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全國結婚率“五連降”:為啥這屆年輕人不愛結婚
舉一反三
從城市化的雙重擠壓效應來看,很難消除城市化的主動效應,但是,採取一系列辦法來解決年輕人在大城市中的居住問題,卻可以有效消除城市化對結婚率的被動效應。
根據國家統計局和民政部的資料,從2013年開始,中國的結婚率逐年下降。2013年全國結婚率為9.9‰,2014年降低為9.6‰,2015年為9‰,2016年降到8.3‰,2017年再降到7.7‰,2018年中國結婚率只有7.2‰,創下2013年以來的新低。
結婚率下降是一個正常現象
結婚率下降,首要因素是人口的年齡結構,隨著人口結構變化和老齡化的發展,結婚適齡人口的比重在相應減少,這必然會導致一般結婚率的下降。從這個角度看,未來中國的結婚率還會進一步下降。比如,2010年中國的出生率只有11.9‰,以22歲為結婚年齡來看,2010年出生的人口將在2032年左右進入結婚生育階段,自然會拉低那時的結婚率。
其次,結婚率與經濟發展息息相關。隨著中國人均GDP接近1萬美元,逐步達到高收入國家水準,結婚率越來越低其實是一個正常現象。因為經濟發展與城市化對結婚意願有著“雙重擠壓”效應。
一方面是主動地使人不願意結婚,這是城市化對結婚率的主動效應。相比農村,城市中的生活更豐富多彩;在陌生人的社會中也沒有了中國傳統社會中的“婚育勸說”,父母親戚的壓力也鞭長莫及等。
這些因素都使人不想結婚。有了不結婚的自由,選擇不結婚的人越來越多。
另一方面,城市化也使得很多人被動地降低了結婚意願。或者晚婚,這就被動地降低了結婚率。
結婚率下降的另一個原因是晚婚,這導致初婚時間的推遲。根據媒體報導的資料,從2013年開始,結婚登記公民的年齡段,由20-24歲占比最多,變為了25-29歲占比最多。結婚年齡的延遲,體現在每一年的資料上,就是結婚率的下降。
晚婚的一個直接原因是教育年限的上升,這其實是城市化的一個表現。一個人本科畢業大約23歲,如果再讀完研究生,到畢業時就已經26歲了。雖然讀研究生的人相對較少,但接受本科教育的人的確增加了很多。
1977年,我國的本科錄取人數是27萬人,過了20年,到1997年,這一數字才增加到100萬。1998年高校擴招後,本科畢業人數飛速增長,到2015年達到了驚人的700萬人。根據相關估算,本科畢業生已經占到了同齡人的20%。顯然,這就會推遲結婚年齡。
而且,年輕人在城市中打拼,工作忙、時間緊、沒有時間談戀愛。戀愛都顧不上談,結婚就更是遙遠的事了。此外,城市化也提升了婚姻對雙方經濟的壓力,比如高房價,就抑制了很多年輕人結婚的願望。而且,婚姻還意味著生育,結婚後生子和育兒的支出也是一種壓力。所以,某種程度上,城市化也使人失去了結婚的自由。
高房價對結婚率的抑制效應明顯
城市化過程對結婚率的影響,房價是一個最重要的因素,值得單獨說一說。
一個大學畢業生進入社會工作,起步的工資是很低的。房子看起來是可望不可即的。即便在雙方家庭的資助下可以湊到首付,但多多少少自己也要存一點,至少按揭總要小倆口拿吧。
而根據相關機構發佈的“2017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2017屆大學畢業生的月收入僅為4317元。其中,本科院校2017屆畢業生的月收入為4774元,高職高專院校2017屆畢業生的月收入為3860元。雖然這明顯高於城鎮居民2017年月均可支配收入3033元,但對於按揭來說,顯然還不夠。
按一套房子200萬計算,貸款7成30年,一個月要交按揭大約在7000元左右,基本上會耗掉兩個剛剛進入職場沒幾年的年輕人的工資。而且,除了按揭,還有裝修需要花錢。
不買房就結婚可以嗎?丈母娘肯定不同意,其實,丈母娘只是一個形象的說法,是一系列政策作用到丈母娘身上,丈母娘給出的一個正常的、理性的反應。因為除了安居樂業的因素外,附加在房子上的權利,比如孩子上學的權利等,也使得人們不得不對房子看得重一些。
所以,中國人結婚,房子非常重要,不可或缺,但房子對年輕人來說又非常貴。那麼,一個自然而然、順理成章的結果就是,畢業了,多工作幾年,攢點錢,再考慮結婚。而且,房子貴,結婚變得更加理性,於是,婚姻更成為一個雙方家庭的經濟行為,這就會加大磨合、協商時間,從而延長了年輕人的平均婚齡。
消除城市化對結婚率的被動效應
經濟發展與城市化對結婚率的影響,從地區資料的差異可以得到印證。結婚率最高的幾個地區是西藏、青海、安徽、貴州等欠發達地區。貴州2018年結婚率達到11.1‰,全國靠前。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2018年末,上海、浙江的結婚率為全國倒數前兩名,上海結婚率為4.4‰,全國最低。另外,天津、廣東等沿海發達地區結婚率也較低。不難發現,最高的和最低的地區,結婚率相差一倍多。這就是城市化與經濟發展的影響。
所以,結婚率降低其實是一個正常現象,是中國經濟發展與城市化的結果,應該理性看待。不過,從提高生育率的角度,還是要拿出辦法來促進年輕人結婚、生育。從城市化的雙重擠壓效應來看,很難消除城市化的主動效應,但是,採取一系列辦法,來解決年輕人在大城市中的居住問題,卻可以有效消除城市化對結婚率的被動效應。(劉遠舉 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
最新評論