的非洲大陸自由貿易區(Continental Free Trade Area,CFTA)。非洲大陸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將有效推進非洲國家間的貿易往來和工業化進程。據聯合國非經委、非洲開發銀行和非盟聯合測算,非洲大陸自由貿易區協定達成後,即關稅和非關稅壁壘拆除後,非洲國家間的內部貿易占比將從2010年的10.2%提升到2022年的21.9%,① 同時從非洲以外地區的進口占比將減少。自由貿易協定帶來的貿易創造和貿易替代會使非洲各國製造業和出口商受益良多,如穀物、糖等農產品的出口額將有每年7.2%的額外增幅,而紡織品、皮革製品、化工品、礦產金屬製品等工業品也可每年額外增加4.7%的出口額。

(三)基礎設施建設先行,帶動相關產業發展

基礎設施建設歷來是非洲國家和地區組織的優先選項,但囿於資金短缺和地區形勢安全,許多方案被擱置。然而,進入21世紀以來,非洲經濟增長形勢喜人,各國發展基礎設施的願望更加迫切。2012年1月,非洲聯盟通過了《非洲基礎設施發展規劃》(PIDA),整合了2012年至2040年間非洲現有的各類跨國跨區域基礎設施發展規劃,涵蓋能源、交通、資訊通訊和跨境水資源四大領域,成為非洲國家和地區組織基建指南。①

非洲國家推出的非洲跨國鐵路建設計畫是非洲近期掀起基建熱潮的一個縮影。2004年,在非洲鐵路聯盟第21屆大會上,非洲國家通過了依靠自身力量修建鐵路、實現整個非洲大陸的鐵路一體化決議,並在10月份的的黎波里會議上列出十大鐵路通道清單。2005年,來自南非、塞內加爾、尼日利亞等12個國家的鐵路主管人員在尼日利亞鐵路公司召開主題為“交通運輸大通道”的鐵路大會,根據《非洲發展新夥伴計畫》(NEPAD)的相關內容,參會國決定調整其綜合鐵路運輸計畫,作為開放非洲大陸計畫的一部分。非洲鐵路聯盟秘書長阿達馬·迪亞涅表示,向32屆成員國大會提交十大鐵路交通通道建議,並優先安排三四項工程,將《非洲發展新夥伴計畫》框架內的非洲國家連接起來。2011年1月,非洲聯盟第16屆峰會召開,會議通過了東西非鐵路項目為非洲重點建設專案的計畫,並確定塞內加爾為落實該計畫的主導國。

在東部非洲,連接肯雅的拉穆港、南蘇丹和埃塞俄比亞的運輸走廊項目(LAPSSET)就屬於十大鐵路通道專案清單之一。該項目預計耗資250億美元,號稱“非洲大陸最大工程”。該專案計畫在肯雅拉姆建造一個擁有32個泊位的深水港,並建設連接港口與南蘇丹首都朱巴以及埃塞俄比亞首都阿迪斯阿貝巴的高速公路、鐵路與輸油管道。新港口還將配套建設煉油廠、倉庫等基礎設施,此外,它還包括在拉穆、伊西奧洛、洛基察吉奧建設3個國際機場。項目建成後,將使肯雅、埃塞俄比亞、烏干達、盧旺達、坦桑尼亞和南蘇丹連為一體。這不僅有助於擴大區域市場規模,而且將進一步強化東共體成員國間的紐帶關係,同時密切其與世界其他地區的聯繫。

目前,運輸走廊專案之一的肯雅標準軌距鐵路(SGR),一期工程已於2013年10月破土動工,預計2017年投入運營。標準軌距鐵路項目預估總成本140億美元,計畫在東非最大港口城市蒙巴薩和肯雅首都奈洛比之間建設一條485公里長的單軌鐵路,這是肯雅自1963年獨立以來規模最大的此類專案。此外,肯雅政府還計畫在奈洛比和馬拉博或基蘇木之間建設標準軌距鐵路延長線,可行性研究正在進行中。在東非地區,坦桑尼亞參與的正處於前期開發階段且投資金額得到確認的項目中,沙蘭港-盧旺達-布隆迪鐵路,將是東非地區跨境基建規模最大的專案,投資額高達76億美元。①

在南部非洲,以南非為首的南共體15國已經規劃了一個地區交通藍圖,加速地區交通一體化建設。其中,最受矚目且進展最快的專案當屬貫通安哥拉全境的本格拉鐵路(全長1 344公里),西起洛比托,終點位於安哥拉與剛果(金)接壤的邊境重鎮盧奧。未來,這條鐵路將與安贊鐵路、坦贊鐵路及周邊國家鐵路網接軌,以此實現南部非洲鐵路的互聯互通。

在西部非洲,連接巴馬科(馬里首都)至達喀爾(塞內加爾首都)的鐵路項目就是東西非鐵路專案中最西端部分。整個東西非鐵路專案涉及塞內加爾、馬里、伯基納法索、尼日爾、尼日利亞、喀麥隆、乍得、蘇丹、埃塞俄比亞和吉布地。

(四)區內貿易水準有所提升,南非、象牙海岸、尼日利亞等為貿易支柱國家

貿易一體化雖然是非洲實現經濟一體化的首推領域,但是區內貿易處於較低水準。世界貿易組織(WTO)《2015年國際貿易統計》顯示,隨著非洲大陸一體化進程的不斷推進,貿易一體化水準有所提升,非洲域內貿易占非洲國家對外貿易總額的比重從1995年的10%提高到2014年的18%。但與世界其他地區的域內貿易水準相比,非洲地區僅高於中東地區,仍屬低水準地區。2014年,歐洲域內貿易占比高達70%,亞洲52%,中東為9%。②

非洲大陸有54個國家,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特徵也體現在國家間的貿易往來中。2000~2007年間,南非、尼日利亞、象牙海岸、肯雅、辛巴威、埃及、尚比亞、利比亞、阿爾及利亞、突尼斯是非洲區內貿易出口最多的國家,共占非洲國家間貿易出口總額的78.2%;南非、辛巴威、尚比亞、加納、象牙海岸、尼日利亞、莫三比克、馬里、摩洛哥、埃及是非洲區內貿易進口額最多的國家,占非洲國家間貿易進口總額的54.1%。① 相關資料表明,南非、尼日利亞、象牙海岸三國是非洲貿易一體化建設的支柱國家,上述三國貿易額占同期非洲區內貿易總額的40%,成為各自區域經濟一體化建設的核心國。從內部貿易商品結構看,非洲內部貿易的構成比非洲外部貿易的構成更為多樣化。非洲的對外出口中採掘業占了主導地位,1995~2006年間,非洲出口到世界其他地區的產品53%是石油,但非洲內部的貿易構成沒有形成任何能源產品占主導地位的格局,除食品外,燃料、飲料、煙草、金屬、礦石和寶石等在非洲國家間相互貿易的潛力巨大。值得注意的是,在非洲10個重要的核心進口國中,有4個是南部非洲國家。這表明南共體內部成員國強國、小國都可以從強勁的一體化經濟中受益,凸顯了南非的貿易引擎作用。

(五)工業合作是一體化合作領域的“短板”,但非洲國家間的相互投資額趨增

非洲國家工業規模有限,行業分佈不均衡,且多為小微企業② ,導致企業間聯繫薄弱,出口競爭力低,缺乏創新能力。囿於各國工業發展的薄弱條件,獨立後的非洲一體化鮮見工業合作的成功案例。然而,進入21世紀,伴隨非洲經濟發展條件的改善,非洲國家高度重視推進工業化,非洲國家之間的相互投資趨勢增強。近年來,非洲國家相互投資趨勢漸強還主要體現在服務業領域。根據聯合國貿發會《世界投資報告》(2015),聯合國貿發會對500多家非洲服務業跨國公司的約2 700家海外附屬公司進行了統計,從附屬公司的地域分佈看,其中50%都設立在非洲國家,涉及金融、基礎設施和貿易等領域。其中,在貿易領域的265家附屬公司中,有3/4設立在非洲大陸內部;在基礎設施產業中,約有2/5的公司位於非洲地區。金融服務業的跨國公司也同樣關注自身在本國和非洲區域內的投資佈局。日益增長的非洲消費者市場、金融管制的放鬆以及金融企業的區域化發展定位,都是導致非洲內部間投資流量增加的重要因素。①

來自非洲大陸內部的投資是推動當地金融產業,特別是銀行零售服務業迅速發展的重要因素。2013年至2014年初,金融服務業在非洲區域內的綠地投資專案中約占50%,其中38%屬於銀行零售業,5%屬於保險業。肯雅的肯雅商業銀行、擔保信託銀行(GTB)和菲納銀行(FINA Bank),尼日利亞的非洲聯合銀行以及南非的第一蘭特銀行和南非標準銀行都是非洲內部金融業重要的外國直接投資者。目前,這些銀行已明顯擴大了服務範圍。總部設在南非的標準銀行業務現已輻射到非洲20多個國家,總部設在多哥的泛非經濟銀行(Ecobank)的服務範圍更是高達39個非洲國家,而總部設在尼日利亞的非洲聯合銀行也已經覆蓋19個國家。以摩洛哥對外貿易銀行和利比亞外國阿拉伯銀行為代表的北部非洲國家銀行也同樣進行著強勁的區域擴張。非洲銀行業的擴張行為大多開始于2008年金融危機以後。例如,南非標準銀行已經將自身的全球業務售出以便集中開展非洲業務,其目標是成為一家非洲區域性銀行。

借力一體化推動工業化的發展戰略

工業合作落後於貿易、基礎設施、人員流動領域合作的事實並不表明非洲一體化組織不重視工業合作。相反,非洲國家一直寄希望通過經濟一體化的努力來推動工業化發展。1991年6月3日,32個非洲國家領導人在尼日利亞阿布札簽署的《非洲經濟共同體條約》就見證了非洲國家試圖通過經濟一體化推動工業化的發展思路。② 然而,由於各種因素的阻遏,無論是經濟一體化,還是工業化,並未達到預期目標。

進入21世紀,在全球產業格局大調整的背景之下,非洲國家日益認識到實現一體化和工業化的重要性,重溫和制定工業發展戰略與目標,為非洲國家、地區組織開展相關合作提供發展方向。

(一)非盟大力宣導工業化

2008年1月,非盟大會通過了旨在推動初級產品和原材料加工業發展的《非洲加速工業發展行動計畫》(The Action Plan for Accelerate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f Africa,AIDA)。該計畫強調工業化是實現經濟增長和發展的核心引擎,非洲需要在國家、地區、大陸、國際層面加強合作。此次大會提出非盟委員會召開非洲工業部長和工業事業部門緊急會議,並深入討論了《非洲加速工業發展行動計畫》的合理化、優先領域和如何落實。2008年10月,非洲國家工業部長會議制定了《非洲加速工業發展行動計畫實施方案》。該方案包括促進工業發展的7個優先領域,即產業政策和制度方向、提高生產和貿易能力、促進基礎設施和能源發展、開發人力資源、工業創新體系和研發及技術發展、籌資和資源調動,以及可持續發展。該方案還特別強調加快非洲區域工業一體化的重要性,認為這是推動非洲經濟發展成功的關鍵;非洲區域組織應以工業政策為主導,聚焦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市場、能源開發;推動加強非洲工業企業家之間的合作。這將使非洲國家從工業化規模經濟、專業化、次區域工業發展中獲益。①

(二)非洲次區域一體化組織積極跟進

在非盟引領下,東共體、南共體等一體化組織陸續出臺區域性的工業化戰略,在各自的區域市場內進行工業發展的佈局與分工,力爭形成區域性的產業鏈和供應鏈,避免重複建設。

第一,東共體就實施工業化戰略和政策達成共識,重點推動製造業。2011年12月1日,東共體第13屆首腦峰會在布隆迪舉行,會議通過了2012~2015年東共體發展戰略———《深化和加速地區一體化》。2012年,東共體就實施工業化戰略和政策的行動計畫達成共識。東共體工業化戰略和政策總的指導思想是通過提出本地區重點發展的領域,創建與全球經濟接軌的工業部門,促進東共體在2032年前完成工業化。而發展製造業是實現東共體工業化的重點。目前,正值工業化戰略和政策的第一任務時段(2012~2017年),東共體的目標是力促工業自我發展和平衡發展。而鐵礦石及其他礦物加工、化肥和農藥、製藥、石油和天然氣加工、農產品加工、能源和生物燃料6個戰略性產業被列為最具發展潛力的行業。

第二,南共體制定工業化戰略,重點推動礦業。南共體是較早認識工業化重要性的區域組織。在第一個地區發展規劃(2003~2018年)中,南共體就宣導到2015年要實現工業結構多樣化,更加強調在所有出口行業提高附加值。南共體在貿易議定書中承認建立南共體自由貿易區過程中工業化的重要性。在南共體貿易議定書第四條第二款中指出,在南共體自貿區內部削減進口關稅將與提高成員國競爭力的工業化戰略相隨。基於對工業化重要性的認識,南共體在2003年以後提出了許多地區層面的倡議,其中最全面的倡議系2009年的南共體工業化升級和現代化項目。2012年,南共體採納區域工業發展框架,目的就是尋求加強合作和促進南共體內部工業部門的前向和後向聯繫發展以及倍增效應,逐步在南部非洲地區建立多樣的、創新的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工業基地。在南共體制定的2015~2020年發展規劃中,工業化發展、建立共同市場、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發展被列為四大優先重點領域。

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辛巴威任南共體輪值主席國,辛巴威政府決定發揮積極作用,加快推進地區工業化戰略和路線圖的出臺。2014年8月,第34屆南共體首腦峰會在辛巴威的瀑布城召開,通過實現工業化推動區域一體化成為會議中心議題,與會國家一致認為急需制定一個工業化戰略和路線圖———南共體經濟轉型戰略:通過加工和增值為可持續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釋放地區多樣化資源。另外,此次峰會還考慮起草修改2015~2020地區戰略發展規劃(RISDP),委託貿易部長委員會在秘書處的支持下加以落實,強調在目前南共體一體化發展階段需將工業化列為優先合作領域,並確保工業發展和貿易自由化的一系列目標產出。2015年年初,南共體成員國相關部門起草了南共體區域工業化戰略和路線圖。4月29日,南共體特別首腦會議在辛巴威首都哈拉雷舉行,“實現工業化、提高競爭力、加深區域一體化”成為會議的三大主題。此次會議還通過了《南共體工業化戰略》(The SADC’s Industrialisation Strategy)和路線圖,時間跨度為2015年至2063年。

《南共體工業化戰略》的主要內容是:一是推動南共體從依賴資源和低成本的勞動力向增加投資和促進生產力方向發展。二是明確戰略構架由4個層面組成:成員國國家層面的發展戰略、願景和規劃;南共體條約;地區戰略發展規劃(The Regional Indicative Strategic Development Plan,RISDP);南共體協議和特別工業發展政策框架。三是夯實農礦產品加工業發展基礎,並進一步參與國家、地區乃至全球層次的產業價值鏈。四是配合非盟的《非洲加速工業化發展行動計畫》和《2063願景》。南共體工業化發展戰略的實施分為3個階段:第一個階段(2015~2020年):加強工業發展、市場一體化和相關基礎設施和服務的前期投資;第二階段(2021~2050年):努力實現經濟多樣化和提高生產率和產品的國際競爭力;第三個階段(2051~2063年):以高端技術和增加商業成熟度為特徵驅動產業創新。①

值得指出的是,由於南共體內15個成員國經濟發展水準不一,工業化發展水準與訴求也有所差別,所以南共體內部工業化並沒有同步推進。南部非洲關稅同盟(SACU)的4個成員國長期致力於推動貿易和金融領域一體化的發展,已具備設計和推動區域工業發展的良好條件,因而成為南共體一體化的“先鋒”。2011年3月,南部非洲關稅同盟通過了區域發展的《五點計畫》,其內容包括:區域工業化、共同稅收協定、貿易便利化、同盟的機構建設,以及貿易談判的立場。2013年4月,南部非洲關稅同盟成員國首腦峰會對該計畫的落實進行年度總結,涉及區域規劃專案的融資、促進區域工業發展的互補性,以及建立工業發展的區域價值鏈等內容。

第三,西共體出臺共同工業政策,能源產業成為重點。2009年9月,西共體成員國專家就西非共同工業政策(WACIP)草案進行討論。2010年6月,西共體部長理事會批准通過該政策檔,並呼籲西共體委員會採取必要措施儘快付諸實施。2012年4月,西共體成員國負責工業的部長舉行會議,對區域內所實施的西非工業政策進行審議。西非共同工業政策內容包括區域經濟概覽、政策重點、工業發展目標、戰略、措施和指導方針等,旨在拓寬西非國家的工業生產領域,並使之多樣化。其主要目標包括:到2030年,將該地區國家原材料在本地加工的比例由現在的15%~20%提高到30%以上;製造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貢獻率由現在的6%~7%提升到20%以上;區域內各國之間貿易量由現在不到13%提高到40%,其中製造業產品,特別是與能源產業相關的製成品要達到50%,本區域內向全球市場出口的製造業產品份額需由現在的0.1%增加到1%以上。②

第四,馬盟加緊研究工業化發展計畫。直到2013年馬盟才結束一體化的停滯期。2013年,馬盟舉行了一系列研討會,涉及地區小額信貸、工業化、可再生資源利用、氣候變化與農業調整,以及創建馬格裡布經濟共同體等議題。此外,馬盟還投資1億美元設立了一家外貿投資銀行,支援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此舉受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拉加德的讚賞。拉加德認為,馬盟的舉措將會刺激投資,加速地區一體化。

(三)非洲國家配合地區一體化戰略,出臺相關政策

非洲區域工業一體化戰略與政策需要得到成員國的支援,區域工業化戰略需要與單個成員國的工業化發展規劃相協調。由於有非盟的引領,單個非洲國家的工業化政策基本上是與區域的、大陸的工業化政策相一致,但強調的重點領域和進程節奏有所差異。作為非洲經濟強國的南非,無疑走在了非洲工業化進程的前列。南非非常重視能夠吸引勞動力和促進本國國際競爭力的礦業和製造業的發展,並在工業化戰略和國家發展規劃中給予重點關注。2010年,南非政府提出跨越未來十年的《新增長路徑發展戰略》,將礦業、製造業等列為6個給予特別重視的領域。2013年,南非貿工部出臺《2013~2014年工業政策行動計畫》,期待經濟從依賴消費向工業化轉變。南非政府加強了對本國工業製成品的採購,以此促進本土製造業的發展。目前,該國正在實施2013~2017年五年計劃,同樣將實現工業多樣化發展作為一個主要目標;在2018~2023年的五年規劃中,南非政府強調進一步發展能源密集型產業,如採礦業,同時有序發展技術密集型產業、商業和服務業等。

擁有非洲最多人口且為非洲最大經濟體的尼日利亞,2014年出臺了《尼日利亞工業革命計畫》,旨在提高尼日利亞工業的競爭力,加快製造業特別是中小型企業的發展,最終實現工業化。該計畫提出優先發展農業、固體礦業、油氣相關產業以及建築業、輕工業和服務業,並構建了相關支持與保障體系。

坦桑尼亞是非洲工業發展相對落後的國家,製造業發展嚴重依賴初級產品的開發利用。該國雖沒有制定專門的工業發展戰略,但推動工業化已成為國家發展規劃的核心要義。2016年4月20日,坦桑尼亞政府向國會提交了第二個《國民經濟社會五年發展規劃(2016~2020年)》,旨在促進坦桑尼亞工業化發展,消除貧困,力爭2025年使坦桑尼亞成為中等收入國家。另外,瀕臨幾內亞灣的赤道幾內亞、剛果(布)等國正憑藉石油資源優勢推進化工產業發展,值得關注。

綜上,在非盟統領下,非洲工業化正在大陸、次區域和國家層面推進。由於非洲各區域工業發展的資源環境和要素供給不同,區域工業化的發展訴求重點也有所差異,並逐步形成各自的區域特點。但發展勞動密集型製造業,特別是重點扶持以農業為基礎的中小型加工製造業則成為共識。

非洲一體化與工業化協同發展面臨的挑戰

非洲經濟一體化的新進展,尤其是南共體、東共體、東南非共同市場這三大區域組織開始融合並發起建立非洲最大的貿易區的實踐,標誌著非洲大市場正從碎片化向一體化整合。非洲區域工業一體化雖然是合作“短板”,但區域組織也在相繼實施區域工業化戰略和工業政策,使得非洲大陸的工業化在不同層面都將有所推動,進一步接近了非洲工業現代化的目標。然而,由於非洲國家的綜合國力普遍較弱,宏觀經濟形勢較前惡化,又逢國際經濟復蘇艱難,註定了一體化和工業化前景雖好,但進程坎坷在所難免。

(一)非洲大陸內部挑戰頗多,制約著一體化和工業化的步伐

在政治領域,雖然大部分非洲國家獨立超過半個多世紀,但是有些國家政治生態仍如一盤散沙,無法以一個完整的政治個體推動一體化和工業化進程;有的非洲國家加入一體化組織只想獲利不願付出,缺乏執行共同簽署的條約的政治意願和政策信譽,對一體化的態度經常多變或搖擺不定,導致許多區域一體化的決議束之高閣,未來難免情景再現。在安全領域,2011年以來,非洲戰亂和衝突不斷,伊斯蘭極端勢力有所擴散,社會治安狀況惡化,公共衛生事件突發,這些因素都在很大程度上干擾著非洲一體化和工業化的進程。

在經濟領域,雖然非洲國家努力推進經濟多樣化,但全球經濟擴張時期的非洲經濟增長仍多由資源產業或少量服務業驅動,工業尤其是製造業的貢獻率很低。這種“無製造業發展的經濟多樣化”或“無工業化的增長”狀況表明,大部分非洲國家並未從根本上擺脫單一經濟發展的窠臼,甚至某些非洲國家單一經濟越發固化,對外部世界的脆弱性依賴更加嚴重。2008年以來非洲經濟增長波動性加大,尤其是全球經濟進入艱難復蘇時期後,非洲經濟增長出現明顯放緩態勢,進入相對困難的發展階段。資金短缺嚴重,一體化和工業化的專案不得不被推遲或擱置。而且,非洲經濟依賴農礦資源產品換取工業製成品的貿易格局不僅使非洲國家間推進互通有無的經濟互惠關係的動力不足,而且極易產生產業同質競爭問題。同時,非洲54個國家經濟發展不平衡,因國別訴求不同導致利益紛爭頻發,從而嚴重影響非洲一體化的推進。2012年,在非盟委員會主席選舉中,南非和尼日利亞兩個大國分庭抗禮,英語非洲國家與法語非洲國家儼然分裂為選邊站隊的對立兩派。除此之外,基礎設施建設滯後、人力資源不足等制約因素也不容忽視。

在社會文化領域,雖說非洲一體化起源於泛非主義思潮,但現實生活中的非洲民眾普遍缺乏開展區域一體化的思想基礎。目前,一些非洲的民眾對民族國家認同水準都較低,對區域認同意識就更加缺乏,這對未來區域整合的加速形成巨大挑戰。例如,在坦桑尼亞,雖然政府宣佈支持東共體建設,但公眾對於土地和移民問題的擔心將會對東共體一體化的深入推進構成挑戰。因此,非洲一體化的當務之急就是工作重心下移,不僅要精英決策,而且要大力培育非洲公民的區域認同觀,超越局部利益、文化排他主義、國家民族主義、固有的民族忠誠、種族差別和其他一切實踐活動,由此夯實非洲開展一體化的思想基礎。①

(二)外部經濟環境不利於非洲推進一體化和工業化

2014年世界經濟進入下行週期,非洲經濟放緩不可避免。作為非洲主要出口市場的歐元區和中國經濟放緩,尤其是大宗商品價格的下降和美元加息,使得非洲經濟實現一體化和工業化的國際經濟環境較前惡化。

非洲作為大宗商品主要輸出地,大宗商品價格走勢關乎非洲國家的貿易條件,對非洲經濟波動的影響非常顯著。大宗商品價格下降導致安哥拉、尼日利亞、剛果(金)、剛果(布)、塞拉里昂、南非、尚比亞、博茨瓦納等非洲油礦富國外匯收入和稅收收入大幅減少,財政入不敷出。建設資金的捉襟見肘已經打亂了許多非洲國家的經濟規劃,許多國內基建項目被迫擱置或延遲,地區一體化和工業化專案的進程更有可能被推遲。美元進入加息通道有可能導致流入非洲國家的資金減少,外債沉重。

2015年12月16日,美聯儲宣佈上調聯邦基準利率25個基點,對已經遭受大宗商品價格低迷的非洲國家經濟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美聯儲加息主要通過匯率、利率這兩個主要途徑影響非洲國家經濟運行。美元進入緊縮週期,導致許多非洲國家本幣貶值,進而造成進口成本和通脹壓力加大,加大經濟增長的脆弱性。美國加息從全球回收流動性,使得外債沉重的非洲國家面臨資金外流和外債上升的風險,經常項目赤字越高的國家越容易導致資本外流。非洲國家前些年所面對的流動性充裕和低借貸成本的寬鬆環境已經發生逆轉。據聯合國貿發會《全球投資趨勢報告》顯示,2015年流入非洲的外國直接投資僅380億美元,較2014年下降31%,① 這或許標誌著國際資本開始遠離非洲。為此,非洲爭取自主發展的一體化戰略和工業現代化戰略更加陷入融資困境。從單個非洲國家來看,受美元加息影響最嚴重的往往是那些外債高、儲蓄少、前期資本流入大、經常項目赤字高、依賴大宗商品出口的非洲國家。加納、安哥拉、南非、肯雅、尼日利亞、坦桑尼亞、烏干達、尚比亞、埃塞俄比亞等國的貨幣已經出現大幅貶值,同時面臨較大的資本外流、財政赤字上升、融資困難和通脹壓力。而南非、尼日利亞、肯雅又是地區經濟強國和區域一體化的推動者,這些國家經濟面臨內外交困,自然無暇、無力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

結語

實現一體化和工業現代化是非洲國家長期奮鬥的目標,正在不同層面出臺規劃加以重點推進。尤其是非洲三大區域一體化組織的整合劃一,最大自貿區的啟動,標誌著非洲經濟一體化進程加快,自此踏上了歷史性新征程。儘管目前工業合作仍是非洲一體化組織諸多合作領域中的短板,但非洲重要的一體化組織都在努力推進區域工業一體化戰略和協調政策,相信未來發展會有很大改觀。當然,在當今全球經濟復蘇艱難和非洲經濟不景氣環境下,非洲自身發展的經濟結構性問題更加凸顯,使得該地區一體化和工業化面臨更為嚴峻的挑戰,可能會延遲其發展進程。需要強調的是,非洲國家推動一體化和工業化發展的原材料、勞動力以及潛在的大市場優勢依然存在,非洲國家領導人積極吸引外部資金和技術推進一體化和工業化進程的意願更加迫切,反而為國際資本躋身非洲發展提供低谷切入的難得機遇。毋庸諱言,未來的非洲一體化和工業化必是一個漸進的、漫長的過程,對此非洲國家和國際合作夥伴都要有清醒的認識,要有迎接挑戰、克服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尤其是非洲國家要努力提高實施規劃的執行力,這點尤為重要。另外,國際社會對非洲的發展也要有耐心,積極配合其訴求,同舟共濟,共融發展。

注釋

1 中國駐肯雅使館經商處:《肯區域大專案數量位居東非第一》,http://ke.mofcom.gov.cn/article/jmxw/201604/20160401305594.shtml,2016-04-28。

2 (1)UNECA,Assessing Regional Integration in Africa VI,United Nations Economic Commission for Africa,Addis Ababa,Ethiopia,2013,p.32.

3 (1)楊立華:《非洲聯盟十年:引領和推動非洲一體化進程》,載《西亞非洲》2013年第1期,第78頁。

4 (1)經濟學人企業網路組織:《“一帶一路”經濟版圖》,內部報告,2016年3月,第7頁。

5 (2)WTO,International Trade Statistics 2015,World Trade Organization,2016,p.27.

6 (1)UNECA,Assessing Regional Integration in Africa IV,United Nations Economic Commission for Africa,Addis Ababa,Ethiopia,2013,p.85.

7 (2)非洲製造業企業平均每家雇員僅為47人,而馬來西亞為171人,越南195人,泰國393人,中國977人。

8 (1)UNCTAD,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15,United Nations,New York and Geneva,2015,p.38.

9 (2)舒運國:《非洲經濟一體化五十年》,載《西亞非洲》2013年第1期,第93頁。

10 (1)舒運國、張忠祥:《非洲經濟發展報告(2014~2015)》,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275頁。

11 (1)SARDC,“Prospects for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in SADC:Towards a Regional Strategy and Roadmap 2015”,http://www.sardc.net,2016-04-19.

12 (2)“ECOWAS Council of Ministers ADOPTS Regional Industrial Policy,Calls for Speedy Implementation of Plan of Action”,http://news.ecowas.int/presseshow.php?annee=2010&lang=en&nb=094,2016-03-27.

13 (1)李智彪:《非洲區域合作的特點與問題》,載張蘊嶺:《世界區域化的發展與模式》,世界知識出版社,2004年版,第269頁。

14 (1)UNCTAD,Global Investment Trends Monitor,No.22,January 20,2016,http://unctad.org/en/PublicationsL ibrary/webdiaeia2016d1_en.pdf,2016-03-19.

(姚桂梅,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研究員)
相關新聞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